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铜和铜合金板带生产与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电子、信息、汽车工业发展,铜及铜合金板带需求旺盛,铜及铜合金板带约占铜加工材总量的17~20%,全世界总消费量约为380万吨,中国约为11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美、德、日、中、韩,中国铜板带材的产量、进口量、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铜板带产业发展迅速,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正向高精度和专用铜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Cu/Mo/Cu板材进行了单道次复合轧制,研究了退火温度对Cu/Mo/Cu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对铜板的微观组织影响较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复合界面处的细小晶粒分布趋于均匀;当温度高于400℃时,铜晶粒发生再结晶长大,组织粗化。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复合板的结合强度逐渐升高;400℃时达到最大值76 MPa;温度继续升高时,结合强度迅速下降。复合机制主要为裂口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铜板带材生产企业众多,钟罩炉被广泛用于紫铜、青铜、黄铜和白铜带材退火。在用钟罩炉对铜板带材退火后,经常出现铜板带材粘结缺陷,尤其对厚度较薄铜板带材退火时,粘结严重,成为影响企业产品质量和成材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清影响铜板带材粘结缺陷因素,避免粘结产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精铜板带的发展及市场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占铜加工总量的20%左右。中国板带材的产量和消费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中国高精铜板带加工技术落后,使我国同时也是世界铜板带材进口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进口铜板带27万吨,主要是现代工业技术急需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对七道次异步叠轧铜板采用220℃×30 m in和220℃×40 m in两种退火工艺,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EBSD)对两种铜板的再结晶程度、极图和织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20℃×40 m in退火工艺的铜板再结晶较完全,其织构为明显的{100}〈001〉立方织构;而采用220℃×30 m in退火工艺的铜板内仍存在晶体缺陷,其织构为{123}〈412〉轧制织构,及少量的{100}〈001〉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6.
行业动态     
铜都铜业铜材厂2万吨阳极磷铜生产线建成投产【安泰科讯】铜都铜业铜材厂2万吨阳极磷铜生产线近日建成投产。阳极磷铜作为新型电镀材料,主要用于印刷电路(PCP)和五金、装璜等行业。目前,该厂万吨磷铜杆铸造生产线正在筹建中。(武益民)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宣布2006年阴极铜产量将超过53万吨【安泰科讯】在近日召开的中共铜陵有色集团公司五届二次全委(扩大)会上,公司书记宣布了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制定的2006年度方针目标:整合资源重科技,三化四新促发展;铜争五万超五三,净利实现五亿五。即,2006年高精度铜板带产量要达到5万吨,阴极铜产量将超过5…  相似文献   

7.
广州铜材厂是国家大型(二)企业,华南地区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厂。从杂铜冶炼回收到铜板带材加工,已有近六十年历史。也许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有利条件,生产任务一直饱满,供不应求。一九九三年铜板带材产量达15700多吨,仅次于洛阳铜加工厂。该厂是一间从私营小厂经公私合营后发展起来的老厂,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虽经历年的技术改造,许多设备仍停留在四、五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铜板带产品市场,中国铜板带产品生产发展趋势,并对中国铜板带材先进生产技术,中国在建铜板带材项目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一、国际铜板带产品市场分析1.全球铜板带生产状况全球铜板带材产量自1996年的233.4万吨,上涨至2006年的403.1万吨,年均涨幅  相似文献   

9.
10万吨铜板带项目是江铜集团公司铜精深加工战略的重要部署。作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南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个项目一次设计、分步实施。一期2万吨水平连铸及冷轧生产线于2008年9月动工,计划年生产锡磷青铜12000t、  相似文献   

10.
《有色设备》2012,(1):31-31
金川集团公司经过近3年研究开发,将引发铜电解净化领域革命的新工艺——金川脱铜法在该公司精炼厂5万吨铜电解净化系统上成功应用。该工艺充分利用旋流电解技术,实现了与现有工艺的有机结合。与传统的诱导脱铜法相比,该法可直接将废电解液中的铜变为高附加值的标准阴极铜,黑铜渣产量可降低2/5,不再产出脱铜板。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有色金属压延厂,建厂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前身为艺光钢精厂。厂房占地面积23250平方米,职工1300人,工程技术人员占10%,是一个年产10000余吨铜、镍、银及其合金、复合双金属及异型铜板、带、箔的专业加工厂。本厂拥有真空中频电炉、低频感应电炉、40吨燃油熔铜平炉、可逆式热轧开坯机、步进式煤气连续加热炉、氨气连续淬火炉、真空退  相似文献   

12.
行业动态     
中铝上铜高精度铜板带改扩建项目开工中铝上铜高精度铜板带改扩建项目于8月6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中铝上铜就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也意味着中铝公司继洛铜、大冶之后非铝业务战略规划的又一重大拓展。本次开工项目包括:升级改造一板带厂一车间铜板带生产线,填平补齐,拓  相似文献   

13.
PLC在铜水平连铸中的应用徐建国(北京市冶金设备自动化研究所100009)1问题的提出铜板带加工的老工艺是从铸锭、铣面、热轧、酸洗,到冷轧、退火、精整。现在许多钢材料则采用薄板坯(15mm厚)连铸机生产卷坯,直接进到冷轧、退人、精整阶段。由于取消了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影响板坯连铸机结晶器宽面铜板磨损的主要因素,通过改进铜板表面镀层和足辊的支撑方式,并采用二次上线的使用制度,应用后取得较好的效果,减轻了铜板的磨损,结晶器的过钢量由4万吨提高到7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铜及铜合金板带行业现状以及生产工艺现状,分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6种铜板带生产工艺及特点。通过分析,认为特殊合金材料(铬锆铜、钛青铜、铍青铜、铜镍硅、复杂黄铜)、细晶粒高锡青铜带等是未来铜板带产品的发展方向;采用短流程工艺生产多规格、多种类铜板带制品将是未来铜板带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废覆铜板分选残渣量大,残留铜质量分数约为1%,潜在利用价值高.为了获得废覆铜板分选残渣生物浸出脱毒工艺最优条件及探明其生物浸出相关机理,首先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设计三因素(参数因子包括初始pH值、固形物含量和Fe2+浓度;响应值为铜浸出率)三水平共计17个实验的优化实验方案.响应面多项回归拟合分析指出:铜浸出率回归模型与实际试验拟合性较好,实验误差较小,对废覆铜板分选残渣中铜生物浸出过程优化具有一定参考性.在最优化条件下(初始pH值为1.65、废覆铜板分选残渣投加量300 g·L-1和Fe2+质量浓度为6.13 g·L-1)经过4 h生物浸出获得(92.2±0.27)%的铜浸出率.其次,废覆铜板残渣生物浸出脱毒放大改进实验中(100 L搅拌槽):增加曝气和搅拌,同时外加酸调控体系pH值<2.5,延长浸出至6 h,铜最大浸出率>98%,浸出渣中铜残留质量分数≤0.02%.未反应缩核动力学模型显示残渣中铜生物浸出过程受界面传质和固体膜层内扩散混合控制.综上所述,废覆铜板分选残...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厂的铜生精矿熔炼反射炉,每天产出30多吨烟尘。这些烟尘,有一半左右随烟气进入烟道尾部的电收尘,其余的则在烟道降落,而且主要降落在紧靠炉子的斜坡烟道上。这么多烟道灰,过去完全靠人工清理,用板车运送到精矿仓库。这种运灰方  相似文献   

18.
湿磨铜锌合金粉干燥光亮退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铜及铜合金可在水蒸气中实现光亮退火和湿磨铜锌合金粉的特点,对湿磨铜锌合金粉干燥光亮退火方法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压实装罐法可一步实现湿磨铜锌合金粉的干燥、光亮退火,同时,原始粉的含水量、压实度、退火温度、保温时间等对其结果有重要影响。提出了湿磨铜锌合金粉干燥光亮退火的最佳工艺,使干燥光亮退火前后铜锌合金粉的光亮程度及颜色用肉眼难以分辨,干燥光亮退火后的铜锌合金粉含氧量比退火前增加了千分之三。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湿磨铜及铜合金粉的光亮干燥和光亮退火问题。  相似文献   

19.
潘家喜 《江苏冶金》1995,23(2):41-41,49
提高铜板带生产的精度主要是提高铜板带尺寸公差,板形及表面质量。目前广泛采用连铸连轧及中间退火工艺来实现高精度铜板带的生产,通过板坯的连铸使料卷的头尾温差变化小以保证板带性能均匀性及尺寸公差小;选用先进的轧机机组可精确控制轧制力、张力、辊缝;通过轧制的工艺润滑、具有保护性气氛的退火炉来控制板形及表面质量,本公司引进了西德、瑞士、奥地利的设备,通过调试设备,已正常生产,至今已生产高精铜板带,其产品除供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实现了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再生有色金属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的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铜、铝、铅、锌等常用有色金属一直不能自给,长期以来,大量依靠进口,1982年进口有色金属总量仍达40多万吨,一九八三年计划仍需进口有色金属40万吨以上。铜板、铝薄板、铝箔、青铜带、黄铜带等短线产品仍然十分紧缺。伴随着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工业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