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日双方为了对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测试光伏发电系统发电设备,促进光伏技术的应用,由日本新能源综合技术开发机构 (NEDO)与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签署了共同承担“边远地区光伏发电系统合作试验研究项目”的协议,决定由日本能源经济研  相似文献   

2.
陆虎瑜 《太阳能》1997,(4):24-25
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性能评价陆虎瑜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电力电子装置。随着光伏发电系统的日益推广,逆变器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逆变器的技术性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用户正确地选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逆变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制...  相似文献   

3.
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电源的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仁贤 《太阳能》1998,(2):17-19
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电源的原理与实现曹仁贤一、前言目前我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直流系统,即将太阳电池发出的电能给蓄电池充电,而蓄电池直接给负载供电,如我国西北地区使用较多的太阳能户用照明系统以及远离电网的微波站供电系统(如图1所示)均为直流系统。此类系统...  相似文献   

4.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准确计算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对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监管和光伏并网系统与电网调度、电力负荷等的配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了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计算方法,可以计算任意太阳辐射量、环境温度、系统结构下的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通过与真实光伏电站运行数据的比对,结果显示了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计算方法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邹翎 《太阳能》2004,(2):29-31
太阳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用在各个领域,我国近年在西部无电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被广泛应用在通讯、广播、石油运输、公路交通、江河航运等领域。随着国家西部铁路的建设,光伏发电正逐渐显示出它的巨大优势。本文着重论述光伏发电系统在西部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计算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和估计年平均发电量,以提高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全时段模拟积分的光伏系统输出功率计算方法。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光伏发电子阵列进行了建模,对无法直接获得环境参数地区的温度及光辐射量进行了全时段模拟,提出了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计算方法;对功率积分后可以估算任意太阳辐射量、环境温度和系统结构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通过与实际光伏电站工程算例的对比表明,利用该方法估算的发电量结果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可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能源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我国其研究被列入高科技领域。此类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特别是为边远贫困地区、解决医疗、电视差转等远离电源地方使用 ,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8.
光伏发电自动跟踪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忠文 《太阳能》2004,(1):20-21
太阳电池方阵的发电量与阳光入射角有关,光线与太阳电池方阵平面垂直90°时发电量最大,改变入射角,发电量明显下降。目前,光伏发电系统普遍采用的是固定方阵发电方式。采用自动跟踪系统可提高发电量40%,从而降低投资20%。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的协助下,哈尔滨阳光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近设计出光伏发电自动跟踪系统,并试制出演示模型(图1),2003年9月中旬在北京进行了户外测试,其自动跟踪效果令人满意。图1基本原理及结构:由两台电动机与减速机分别构成方位角转动机构和高度角转动机构,光电传感器内置放大,与太阳电池板方阵平面…  相似文献   

9.
中日合作二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示范电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0.
风光混合发电系统发电量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俊  刘志璋  赵明智 《节能》2006,25(5):28-29
本文介绍了风光混合发电系统风力发电量和光伏发电量的计算模型,提出了风频分布的规律和不同倾角倾斜面上辐射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建筑窗性能分析方法的主要不足,基于客观环境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观点,通过重新界定建筑窗生命周期范围,将建筑窗生命周期划分为窗户制造、安装、运行维护、拆除、处置及回收等5个阶段,并对5个阶段的CO_2排放途径及量化方法做了深入研究,通过LCA的方法论建立了建筑窗生命周期CO_2排放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IO-LCA模型,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对我国风电产业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介绍了IO-LCA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风电产业碳排放IO-LCA核算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方法和所需数据及来源;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进行了测算,并与火电行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风电产业的全生命周期CO_2排放总量为1 362.37万t,主要来源于电力与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炼焦业、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等上游产业部门。与火电行业碳排放相比,我国风电产业全生命周期CO_2减排量为3 982.35万t,减排效果非常显著。文章可为能源规划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消费的CO_2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借助国际通用的CO2排放鼍计算方法,利用1996~2006年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资料,对中同农村生物质能消费的CO2排放情况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消费的CO2排放总量达到7.25×108t,约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CO22排放量的65%,占全国温窜气体总排放量的11.2%,其中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贡献较大,可达98.64%~99.74%;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消费CO2排放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四川、广西等省CO2排放量大,属超重排放区域,北京、天津、上海、西藏、青海等省(市、区)排放量小,属轻排放区域:区域生物质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是影响农村生物质能消费CO22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化学法合成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过程中化石能源投入以及各环节CO2气体排放,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生物柴油生命周期净能量和化学法合成生物柴油过程中CO2气体净排放量计算方法,为科学评估该工艺的能源效率和CO2排放量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临界CO2作为工作介质,循环携带地热或驱替地下热水,是一种新颖的地热开发技术。文章在介绍超临界CO2携热优势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类型地热储层注CO2开采地热的应用潜力。超临界CO2采热能力强,对岩石矿物溶解度小,还可与地质埋存技术相结合,适用于干热岩以及沉积岩地热资源的开发。干热岩开发主要考虑采用超临界CO2作为携热介质,沉积岩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孔隙表面积大、地质条件安全,应是注CO2开采地热和地质埋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炼化产业CO_2排放量日益增加,根据国家节能减排规划,企业节能、减排、增效的要求,对东营市部分炼化产业进行调研,并基于调查结果,分析炼油企业CO_2的排放情况,根据部分企业炼化过程中甲醇制氢技术得到的CO_2的利用情况可以发现CO_2在炼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明确CO_2的运输、捕集和封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输CO_2的最优方案,为其他有关企业在节约能量和减少污染方面提出建议,使企业在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效益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过程的损失及火用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发现节流过程火用损失最大,循环火用效率为25%。提高蒸发温度和降低冷却终了温度是提高循环火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升高冷却压力,可以降低节流过程火用损失,但是对循环火用效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气体保护焊凭借其焊接时能量集中、试件变形小、焊接效率高、焊缝韧性好、操作简单,且焊接速度快、不需清渣、换焊条等特点,成为当代一种高效节能的焊接方式。  相似文献   

19.
《节能》2017,(12)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制冷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其采用跨临界循环,工作压力远远高于常规制冷剂,对设备的承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特点限制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所以为了在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稳定性的同时,达到更高的效率,需要探索新型二氧化碳制冷装置。而这一装置需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性质及其循环特点。文中简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发展史、性质、跨临界制冷循环技术的完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mechanism of molecular aggregation and the character of potential function for square-well mode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molecular thermodynamics, leading to the potential function for double square-well (DSW) model. In addition, the equation of second virial coefficient for DSW model is derived from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s method. The above equation obtained has been verified by tests and the test results are excell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equation can well represent the behaviour of fluid molecu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