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7,(22)
<正>当前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也全面推动了新农村发展建设。现阶段积极实践一村一品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战略性措施,也是促进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农民增收。本文以下对农村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进行分析,探究农村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而明确实践的思路和措施。1"一村一品"的基本概念理解"一村一品"就是在不同区域内根据本土资源的特点,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2)
"一村一品"作为培育特色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参与农户逐步增加,产业范围逐步扩大,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一村一品"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8)
<正>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各地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提长农业的整体效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大多制定"一村一品"五年发展规划,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一、一村一品及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
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出发,以绵竹年画村的品牌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对现有资源概况和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结合RMPC模式细致分析绵竹年画村旅游品牌的构建及发展路径,探究"一村一品"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绵竹年画村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1)
本文就古田县首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韦端水果专业村发展史,介绍了合作社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推动作用: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运作质量,保护农民利益;创建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宣传推介,拓展销售渠道;争取资金扶持,推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福州市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规划布局千篇一律、乡村风貌趋同、产业发展雷同等"千村一面"的问题,作者以十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例,通过对乡村生态、乡土建筑、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特色营造途径的研究,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使美丽乡村不仅能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还能保证其今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24)
枇杷既可在庭院房前屋后零星栽培,又可作城市绿化带栽培(常绿、树姿优美);也是大面积连片开发种植或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村一品"或"一户一品"的首选经济林果品种。枇杷一经种植成活,只要管理得当,就有30~50年的经济寿命,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4)
职业农民培育要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发展特点、生产特点、"品牌"特点,培育职业农民乐意接受的、紧贴当地生产实际的、职业农民能直接在生产中应用的、结合"一村一品"建设的模式,这应该就是最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正>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既是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又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沿阵地。加快村级监管阵地建设,对全面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广元市农产品安全监管情况2013年,按照先行试点、再全面推进的方式,广元市在现代农业园区、新一轮"菜篮子"基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重点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正>柏佛村位于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正南边缘,该村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以果菜套种为主要模式,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办小庭院,积极发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1突出特色建园区,实现产业能增收一是做大做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注重规划引领,培育特色致富产业,使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与柏佛村"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扶贫产业规划得到充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9)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根据相关产业集聚理论,分析和解构"宿迁模式"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宿迁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涵盖了"京东模式"、"耿车模式"、"沭阳模式"和"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四种模式,并从产城融合,打造电商小镇;多元拓展,实现错位竞争;注重信誉,打造地理品牌;改善营商环境和外引内培,集聚产业人才五个方面给出完善"宿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威  程文 《建筑与文化》2021,(1):103-104
如何充分发挥乡村蕴涵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矛盾、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是目前乡村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文章以双鸭山市宝清县的3个村庄为例,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入手,解析乡村资源特色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支撑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化组织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下乡村规划和设计对策,以期为相关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1)
<正>2016年以来,肥西县山南镇继续坚持"包产到户名镇、现代农业大镇、乡村旅游新镇、西南商贸重镇"的发展定位,以"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生态强镇,建设城际花园",实现了"十三五"开局年的良好开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进生态农业园等项目,打造规模"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目前,各类专业合作社已达到57家,豪猪、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3)
<正>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把"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以贫困村为单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和比较优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找准产业扶贫的切入点,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要,推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8)
文章介绍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东港区农业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收缩现象。汪集街作为武汉市近郊农业强镇,传统内源式发展的镇村模式无法满足城镇转型发展需求,正面临着镇村失衡(城镇扩张缓慢、农村急剧收缩)、资源外流、产业乏力、生态破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汪集当前镇村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意愿,基于"精明收缩"理论,探讨一种城镇特色化、村庄社区化、产村单元化、生态景观化的"小"镇"大"村式镇村发展模式,即不再摊大饼式地追求镇区快速扩张,强调镇区做精产业、做细服务、做特品牌;农村社区化、产业化、职能化,"一村一品",实现社区产住一体,从而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以满足城镇增加自身引力、承接下沉产业、实现乡村"精明收缩"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4)
镇安县气候湿润,魔芋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 “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魔芋产业已成为镇安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朝阳产业,笔者通过深入调查总结,针对镇安魔芋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魔芋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6)
韭菜是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特色蔬菜之一,从90年代初小面种植供自食,已发展到现在的仅曩宋自然村就种植11.5hm2的规模,平均亩产值18225元,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生产模式,给当地菜农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入。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栽培管理经验,从无公害韭菜对产地选择要求,培育壮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收获等方面,阐述了韭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旨在指导菜农生产,进一步提高韭菜种植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避免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而造成的"千村一面"及同质化现象,"个性美"的塑造显得尤为关键。乡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的根基与灵魂,是塑造"个性美"的基础。该文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明确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个性美"目标的前提下,探讨"个性美"塑造的措施与方法,以自然环境资源作支撑,显形象;挖掘和传承生态文化资源作提升,塑内涵;结合环境和文化的特色化价值发展绿色产业,助提升、强发展,塑造"一村一品"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