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Planning》2014,(24)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一、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9)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1、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
<正>大豆菌核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大豆病害。大豆菌核病以菌核潜伏在土壤、病残体或混在种子内,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引发大豆菌核病。由于气候的影响,致使大豆菌核病在我市每年都有发生,发生面积高达40余万亩,给我市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结合我市情况就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作如下简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
<正>大豆是杜蒙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大豆病害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要做好大豆生产,就要防治好大豆病害。根据大豆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笔者将大豆菌核病及大豆疫病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一、大豆菌核病及其防治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4)
<正>大豆结荚不实严重影响产量和种植效益,针对我国东北地区近些年大豆生产经常出现结荚不实这一现象,详细分析大豆结荚不实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措施。大豆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近几年,大豆生产结荚不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地方连片出现严重的不结实,主要表现为形成荚果后,籽粒不能正常形成,产生荚果空秕的现象,往往到收获时会有很多空豆荚,致使产量不高,严重影响大豆的种植效益。造成大豆结荚不实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7)
<正>阐述了大豆主要病害,如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和大豆褐杆病的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1、大豆羞萎病1.1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6)
<正>1大豆菌核病1.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5)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正>大豆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大面积种植,尤其以东北种植大豆为最多。大豆要想获得高产,就必须要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本文就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大豆的病害种类非常多,主要有立枯病、菌核病、灰斑病、根腐病等。大豆的虫害也有非常多的种类,主要有蚜虫、食心虫、红蜘蛛、潜根蝇等。1大豆病害的防治1.1大豆立枯病大豆苗期会发生立枯病,病症为贴近地面的茎根部呈红褐色稍病斑。病害严重时,植株矮小,贴近地面的茎杆开裂,植株会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5)
<正>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7)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病害,一般土壤潮湿地块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较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因此,加强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23)
<正>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病害,一般土壤潮湿地块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较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因此,加强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势在必行。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大豆根腐病1.1发病原因1.1.1土壤温度的影响。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纹枯病为害茎部和叶片。病株生育不良,茎叶变黄逐渐枯死。茎上病斑呈不规则形云纹状,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缠绕白色菌丝,后渐变褐色,上生褐色米粒大的菌核。叶上初生水渍状不规则形大斑。一、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3)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7)
<正>大豆在我国东北是主产区,实现专用品种单独生产、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建立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优质专用大豆的生产与出口基地。一、大豆病害防治技术1.大豆根腐病1.1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7)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3)
<正>大豆菌核病是由大豆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大豆产区加强菌核病的防治非常的重要。在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大豆绿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把长效治理和应急防治结合在一起,尽量以农业防治为主,还可以使用一些化学或者是生物防治。尽可能的减少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大豆绿色、高产、优质、高效,优质高效。1大豆菌核病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2)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1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1)
<正>大豆是密山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密山种植的大豆含油量高、产量高,销售价格也高,近些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为了保证大豆的正常发育。要及时地消灭病虫害,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病虫害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一、大豆菌核病1、症状识别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从幼苗到成株均有发生,尤其是结荚后危害严重。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此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