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1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组长陈小筑在“中国IT治理论坛”上 表示,《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和(《电子签章条例》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按照有关计划,《电子 签章条例》可能在年底前出台。有关人士称其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立法。  相似文献   

2.
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可能在2004年出台。  相似文献   

3.
揭秘《电子签名法》五大悬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欣 《软件世界》2004,(6):26-27
一年以前,2003年4月下旬,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签发了委托后者研究起草《电子签章条例》(草案)的任务书,从而拉开了我国第一部《电子签章条例》出台的序幕。一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正式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通过后,将是国内第一部有关电子业务的正式的专门法律,也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自身法律建设的重要一步。不过“电子签名法”这个热得发烫的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朦胧,它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它的到来会…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子签章法中 对消费者保护的规定 美国电子签章法是美国针对电子商务的最主要立法。从1995年犹他州制定的第一部《数字签名法》(Utah DigitalSignature Act)到1999年通过的两部统一法——《统一电子交易法》(the Uniform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简称UETA)和《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theUniform Computer InformationTransactions Act,简称UCITA),再到作为联邦法律的《国际与国内商务电子签章法》(the Electronic Signatures in Globaland National Commerce Act,简称E-  相似文献   

5.
现实当中伪造别人签名牟取个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网络和电子商务中,如何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和真实性如何保证? 目前,最成熟的保障机制就是电子签章和CA认证制度。电子签章类似传统的“印章”,CA认证类似“刻印章的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将近40多个区域性和行业性的CA机构,累计颁发了上百万份证书。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立法赋予CA和电子签章以法律效力,因此这么多的“印章”和“刻印章的店”,在法律上却只能是“黑户”。今年4月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接受委托,正式启动了《电子签章条例(草案)》的调研和起草。《电子签章条例》无疑将是给现有CA和电子签章补发“准生证”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6.
软件界     
Top事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公布本刊讯4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由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将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将扩大。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安全》2009,(1):80-81
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中国证监会设立在北京,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了36个证券监管局,和上海、深圳两个征券监管专员办事处。作为我国证券期货行业的唯一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必须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2007年4月,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即将实施的公告推出,中国证监会就开始着手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报讯记者张晓楠报道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明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明确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立法活动始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核心的信息安全法体系。我们之所以说该《条例》是我国信息安全法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该《条例》是由国务院发布的,具有较高的效力层次,更重要的是该《条例》确立了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九大制度。此外,我国后来出台的诸多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部门规章也都是在该《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该《条例》是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法的基础。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基础开始吧!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当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形势严峻,网络攻击威胁事件频发.制定出台《条例》,建立专门保护制度,明确各方责任,提出保障促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事件     
《互联网周刊》2003,(36):10-10,12
电子签章条例年底将出台电子文件有法律效力,清华校企不再冠名“清华”,美国股市出现首只中国指数中国概念首次有了睛雨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决定让人们开始关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但与公众反响热烈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政府部门对于此事的态度相对冷淡。除了国家环保总局在《条例》的基础上发布了其针对环保系统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外,至今国务院还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就《信息公开条例》采取任何举措。从现在到明年5月1日还有近一年的时间,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利用这段时间为贯彻《条例》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的进程。观点《条例》的实施将加速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广泛、深入的应用,这本身也是巨大的IT商机。在近一年的过渡期中,IT厂商完全可以把握机遇,主动出击,提供满足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特色解决方案。距离2008年5月1日《条例》的正式实施,各政府部门还有一年的缓冲期。相信在这期间,各个政府部门要做的准备肯定少不了。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暴露出的体制问题、法律法规健全问题、信息孤岛问题、业务流程制定和管理的科学合理性问题,各界都在讨论解决方法。此时,《条例》的颁布可能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督促作用,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快马加鞭。  相似文献   

13.
当技术已不再是问题.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电子签章的未来却依然不够明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息化》2005,(5):94-96
首部信息化法律《电子签名法》自2004年8月28日出台至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要想让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仅靠《电子签名法》一部法律显然无法真正启动电子签名的市场,还需要相应配套措施和具体的管理细则。为此,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用部令的形式出台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旨在为电子认证服务提供一个规范、明晰的管理办法,现全文刊登,详情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息化》2008,(11):12-12
5月1日起,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相关专家认为,这一条例将在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     
政府信息公开有了章法本刊讯记者胡敏特邀通讯员韩旭东、刘培峰报道6月初,我国第一部地市级政府信息公开法—《东营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发布实施。该《暂行办法》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证公民知情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适应加入W  相似文献   

17.
国际     
5月30日,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表示:严苛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缺乏明确性,可能会阻碍大西洋两岸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5月22日,英国数字国务部长马特·汉考克就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律发表声明时表示:我们今天采取的措施将有助于确保儿童在网上受到保护,并通过互联网带来的巨大自由来平衡对安全的需求,因为我们必须脱离这种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建设贯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国家、部委已出台一些法规、政策文件。法律方面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147号令);政策方面,中央文件有《国家信息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  相似文献   

19.
李响 《数码世界》2008,7(7):8-8
政府重视信息公开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信息公开专门机构已在北京、上海、安徽、福建等省市均陆续设立,向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公开的强烈信号。“徒法不足以自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责、公众的知情权实现以及开放政府的建设有相关制度来保障,固然能加速推进的速度,但是单纯依靠政策保护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不会一蹴而就,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将在推进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但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一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开信息共享的魔方呢?针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依然存在的“纵强横弱”的现象,专家认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建设需求非常急迫,同时信息共享需要和安全保密问题一体化解决。即将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极大地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