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渗透率是影响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煤层气排采经验,总经了在气井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并且在不同的排采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排采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力压裂作为当前煤层气开发中最普遍的储层改造措施,面临着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的双重影响。地质因素无疑是煤层气开采的先决条件,而诸多地质因素中,煤体结构严重影响水力压裂裂缝延展。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3#煤层为研究对象,选取12口施工参数相近煤层气井,采用测井方法,计算GSI值对煤体结构进行识别与表征;其次根据水力压裂裂缝数学模型计算出裂缝在煤储层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上延伸的最大范围,建立煤体结构与缝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煤体结构为原生煤、碎裂煤,GSI值较大,水力压裂所形成的裂缝相对较长,压裂效果较好;煤体结构为碎粒煤,GSI值较小,煤层破碎程度较高,采用常规水力压裂不利于裂缝的延展,因此水力压裂应规避碎粒煤。该研究结果对煤储层改造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及开发潜力,对柿庄南区块进行详细解剖。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等3个方面对柿庄南区块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此外,还通过研究柿庄南煤储层参数,分析了煤层气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3号煤层顶底板以厚层泥岩为主,15号煤层顶板为大套灰岩沉积,封闭性较好,均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区内地下水由高势能的东南部向低势能的西北方向顺层流动,煤层气在水力运移作用下发生解吸、扩散,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富集;封闭性较好的寺头断层可以作为煤层气富集的侧向边界,使得断层东部气体含量升高。3号和15号煤层厚度较大,煤级较高,埋深适中,含气量、含气饱和度较高,均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而煤储层渗透率较低,且受最小主应力影响较大,采取压裂措施时应当避开应力异常高值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德惠断陷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镜下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多种手段,对该区五套含气层系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储层物性及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德惠断陷火石岭组-泉头组岩性既有粉-细砂岩、砂砾岩等的碎屑岩类,也出现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等的火山岩类。无论碎屑岩储层还是火山岩储层,孔、渗性均较差。该区碎屑岩为河流相、滨-浅湖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及扇三角洲相沉积,整体上石英含量少,长石含量偏高;其储层物性最终控制因素为各种成岩作用。而裂缝规模、裂缝成因、后期成岩改造作用等直接影响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溶蚀作用为改善这两类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何望雪 《云南化工》2021,(4):122-124
鄂北杭锦旗地区山西组山2段是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对此地区采集的样本,通过电镜、岩心观察等方法进行分析,且综合测井资料研究了储层物性,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在研究区中,最佳储层发育相带为平原亚相中心滩微相;压实因素不利于孔隙发育,会导致一些原生孔隙消失;溶蚀和胶结因素可改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天府之国美称。当地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是页岩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四川盆地具有开采性与研究价值,本文就针对四川盆地页岩气的特征来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大同侏罗纪10—11#煤煤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向飞  李文华 《煤炭转化》2001,24(4):21-23,70
研究了大同10-11#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岩特征,指出高含量的丝质组是大同10-11#煤最主要的煤岩特征,分析了大同10-11#煤煤类、化学和工艺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和变质程度的关系,探讨了大同10-11#煤煤质特征及其成因因素,提出了煤炭分选技术是扩大大同煤利用途径的有效手段,为大同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区域地质探查,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钻井、测(录)井、岩心薄片以及其他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宁地区延9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以及孔隙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延9储层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其岩石学特征具体表现为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与溶蚀孔,大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粗喉和中细喉则是基本渗流通道,为中低孔、中低渗储集层。沉积微相以及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平面上,沉积相带对储层物性进行控制,垂向上,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中产生的次生孔隙是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特征及孔隙结构等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储层物性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沙四上亚段储层物性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作用,其中坝砂储集物性最好;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交代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煤炭转化》2001,24(4):21-23
研究了大同10-11#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岩特征,指出高含量的丝质组是大同10-11#煤最主要的煤岩特征,分析了大同10-11#煤煤类、化学和工艺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和变质程度的关系,探讨了大同10-11#煤煤质特征及其成因因素,提出了煤岩分选技术是扩大大同煤利用途径的有效手段,为大同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对平朔矿区大量地质勘探(钻孔)资料与煤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EM-EDX,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等方法对平朔矿区11#煤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煤层中镓的富集和分布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地下水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岩芯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资料,分析了志丹探区延长组砂岩的储集条件、岩石学特征、填隙物组分、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对延长组(重点是长2-长6)储层特性进行了探讨,对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相控制储层砂体的展布和物性的好坏;成岩作用和成岩矿物的不同对储层孔隙空间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后期改造作用对岩石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岩石破碎而形成的裂缝,从而间接地控制着岩石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双孔单渗模型对储层中饱和水孔隙、无水孔隙以及非饱和孔隙中的气水分布形态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对煤层气的解吸、扩散以及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煤层气的采出机理,以期为煤层气采出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丁集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快速准确判断矿区突水水源,先后收集矿区内25组水样,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泰森多边形、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丁集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水层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平均为1.856g/L,pH平均为8.44,水质呈弱碱性,离子变异系数小于1,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新生界下含水层主要为Cl-Na型水,灰岩岩溶水化学类型为SO_4·HCO_3-Na·Ca·Mg型,煤系砂岩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或HCO_3·SO_4-Na型;研究区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控制。蒸发岩溶解作用在水化学成因中占主要作用,其次是碳酸盐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九区南石炭系油藏位于九5J 2 3 0井区的南部,目前该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已开发将近1 5年左右,多口井还保持着高产稳产的开发效果,充分体现了九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巨大勘探潜力。但九区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自然产能较低,加之目前国内外火山岩储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对火山岩储层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产生了制约。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造特征及储层类型,结合研究区大量勘探开发资料,来论述储层对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煤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参考含油气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对山西沁水盆地煤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首先应用沉积学的方法和原理,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域主要存在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浅海、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然后从沉积相对煤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灰分产率与煤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指出泥炭坪形成的煤层的非均质性最弱;三角洲次之;河流相最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研究区长6储层进行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等物性分析并结合储层的沉积背景,对研究区储集层的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合水地区长6储层的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与填隙物含量是影响长6储层物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煤储层吸附特征常用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储层条件下煤的吸附特征主要受控于煤级,煤级和煤显微组分影响煤的孔隙特征,进而影响煤的吸附性能;水分、灰分降低了煤储层甲烷的吸附性。显微组分对煤储层吸附能力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研究是保护油气层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工作,笔者根据锦州油田的岩性、物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油田储层主要损害因素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诊断,然后通过室内研究对其主要损害机理和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设计该地区钻、完井液体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