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六区计量时效性差的状况,引进并二次开发功图法产液量计算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和八区试验应用50口井,对比测试证实85%以上的抽油机井计量误差小于10%,搞清了单井产液量动态变化情况。实践证明,功图法产液量计算技术可以适应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常规稠油和八区高含气深井的计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单井产液量计量是油田的一项重要工作,用抽油机井示功图法计算单井产液量则是对传统计量方法的转型。本文在探讨用抽油机井示功图法计算产液量的基础上,对现场用示功图计算产液量出现较大偏差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了方便二氧化碳驱机采井泵效管理,本文从抽油机井泵效基本公式出发,结合气驱实际情况绘制出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分析表明,二氧化碳含量(气液比)对泵效影响很大,气液比越高,泵效越低。并且给出了A区块二氧化碳驱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为采油队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抽油机井泵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庆外围油田多数进入高含水期,大部分地面流程都已经适度的简化,而液量计量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计量时效性和准确性均很差,为了更好的解决抽油机井计量问题,庆葡油田试验了“功图法”液量计量技术,并经过试验20井次,证明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保证了85%以上的油井计量误差小于10%,掌握了单井产液量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抽油机井管理指标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机采井的管理水平,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对每一口井只需要流压,排量效率一组数据就可以确定该井在图中的位置,可以很便捷地确定抽油机井工况是否合理。管理人员可根据不同区域的井提出不同的处理措施。抽油机井诊断的技术非常重要,常用的方法有:示功图诊断法、试泵法和井口憋压法。最常用的是示功图诊断法。  相似文献   

6.
偏磨是造成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的重要因素,它严重影响机采井时率和采出效率,制约着油田发展。目前温米油田抽油机井存在偏磨现象,2009全年由偏磨引起的检泵井21口,其中17口井偏磨严重,占80%。针对此问题,分析了温米油田抽油机井发生偏磨的原因以及目前国内外油田采用的防偏磨技术,结合温米油田防偏磨技术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适合于温米油田的防偏磨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牛圈湖油田单井井口罐计量时效性差的状况,在牛圈湖油田试验了功图法产液量计量技术,试验油井中80%以上的抽油机井计量误差小于10%,掌握了单井产液量动态变化情况,提高了计量的时效性,实践证明,功图法产液量计量技术可以满足牛圈湖油田的计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偏磨是造成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的重要因素,它严重影响机采井时率和采出效率,制约着油田发展。目前温米油田抽油机井存在偏磨现象,2009全年由偏磨引起的检泵井21口,其中17口井偏磨严重,占80%。针对此问题,分析了温米油田抽油机井发生偏磨的原因以及目前国内外油田采用的防偏磨技术,结合温米油田防偏磨技术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适合于温米油田的防偏磨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油机井采油是油田主要的机械采油方式,抽油机也是油田主要耗能设备。抽油机井效率是抽油机在提液过程中其有效功与系统输入能量的比值,反映抽油机井采油的能耗水平机械采油经济技术之一。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机采井效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对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的理论研究与管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抽油机井采油是油田主要的机械采油方式,抽油机也是油田主要耗能设备。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抽油机在提液过程中其有效功与系统输入能量的比值,反映抽油机井采油的能耗水平,是机械采油经济技术之一。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机采井系统效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对提高机采井系统效率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抽油机井节能工作方向,绘制了抽油机井能耗综合分析控制图,本文对该控制图的意义、作用及下步工作做了简要阐述:该控制图综合考虑了抽油机井单耗变化规律、不同产液量区间中油井能耗情况以及平均单耗水平,对抽油机井能耗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对不同能耗水平的抽油机井进行了节能潜力区域划分,更加准确的描述抽油机井的能耗现状,有助于提高节能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降低原油成本,提高油井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想办法用最低的能耗,产出最高的液量,降低产液单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具体来说,在抽油机井生产过程中,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指抽油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用于举升液体所消耗的有用功功率与电机输入功率的比值。表达了该抽油机井的总体效益和能量的综合利用情况。在一定的输入功率下要提高系统效率,必须增加提升液体有用功率,即提高产液量,改善抽油泵的工作状况,降低无用功率,达到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系统效率作为油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油田稳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特围绕加强抽油机井日常管理,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开展活动,努力提高原油产量,使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石南21井区抽油机井井下偏磨现象日益严重。2013年由于井下抽油杆、油管偏磨直接导致油井不出而检泵的比例高达51%,而存在偏磨现象的井占到所有检泵井的81%。本文通过对石南井区井下偏磨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国内部分油田防偏磨经验,从工艺和井下材料两方面着手,提出了石南21井区抽油机井防偏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大路沟二区机采井系统效率偏低、能耗较高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路沟二区抽油机能耗高的主要因素和降低能耗的方法及途径,通过实施抽汲参数优化调整,推广应用抽油机井节能保护器、井组集中无功补偿装置、抽油机变频调速等节能装置及加强抽油机井现场管理的技术措施,提高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达到了节能降耗、延长系统使用寿命、降低操作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是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流饱比(井底流压、沉没度等)为纵坐标,以泵效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幅(简称工况图),它实质上反映了抽油机井的供排协调关系,表现在具体参数上就是地层的流动压力同抽油泵泵效之间的协调关系,被广泛的应用在抽油机井的动态管理上。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区域界限已无法满足精细管理的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动态控制图作出相应的改进,在原有5个区域的基础上引入临界合理区,对处于参数偏大区与合理区边缘的井实行临界合理区管理。应用结果表明,引入临界合理区能更准确地反映抽油机井供排协调关系,能够更好的指导抽油机井生产。  相似文献   

16.
随希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抽油机井见聚井数增加,继续延用低含水和高含水初、中开发时期的抽油机井管理方法,日渐暴露出在举升工艺适应性方面的局限。本文通过对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按照地面设备、生产过程、井下生产过程三种情况,总结绘制了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动态控制图表,形成抽油机井举升工艺适应性分析系统。针对图表中的不同区域,调整挖潜,维护合理区,调整治理区,使抽油机在合理工作制度下生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回压对抽油机井日产液量的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把油气层渗流理论、力学理论与现场实验相结合,在参数不变、地层供液能力充足、注水条件稳定条件下,分析抽油机井的井口回压对其日产液量的影响情况,以及回压上升后抽油机井电流的变化情况,得出:回压在0.8MPa以下时,回压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当回压继续升高时,对产液量的影响开始加大;随着产液量级别的提高,当回压上升时,电流随回压上升呈线性增大,且产液量级别越大,电流上升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滴西A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具有砂体零散、连通性差、油层薄、纵向跨度大等特点,目前以有杆泵抽油举升方式开发.由于井区油藏压力降低,出现部分油井产量下降,当前生产工艺参数不合理等问题.本文绘制出该区抽油机井宏观控制图模板,诊断出全区37口油井工况,其中泵效低能耗高的参数偏大油井8口.建立并优选单井流体物性、多相流井筒压力拟合模型,拟合出符合生产实际的IPR和TPC曲线,利用节点分析得出泵径和下泵深度是主要敏感生产参数.定产量参数优化设计结果给出参数偏大区8口油井调整后的冲程、冲次、泵径、泵挂等井下参数,将工况不合理井调整至工况合理范围,将参数偏大区油井平均泵效由优化前12.11%提高到27.92%,并在现场3口井应用后产液量及泵效增加,提高了油井系统效率,降低了吨液单耗,达到了降本增效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按照现行的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管理标准无法进行系统效率潜力分析与评价。本文采用系统效率实现率评价方法,应用有杆泵抽油系统输入功率计算理论,建立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潜力评价系统。应用该系统对大路沟一区抽油机井进行了系统效率潜力分析,确定了大路沟一区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潜力值。  相似文献   

20.
沉没度对有杆泵抽油系统的整体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机采井抽油系统的产液量、机采效率与杆柱寿命均影响着整个生产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基于杆柱寿命、产液量和机采效率建立抽油系统整体性能的目标函数,根据相应的约束条件,探讨沉没度的优化设计。通过有效论证表明,机井采油系统的沉没度既可以影响井下采油效率、又可以较大程度的影响杆柱寿命,而适当牺牲井下产液量指标,可以很好的延伸杆柱的寿命以及提高有杆泵抽油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