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骨型水平分支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尚堡油田高浅北区总体上为高孔,高渗型储层,储层平面、层间及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属于未饱和的常规稠油油藏.油藏储量动用量低,已开发储量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收率低、剩余油富集.为挖掘高浅北区井间剩余油潜力,同时提高单井产量和大幅度降低油气开发成本,冀东油田开始应用鱼骨型分支井技术,该技术能有效增加油层的裸露面积,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G104-5P55井为例介绍了鱼骨型分支井井身轨迹、井身结构优化设计以及钻具组合和钻井液体系的优选技术,并从井眼轨迹控制、井眼清洁、润滑及稳定等方面总结了施工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下部钻具组合造斜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平衡侧向力法对现场常用的井底钻具组合的造斜能力进行了预测,探讨了井眼轨迹参数、施工参数对HBA造斜能力的影响,并给出了影响规律的具体表达式,这对了地控制井眼轨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长度油田某区块的资料,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3.
应用专家系统进行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辽  陈元顿 《石油学报》1989,10(4):89-96
本文介绍专家系统DBDES(Drilling BHA Design Expert System),它将以前由钻井专家运用经验知识和BHA受力与变形设计BHA的这项人类智能活动,改用Micro-Prolog语言在IBM-PC计算机上实现。系统使用元知识控制策略,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AND/OR知识结构模型,针对不同的地层、井眼条件,设计实用的基本可靠的BFIA。DBDES的研制为我国的钻井工程运用专家系统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随着鱼骨状分支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鱼骨状分支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设计中,分支初始段的形态关系到管柱重入问题、岩屑的堆积问题以及分支井眼与主井眼连接处井眼的稳定性问题,因此,分支初始段设计的合理与否在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影响鱼骨状水平分支井分支初始段设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分支初始段长度、配合不同工具面角、造斜率关系进行研究,对分支初始段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分支初始段长度和所需工具面角的取值范围,以上研究对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田鱼骨状水平分支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一种更有效、科学和经济的储量动用方式和油藏开发方式,胜利油田开展了鱼骨状水平分支井技术研究与应用。从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设计原则着手,对该技术的钻进方式、井身结构、裸眼分支井侧钻技术、钻具组合、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油气层保护技术、完井技术等关键要素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5口井的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产量是普通定向井或直井的3倍多,能极大地提高油藏的动用程度,提高油气藏开发利用率和采收率。鱼骨状水平分支井的成功实施为胜利油田提高油气藏综合开发效益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技术路线,也为今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鱼骨型多分支井向井流动态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多分支井钻井井数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各类多分支井的向井流动态关系。针对鱼骨型多分支井,在充分考虑油藏内三维稳定渗流及多分支井井筒内流动特点的基础上,导出了鱼骨型多分支井生产时油层内三维压力分布,提出了多分支井筒内有会合流和无会合流的井筒内压降计算模型,从而建立了考虑多分支井筒内压降影响的向井流动态关系数学模型,为产能计算、适用性筛选等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有关参数对鱼骨型多分支井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对于均质油藏,在鱼骨型多分支井总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分支数增加,产能会降低;(2)鱼骨型多分支井更适合开发厚度较薄的油藏,尤其适合于有底水的薄油藏。  相似文献   

7.
风城油田低物性段普遍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鱼骨型分支井SAGD通过分支深入储集层可改善常规SAGD蒸汽腔扩展受限的问题。为了达到最佳开采效果,有必要对鱼骨型分支井SAGD的分支形态进行优化,并掌握影响采出程度变化的规律。为此,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及正交实验设计的手段,确定分支参数对提高采出程度具有敏感性,并优化分支参数,分析不同储层物性下分支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风城油田,该研究区块的最佳井型部署方案为:分支长度为120 m、分支数量为4条、分支角度为75°、分支异侧为非对称分布、分支间距为100 m。通过研究可知,各分支参数的影响权重以储层渗透率2.0 D为明显的分界点:当储层渗透率小于2.0 D时,主要影响因素为分支长度、分支数量;储层渗透率为2.0 D时,分支角度、分支间距的作用开始变强。研究成果对风城油田SAGD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钻后分析的可法,对偏心下部钻具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计算与分析,提出了偏心下部钻具组合的改进措施,完善了偏心下部钻具组合现场使用的工艺技术。现场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偏心下部钻具组合弥补了以往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该钻具组合在φ215.9mm井眼和低转速下使用的防斜效果,拓宽了偏心下部钻县组合的使用范围。与常规钻井方式相比,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钻压和钻速,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新疆油田鱼骨型分支水平井完井工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骨型分支水平井是水平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一种用于新区改善开发效果和老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新疆油田近年来在油藏地质研究和工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将该技术运用于油田开发建设.介绍了近两年新疆油田的鱼骨型分支井完井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完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防斜钻具组合研究与应用宋玉玲,李玉梅(黑龙江大庆163413)一、前言防止井斜是钻井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影响并斜的因素很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因而,多年来世界各国钻井界已将钻井防斜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无论是防斜基础理论还是现场应用,都已取得...  相似文献   

11.
鱼骨型多分支水平气井产能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导了水平气井在无界地层中三维拟压力分布模型,运用镜像反映和叠加原理建立了鱼骨型多分支水平气井在地层中的压力分布方程。建立了考虑井筒摩阻损失、加速度损失、混合损失及重力作用的井筒流动方程,从而得到了完整的产能模型。运用产能模型系统分析了储层物性、井筒压力损失、多分支井型结构等因素对鱼骨型多分支水平气井产能的影响,得到了鱼骨型多分支水平气井的产能规律。  相似文献   

12.
鱼刺分支水平井在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鱼刺分支水平井根据油藏条件设计井眼并进行井眼空间分布,能有效增加油层的裸露面积,提高油藏动用程度,增大蒸汽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杜84-兴H238Z井是辽河油田在超稠油油藏中部署和实施的第一口鱼刺分支水平井,共4个分支,水平段总长837 m.该井在井身结构优化、钻井技术、储集层保护技术、完井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进一步推广应用鱼刺分支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悬空侧钻技术是鱼刺分支水平井的关键技术.利用LWD随钻测井技术进行地质导向钻井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储集层判别精度和轨迹控制精度,从而提高实施效果.杜84-兴H238Z井投产后蒸汽吞吐最高日产量达到152.6 t,平均日产量是同区块常规水平井的1.41~1.85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地质导向技术在鱼骨状多分支水平井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鱼骨状多分支水平井随钻测录信息滞后和钻时资料参考性较低等问题,在综合研究MWD、LWD和综合录井仪随钻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提出了地质导向实施意见,有效地控制了钻头在油层中穿行,成功地钻探了中国石化第一口鱼骨状多分支水平井,改善了CB26B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海上油田开发受平台空间限制,应用多分支井开发具有明显的技术与经济优势,但是,随着分支数量的增加,准确预测多分支井产能,降低其在油田开发中的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由格林函数和源函数,应用叠加原理和镜像反映法,推导了盒状封闭油藏中任意井眼轨迹的油藏渗流模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井筒变质量流动压降模型,并由连续性方程将油藏渗流模型与井筒变质量流动压降模型耦合求解,从而建立了任意井眼轨迹油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分支井分支位置、分支角度和分支对称性对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分支形态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增加分支与主井筒之间的夹角,能够有效降低分支与主井筒间的干扰,但当分支夹角受钻井技术限制时,增加分支长度可提高产能;分支布置在主井筒跟部,并采用非对称分布可有效提高产能.  相似文献   

15.
用节点法计算鱼骨形分支井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鱼骨形分支井产能计算方法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专门报道。为了解决鱼骨形分支井产能计算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按井段划分流动段 ,用节点法计算鱼骨形分支井产能的方法。以绥中 36 1油田为例 ,对 3口鱼骨形分支井的产能进行了计算 ,其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比 ,相对误差小于 12 % ,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杨世洲  李春福  赵强 《石油钻采工艺》2017,39(6):730-736, 750
多分支井目前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分岔装置的选材是影响六级分支井在油气田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根据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的两倍弹性斜率准则,采用有限元软件Marc研究了IF钢、10CrMnMoSi双相钢及2205双相不锈钢制备的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的爆破失效与结构失稳问题。结果表明,IF钢不能满足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打压要求,10CrMnMoSi双相钢及2205双相不锈钢都能够满足分岔装置设计及制作工艺要求,并且通过打压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应当优选高强度、高塑性的材料作为六级分支井分岔装置的设计及制备材料。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羽状水平井的开采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羽状多分支井在煤层气开采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井型的优化布置是多分支井成功开发煤层气的关键。目前在煤层气羽状多分支井产能预测和井型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给现场生产造成了困难。为此,以多分支井产能数值计算方法为基础,研究了多分支井的分支角度、分支间距和分支长度对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为了获得较高的产能,多分支井的井筒应垂直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对于给定的煤层气藏,存在一个最优的分支间距,既能保证较大的控制面积,又能保证分支间的互相影响;随着分支长度的增高,产气量也显著增大,但是考虑到煤层边界和井筒压降的影响,分支长度也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安塞油田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结合分支井开发方式的适应性及其技术特点,通过对分支井井身结构优化、钻头选型、轨迹控制、分支井眼侧钻、地质导向、摩阻扭矩分析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功完成了安塞油田第1口水平多分支井-杏平1井。该井完钻井深5068 m,水平位移1574.22 m,主水平段长1203 m,水垂深比1.16。在只能使用常规钻井设备及导向工具等难题下,成功采用低边侧钻技术在主水平段内侧钻了7个分支井眼,分支井眼总长2300m,累计打开目的储层3503 m,并实现了多次重入钻井,初步形成了适合安塞油田地质特点的分支井钻井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稠油油藏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开发技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的特点,提出应用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开采稠油。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出砂量越大,渗透率的提高幅度越大,直径小于39μm的地层微粒是形成孔喉桥堵的微粒源,排出这部分颗粒对渗透率影响最大。分析分支数目和分支角度对产能的影响发现:在总分支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分支数目增多,产能略有降低,认为分支井不应追求过多的分支数目,以2~3个分支为宜;分支角度增大,多分支井的产能也增大,但增加的幅度变小。在南堡35—2油田运用分支水平井适度出砂开采技术,分支水平井单层产量是周围普通定向井多层合采的3倍以上,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油井产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图10表2参12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 web-based fuzzy expert system (MULTSYS) for aiding in the preliminary planning and completion of multilateral wells. The reasoning process is based on a systematic planning approach for screening and selecting multilateral well candidates, lateral-section completion types, and junction complexity levels. A modular approach was employed. It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knowledge modules which are integrated to provide various conclus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system has been fully implemented to run on the web and provide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how a number of heterogeneous tools and applications can be integrated on the web. Rule-based knowledge sources and the inference mechanisms were implemented using ReSolver. The system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tools in a seamless user-friendly environm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case studies to demonstrate its main function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