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当前我国城市里出现很多“全盘西化”,或通过简单添加民族传统建筑符号以形成“民族特色”的建筑,造成“千城一面”,许多建筑乃至城市面貌趋同。借助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对此加以解释,并初步探索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解读包豪斯中国城市建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世界建筑》2000,(11):68-70
由西门子文化工程和德骚包豪斯基金会主办的名为“北京·上海·深圳—21世纪的城市”中国城市建筑展在德国德骚包豪斯校舍举行。这引起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和许多媒体的关注。展览的背后,含意深刻。中国城市和建筑对全球化的城市发展来说,意义和责任日益重大。  相似文献   

4.
该文首先对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作了阐述,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于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以及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文章在阐明“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时特别指出:中国的城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繁出版有所评价--应视为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它必将对中国建筑研究以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沙永杰 《城市建筑》2006,(11):83-86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城市:建筑和社会”为主题,对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讨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并将这一问题引申到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变当代生活方式等层面。展会中有关中国城市的内容频繁出现,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问题提供了参考视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建筑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当前我国城市里出现太多抑或“全盘西化”,抑或通过简单添加的民族建筑符号以形成“民族特色”的建筑。对此,如何借助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加以解释,加以解决?本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走向自然的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祖刚 《建筑学报》2001,(10):18-21
作者提出,要进一步认识到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本质联系,继承与发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科学”(中国传统称其为营造)。文章着重从城市与园林、城市与建筑、建筑与园林三个方面论述了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整体性的“建筑科学”,强调今后应加强三者的联系,发展这一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王骏阳 《建筑师》2022,(6):5-15
本文以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为案例,旨在从“中国建筑”“粗野”“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社会聚合器”“走向火锅建筑”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中的现象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本文试图在世界建筑学的语境之中拓展西村大院和当代中国建筑的批判性认知空间,推动对相关问题的甄别和讨论,积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智识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行 《南方建筑》2001,(1):28-30
建筑三大规律之一的“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唯一特有规律。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所谓“风水”,这是建筑中一条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最初研究城市化问题只是种自觉的意识和课题,那么随着城市建筑量的激增和整个城市建设的蔓延,使得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受责难的声音不断高涨。因此,在这一年里,关于中国城市的各种研究与实践导向全都指向了城市化问题。同样,国际的焦点也都指向了这一问题。以“理想——城市——现实”为主题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上,八位中国建筑师用他们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与试图找到的方法,诠释了他们理解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城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每年的采暖能耗大约是1.3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被浪费了。中国建筑能源浪费的最大问题是在目前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非节能设计、材料和施工仍被广泛使用。”世界银行报告对中国建筑能耗问题的分析,点出了中国建筑能耗中持续存在的低效率问题的根源。这既预示着中国未来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也意味着我们有相当大的节能潜力应该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城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每年的采暧能耗大约是1.3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被浪费了。中国建筑能源浪费的最大问题是在目前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非节能设计、材料和施工仍被广泛使用。”世界银行报告中对中国建筑能耗问题的分析,点出了中国建筑能耗中持续存在的低效率问题的根源。这既预示着中国未来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也意味着我们有相当大的节能潜力应该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3.
日前.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平添几分热闹。建筑学术界的泰斗钟训正院士.戴复东院士.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主席潘祖尧先生.以及以设计大师崔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设计先锋、全国知名建筑院校和建筑学术杂志的代表在此欢聚一堂.出席“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共同讨论中国建筑的现状及未来。本次论坛以“审视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十年”为主题.揭示近10年中国建筑创作的成就与问题.关注建筑师主导下的城市设计.探讨跨学科的建筑创作与实践,呼唤具有地域文化的精品建筑.并期望形成有效的建筑评论机制,以促进和繁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的基本体系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消亡,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都能满足中国人的建筑需求。世界别的地方也有过一些古老的建筑体系,而它们不是一变再变,便是早早夭折,象中国传统建筑这般长寿的建筑体系,全世界没第二个。长时期以来,我国建筑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成绩卓然。不过,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评价,似乎偏于说好的一面,对其缺点和不足之外,则少有评述。这可能同“为贤者讳”的习惯有关,这也是一种传统。实则中国过去的建筑体系是存在缺点的。譬如,中…  相似文献   

15.
简讯     
文西 《世界建筑》2006,(1):14-17
中国建筑艺术论坛暨《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首发式在京举行 2005年11月16日,“中国建筑艺术论坛暨《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首发式”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和《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委会主办。在中国建筑艺术论坛上,专家们就“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方向”, “当代建筑与城市记忆”,“规划设计的  相似文献   

16.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2008,(1):106-106
11日,上海市建筑学会秘书长曹嘉明在同济大学举办的“2008上海市建筑学会年会”上呼吁,“中国建筑在追寻设计时尚化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不要忘了用‘适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建筑设计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南北城市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的加大.中国城市以往清一色的建筑正被“染”上越来越多的“绿色”。  相似文献   

19.
窦以德 《建筑创作》2002,(10):50-57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前三十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几经波折,政治运动频繁,尤其是“文革”的破坏,使得建筑艺术创作的环境一直不得发育、完善。尽管如此,作为社会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综合反映的建筑艺术,五十年来中国建筑仍以其独特的形式忠实地反映了孕育着她的那个时代,成为一本“石头的书”。当我们回首过去,用历史的目光审视着有相当数量累积,构成群体的城市和村镇建筑时,人们并不难发现,一栋建筑她究竟大约设计、建造于何时,而这正是建筑的风格、流派和时代风格的存在和显现。 …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期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期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