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状集油田已进入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为基本特点的中后期开发阶段,进一步开发的难度加大,因此建立精细的注水开发前后储层流动单元模型有利于掌握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为确定开发方案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从取芯井入手,通过参数优选,建立流动单元的判别解释标准,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方法,将流动单元分为3类,并建立流动单元的判别解释模型,对非取芯井进行流动单元判别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进行井间流动单元的预测,建立流动单元的三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较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开发时期油田的含水特征,分3个开发阶段(开发初期、中期、后期),选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含水期流动单元的三维模型,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流动单元的变化,并结合开发后期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在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与储集层流动单元类型关系密切,在开发后期,工区3、4类流动单元储集层是剩余油分布的相对富集区域。图8表1参15  相似文献   

3.
针对丘陵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低孔特低渗的油藏特征,结合注水开发动态,选取反映储集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E、G、M、P 4种类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沉积微相控制,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吸水、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注水开发阶段以流动单元为基础进行动态分析和潜力研究,有助于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五3中克下组油藏属于特低渗透、非均质性较强的砾岩油藏,经过18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处在高含水、高采出、低速采油阶段。通过引入流动单元概念,应用测井参数属性提取方法,根据有效孔隙度、有效渗透率、渗流指数三者的关系确定各类流动单元的界限方程,从而划分出该区S7^4-1层、S7^4-2层、S7^5-1层和四类流动单元,再根据各油层流动单元的平面上的展布特点,确定水驱方向优先顺序组合,建立了有效水驱,较好地指导了注水工作。  相似文献   

5.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Ⅲ1层为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厚度大,微裂缝较发育.历经10年注水开发后,该区块地下油、水分布复杂,识别水淹层难度大.针对生产效果变差、自然递减率增大的矛盾,应用聚类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技术对低渗透砂砾岩厚油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将储层划分为A、B、C、D、E 等5类流动单元.在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岩电实验和中子寿命测井解释成果等建立了不同水淹类型的流动单元测井解释模型,对厚油层水淹层进行定量解释.现场投产新井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含水饱和度结果与生产实际符合率超过85%,识别精度与常规电测解释结果相比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开展了流动单元类型与油井注水见效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注采井间物性较好的流动单元(I类和II类)相互对应时,油井较易见效;当对应流动单元中含有III类或IV类流动单元时,油井很难见效。  相似文献   

7.
吴133、135井区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根据测井参数和岩石物性参数对工区主要开发层系延10的流动单元进行了研究。将延10油层组1~4小层各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其中A类流动单元分布最广,B类和C类流动单元分布比较局限,A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沉积微相决定了流动单元的类型,A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于急流辫状河河床内。  相似文献   

8.
将安塞油田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一裂缝型等3类注水地质单元,相应地分别进行了沿裂缝强化注水、提高注水强度及不稳定注水等提高注水效率的试验研究。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使产量递减减缓;含水上升率稳定;压力保持水平更趋合理及使采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根据大路沟二区油藏的渗流特征,采用岩性物性方法划分了流动单元,并且用判别分析法、微观渗流实验法、生产动态法、井间示踪剂法、数值模拟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研究区共分为A,B,C和D共4类流动单元,不同流动单元分布的相位不同,具有不同物性和微观渗流特征。综合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产能特征、储层吸水状况及见水见效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对应较好,表明所划分的流动单元是合理的。B类和C类流动单元及几类流动单元结合的区域为剩余油富集区,应作为调整挖潜的重点;可以根据流动单元的水驱优先顺序组合,决定注水调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取心井分析资料,对成因单元内影响流体渗流的地质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选取对渗流能力影响大的四个参数,即孔隙度、渗透率、储层质量指标和流动层带指标作为划分连通体内部流动单元的标准,选用模糊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将工区流动单元分为四类。评价结果表明,一、二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好,流体渗流能力强,注水受效程度高,因而水驱效率高,但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这类储层易形成水窜通道,导致油井见水快甚至水淹;三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流体在其中渗流能力弱、水驱效率低,是潜在剩余油分布的储集单元;四类流动单元则主要是孔渗性很差的干层,可视为渗流屏障,开发效果较差甚至极差。  相似文献   

11.
桩西油田桩45—1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长期强注强采,油层高渗透带形成大孔道,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差、产量递减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对周期注水的不同注水方式、周期、注水量波动幅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在该块进行周期注水实践,提高了注水波及体积,抑制了单元含水的上升,提高了单元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提出冲刷倍数和注水倍数的概念,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高含水油田水驱状况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胜利油田孤东七区高含水油田韵律性、冲刷倍数、注水倍数对水驱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反韵律油层由于渗透率分布有利于注入水向下流动,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油层冲刷倍数越大,剩余油分布越小,水驱开发效果越好;注水倍数在油田开发初期对采出程度影响很大,但在高含水期通过提高注水倍数来增加采出程度的效果不明显。针对试验区已进入高含水期的现状,结合水驱状况因素分析,提出了区块剩余油挖潜措施,经数值模拟表明能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层特征分布。采用动、静态地质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该砂层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以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含油饱和度在流动单元划分中起主要作用。对经过长期开发后含水率普遍较高的油藏来说,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有利于确定下一步挖潜区域,对进一步开发剩余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合岩性、电性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在逐级对比识别单河道砂体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划分3类流动单元,并以此为约束,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基于系统分析法定量判别井间连通性,并建立线性规划,确定模型网格的物性变化因子,重新归类所属流动单元。不同流动单元采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按照低含水、中含水、高含水期分阶段历史拟合。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度高,可用于同类油藏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双河油田周期注水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期注水是水驱开发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水动力学方法。结合双河油田Ⅳ4层系地质特征分析了周期注水试验效果及开发特点。5口注水井进行矿场实验:单元日产油最高增加21t,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个百分点。周期注水井对应受效油井的年产油量比常规水驱增加 6027t,年含水上升率比试验前下降 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董文龙  李超等 《河南石油》2001,15(5):29-31,39
周期注水是水驱开发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水动力学方法。结合双河油田IV4层系地质特征分析了周期注水试验效果及开发特点。5口注水井进行矿物实验:单元日产油最高增加21t,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个百分点。周期注水井对应受效油井的年产油量比常规水驱增加6027t,年含水上升率比试验前下降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高集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优选出符合工区实际的5个地层参数作为主控参数,采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目的层阜宁组一段的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将阜宁组一段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流动单元分布规律。分析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指出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9.
江汉油区大部分开发单元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平面上存在大孔道、局部高渗带或储层裂缝;纵向上层间或大厚层内非均质性突出,注水开发中,含水上升快,注入水容易形成低效循环,单元产量递减快,幅度大,稳产难度大。通过强化地质和注水开发特征的再认识,深入了解中高含水单元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较为系统的开展综合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及储层流动单元综合研究发现.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和发育分布规律与不同层次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地昙的堆积样式关系密切.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处及上升初期形成的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 冲刷面组成叠置砂体多表现为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中晚期及下降早中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洼地→水下决口扇及前三角洲(浅湖)相→河口砂坝堆积样式组成Ⅱ类与Ⅲ类流动单元.基准面上升末期及下降初期主要发育Ⅳ类流动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