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高炉煤气是炼铁高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和氢气等,属于低热值燃料。对于中小钢铁企业,可以利用高炉煤气发动及其进行发电。本文针对高炉煤气的特点,开发了8300气体发动机及其发电机组,并进行了运行试验测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高炉煤气碳捕集对钢铁联合企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建立钢铁联合企业的CO2排放核算模型,用来计算钢铁产品以及企业的CO2排放量。最后以高炉煤气CO2捕集率作为情景假设,计算不同情景下高炉煤气CO2排放系数及高炉煤气的热值,分析不同情景下钢铁产品以及企业CO2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捕集率为75%时,高炉煤气的热值提高了17.6%,钢铁联合企业的CO2减排幅度约为14.5%,钢铁产品中的铁水的碳减排幅度最大,降低了15.33%。高炉煤气的碳捕集可以有效降低钢铁联合企业的CO2排放,对钢铁联合企业碳中和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炉煤气是钢铁厂高炉炼铁的副产能源,在当今钢铁生产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高炉煤气-空气层流预混燃烧的火焰特性,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53种组分,328个基元反应)描述了高炉煤气-空气的燃烧过程,研究高炉煤气的燃烧特性与燃料性质,为改进高炉煤气燃烧技术,提高高炉煤气利用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工程上高炉煤气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朴卉琳 《上海节能》2023,(7):921-930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钢铁产业就是CO2减排的主要产业。这是因为钢铁产业在产业部门中CO2排放量最多,要想显著减少CO2排放,或者开发零碳排放的新一代氢还原炼铁技术,技术难度都非常大。日本钢铁业界的目标是到2030年之前将CO2排放量比2013年减少30%,到2050年之前持续推进高炉-转炉工艺(在超级COURSE50中使用CCUS)零碳排放、考虑废除高炉的100%氢还原炉工艺、在400 t级大型电弧炉生产高级钢种等多层次方法。通过与日本政府构筑紧密的合作关系,“产、学、官”联合发力,积极推进碳中和体系的构建。另外,韩国POSCO控股集团的目标是在2040年之前利用CCUS, 2050年之前开发氢还原炼铁工艺,利用氢流动还原炉和大型电弧炉,完全替代高炉。  相似文献   

5.
唐钢1~#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装置高炉炉顶压差发电(TRT)节电技术是作为炼铁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炼铁高炉炉顶压力达到1KG]cm2以上就可以利用高炉煤气余压驱动透平主机进行发电,机组本身不消耗燃料,不需昂贵的锅炉、输煤排渣系统因而造价低、发电?..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文摘     
杭钢焦化4号锅炉改烧高炉煤气效益显著杭州钢铁厂三座高炉同时生产时,有大量高炉煤气放散,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厂区环境,严重危及炼铁区的安全.为此,杭钢投资30万元,将原烧混合煤气的焦化分厂4号锅炉改烧高炉煤气,减少了高炉煤气放散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项改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的紧张以及炼钢、炼铁企业高炉煤气的排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本文将蒸汽轮机机组、燃气轮机机组、燃气内燃机机组等三种发电形式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分析,认为采用燃气内燃机机组发电是利用多余高炉煤气最经济、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浅谈利用高炉煤气发电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的紧张以及炼钢、炼铁企业高炉煤气的排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本文将蒸汽轮机机组、燃气轮机机组、燃气内燃机机组等三种发电形式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分析,认为采用燃气内燃机机组发电是利用多余高炉煤气最经济、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苏相成 《节能技术》2022,(6):571-574
凌钢5#高炉新增均压煤气回收系统,可以实现对均压煤气的回收。均压煤气回收采用的是双级引射工艺,采用高压净煤气作为引射动力气源。该项目年可回收高炉煤气约1 900万m3,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和煤气灰排放,年可减少煤气灰排放量112 t,减少碳排放量1 097 t,还有效降低了高炉炉顶噪音。因此该项目既是节能项目又是环保项目,对凌钢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炉煤气燃烧发电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普通高炉和全氧鼓风高炉的造气过程和高炉煤气利用现状,提出了氧气高炉-联合循环(OBF-CC)炼铁发电流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用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和碳排放超过全国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建筑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还面临着能耗和碳排放底数不清、全链条节能降碳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研发推广有待加强、节能低碳意识尚未普遍形成等问题,亟待抓紧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柳钢近年来的炼铁工序能耗状况进行分析,介绍柳钢降低炼铁工序能耗的措施:通过实施精料方针,采取合理高炉操作制度,提高喷煤量和入炉风湿等达到降低焦比目的,以及通过工艺技术改造,加强能源管理,充分回收利用高炉煤气等,使柳钢炼铁工序能耗由1996年的538kg标煤/t下降到2001年439kg标煤/t,达到全国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高炉煤气膨胀透平简称TRT(TOP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它是利用炼铁高炉排放的压力煤气作为工质,流经透平膨胀做功,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它不需添加任何燃料,所以TRT是节能战线上的一种能量回收设备,经济效果特别显著。早在1956年,苏联就开始研究TRT。1962年,第一台工业用的6000千瓦高炉煤气膨胀透平诞生,安装在马格尼托高尔斯工  相似文献   

14.
《节能》2015,(10)
基于高炉物质、能量守恒及非线性规划理论,考虑高炉喷吹塑料或喷吹煤粉,建立了以高炉碳排放最小为优化目标函数、包含16个优化变量、6个线性等式约束、1个线性不等式约束、1个非线性等式约束、6个非线性不等式约束以及16个变量上下限约束的高炉炼铁过程优化模型;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求得优化结果,对比分析了喷吹塑料和喷吹煤粉对高炉碳排放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碳排放最少时,焦比和直接还原度与塑料碳氢比的关系,以及鼓风参数与碳排放最小值和相应焦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复旦大学传出信息,该校学生生活区推广"绿色存折"——"碳金融银行"积分卡,在卡中可对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一目了然。2012年,复旦校区建立"低碳公益站",推广绿色生活,今年建立了校园低碳生活科学量表,将学生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碳排放情况一一列明。同学们只需简单地动动鼠标就能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碳排放,从而对低碳生活的方式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高炉剩余煤气发电哈尔滨市冶金工业总公司冯捍东,王叔白1概述一般属于地方的炼铁企业,高炉容积绝大部分都是100m3以下的小高炉,工艺装备水平差,高炉煤气回收利用率不高,既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又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高炉煤...  相似文献   

17.
高炉煤气是钢铁行业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能源,因其热值较低,多余的高炉煤气大多都放散的大气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能源的浪费.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下,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是变废为宝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湿式电除尘器用于高炉煤气净化的可行性及除尘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极配型式为480C型板配RS二刺芒刺线,入口粉尘浓度为100mg/m3时,湿式电除尘器对粉尘的去除效率为99.5%,表明湿式电除尘器对高炉煤气的净化满足CCPP燃气轮机对粉尘浓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低碳电力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氢气具有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大等特点,合理利用氢能源为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此构建了含制氢-储氢设备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引入电-气综合需求响应并考虑碳排放惩罚成本,以系统总成本最优为目标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实际算例进行分析求解。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引入综合需求响应和制氢-储氢设备,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降低系统的成本,减少系统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由于炼钢用生铁与铸造生铁硅元素含量的不同要求,高炉炼铁的生产工艺有所不同,通过炼钢生铁与铸造生铁冶炼生产工艺及煤气回收利用水平的比较,说明了影响铸铁生产高炉工序能耗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金颖  祝毅然  孙腾 《上海节能》2023,(9):1304-1309
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能源电力的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全社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能源革命将成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战场。通过分析上海能源电力领域碳排放现状及发展特征,识别了该领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梳理总结了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特点和实现路径。基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上海市用电量需求进行了预测,并设置了三种低碳转型情景,预测了不同情景下能源电力领域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基于“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上海能源电力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路径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