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铸铁板翅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铁板翅式换热器可以有效降低露点腐蚀,已经成为低温余热利用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翅片结构的流态和传热性能相差很大。在工厂的翅片模型定型后,进行了烟气与空气真实工况稳定态实验,确定了铸铁板翅式换热器的阻力与传热性能参数、传热因子j与Re的关系式以及阻力因子f与Re的关系式,提出了便于计算的铸铁板翅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方程式。  相似文献   

2.
张用信  潘虎 《炭素》1992,(4):21-26
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性能优良、结构紧凑、耐腐蚀性能极强的热交换设备。本文通过对多种石墨材料制造的该型换热设备的传热性能所作的测量,整理了多组K—Re曲线,为设计和选择适宜的工作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所列出的曲线大都由模型换热器实测而得,为验证模型换热器与真实换热器的相似程度,又对一台真实同类换热器进行测量,二者结果十分接近。有关数据和结论可供设计、选型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高温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型,对5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在ANSYS软件中建立换热器管束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ANSYS CFX-POST准确的将前面FLUENT计算得到的温度场、压力场映射到ANSYS结构模型中,对换热器进行多场耦合分析;通过热-结构应力分析,得到换热器管束的等效应力和位移分布状况,并确定了最大应力发生的位置和具体数值,对换热器进行强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层蒸发强化传热理论,对热虹吸管内部设置分流管结构强化沸腾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分流管强化热虹吸管内部沸腾传热模型,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对热管换热器能量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不仅证明强化传热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而且表明热管内部强化传热有利于提高热管换热器传热能力、改善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优化热管换热器结构,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左丹 《化学工程师》2011,25(6):24-26
为了对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换热器的数学模型.使用等角度间隔将换热器中的流体分为多个流动单元,将换热面分为多个传热面单元,建立了流动单元与传热面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传热学原理建立了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实际型号的螺旋板换热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换热器内的温度分布、总传热系数及总流动...  相似文献   

6.
张炎 《广东化工》2009,36(7):308-309
波纹板换热器由于传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少,热损失小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对波纹板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测试了流体流速对换热器传热性能影响。指出在换热器选型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与经济性之间达到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7.
针对管壳式换热器结垢中涉及到的传热问题,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三维的简化数理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壁面函数法对管壳式换热器内流动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污垢量对管壳式换热器内流动传热过程影响较大,结垢量增加,结垢侧进出口压降增加,换热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8.
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温度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孙世梅  张红 《化工学报》2004,55(3):472-475
引 言热管换热器是工业领域中应用广泛、经济有效的换热设备之一 ,对其传热性能的研究一直是热管界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采用传统换热器设计理论即对数平均温差法和有效度 传热单元法对热管换热器进行传热计算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1~ 3] ,但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还鲜见报道 .在热管换热器中 ,冷、热流体间的热量传递是与热管管内工作介质蒸发和冷凝的相变过程相耦合的 ,因此导致热管换热器的总体性能一方面取决于热管元件本身的性能 ,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管壳间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特性 ,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决定了热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重点研究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及其温度场分布 ,为热管换热器内流场分布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1 1 热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假设热管换热器沿流体流动方向分成N段 ,每一段由一排性能相同的热管组成 .图 1为第j排热管传热计算示意图ig 1 Heartransfermodelofheatpipeheatexchang1 2 模型假设(1)热管换热器处于正常工况条件下2)热管换热器沿流动方向分成N段 ,每一段由一排性能相同的热管...  相似文献   

9.
李治 《辽宁化工》2010,39(11):1148-1152
讨论了热管换热器冷、热端共轭传热特性。根据热管内部相变传热特性,以热管内蒸汽温度作为独立变量,利用冷凝段与蒸发段热量守恒关系,将热管换热器分解成2个独立部分进行分析。针对热管壁面、冷端耦合传热特性,应用耦合源模型,借助Fluent软件计算热管换热器内流动与传热过程,并采用场协同原理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源模型能够有效用于热管换热器、及类似结构的性能分析;耦合源模型与场协同原理结合是解决热管换热器等耦合传热及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碳化硅陶瓷管高温换热器管束辐射传热模型,客内“辐射-导热-对流”偶合传热理论分析及辐射强化传热措施,并进行了管内强化传热实验研究衣现场工业窑生产试验。试验表明,使用本换热器可节能27%,并认为,主要控制热阻为管内不吸收辐射能的透明体常温气一侧。  相似文献   

11.
联苯夹套传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化纤生产中最常用的载热体——联苯混合物的传热效果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及傅立叶定律导出了联苯的对流传热系数α的计算式。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传热装置及联苯在失套中的不同充满情况作了一定的实验研究,求出了各种情况下联苯的对流传热系数a值。并通过比较得出套管换热器应以充满载热体,竖立安装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螺旋槽管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先和  邓颂九 《化学工程》1991,19(1):12-14,11
以螺旋槽管为强化传热管,以空气为传热介质,研究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以气体纵向冲刷为特点的传热与流阻性能,并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弓形隔板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加以比较,结果表明,螺旋槽管管壳式换热器可比普通弓形隔板管壳式换热器提高总传热系数48%,节省传热面积32.4%。  相似文献   

13.
管永锋  王玉福  葛磊 《当代化工》2014,(8):1554-1557,1583
阐述了巴基斯坦某项目的工艺流程,针对A包脱碳工艺流程中贫富胺液换热器进行详细的计算和选型,文根据板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做出比选,为换热器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operation of a tube-in-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cocurrent and countercurrent flows of heat-transfer agents is analyzed in the steady state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iven flow modes of heat-transfer agents are compared. A number of inequalities, whose proof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in the literature or containing errors, are proven for the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operation of a heat exchanger in the cocurrent and countercurrent modes.  相似文献   

15.
邓先和  洪宇翔  刘海敏 《化工进展》2012,31(11):2390-2394
从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新视角出发, 分析与探讨了换热器层流传热的强化理论。首先对层流流体有效传热温差的现象、细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采用插入物强化层流传热的内在强化机理, 探讨了有效传热温差缓变特性的合理利用方法, 提出了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寻优途径; 其次, 分析研究了缩放管粗糙传热肋面与插入物相配合的协同传热强化机理, 揭示了粗糙肋面协助改善层流有效传热温差的作用与规律。  相似文献   

16.
郭烈锦  王普勋 《化工学报》1992,43(4):461-468
本文对列管式废热锅炉火管管间液体流速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W1269型水热膜探头和1050型热膜风速仪测定了流场速度分布,用铠装热电偶测量了工质温度分布,并就出水口位置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对流场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实际应用中上管板经常变形和泄漏等事故的起因.  相似文献   

17.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兴华  王启杰  陆震 《化工学报》2000,51(3):297-302
提出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单相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模拟方法 .用体积多孔度、表面渗透度、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来考虑壳程复杂几何结构造成的流道缩小和流动阻力、传热效应 ,通过数值求解平均的流体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 ,得到壳程流动和换热的分布 .用该方法对一实验换热器进行了流动和传热的模拟 ,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  相似文献   

18.
换热器中的温度交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冲  陈德华 《化学工程》1992,20(1):20-24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计算了换热器在产生温度交叉后的传热效果,并由热容量比和温度效率两参数推导出了温度交叉产生的条件,指出在将单程顺流或逆流型换热器改为多程时应充分注意这种温度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9.
换热网络的同步综合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云汉  朱明善 《化工学报》1993,44(6):635-643
提出了换热网络的一种新的转运模型,以并串模式和非等温混合过程描述换热网络的热力学和经济性的总要求,不使用挟点分离、最小单元数等启发式规则,并允许交叉换热和不同物流间的膜传热系数与温差合理匹配.这一模型与优化模型相结合,自动产生换热网络,确定相应的最优公用工程费用、换热面积、换热器台数与冷热流间的匹配,其可行域由一集线性约束确定,鲁棒性很好,易于求解.该方法克服了换热网络的各种分步骤综合方法的缺陷(包括挟点技术、双温差法及相关数学规划方法).与文献上其它同步优化方法比较,具有模型简单、规模小、可算性强、初始化简易、计算结果可靠的优点.通过对文献中广泛使用的例题的检验,结果优于现有的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