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来源。领悟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四者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图示清晰表达出来。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其所包含的三大成果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符合中国特点和民族传统的回答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及其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关系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雷 《商品与质量》2012,(Z3):105-106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认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进程,对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规律,深化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充分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践行。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需求,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出发,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方向推进。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出发,回顾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现实意义展现出来,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如何统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瑰宝的毛泽东辩证法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继承和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推动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底蕴和精华,对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法治视角,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传统儒家和谐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宜,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为指导,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转换和科学构建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民族化、具体化、时代化等丰富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阶级斗争范式、发展范式的范式转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新的大视角,明确的范式转换意识有利于实现理论的时代创新,解决马克思主义现实性问题这一既具理论意义又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特色理论”的精髓。邓小平不仅恢复而且发展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形成了完整而又科学的“思想路线论”。邓小平的“思想路线论”保证了拨乱反正的全面胜利,推动了全面改革的胜利进行,解决了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指引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胜利前进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直接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历史具体的“现实的运动”,而不是一种“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揭示了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途径,从而说明消除资本与劳动矛盾对立,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我国古代“和”的文化为现代和谐理念提供了文化资源,但我国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而不是古代“和”的文化的简单延伸。我国和谐社会承载的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与现代社会主义实践之间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对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的不断探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江泽民同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依托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眼于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问题,而且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经济体制基础以及经济生态制度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建设问题等都具有较为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来讲,要不断提升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科建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要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式,拓展其传播渠道;从行政学的角度来讲,推进政策载体的建立,制定并实施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政策,从而在实践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立足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进一步阐述社会和谐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内联理论关联。在经十八大深入论证后突出强调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理论命题,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性的飞跃,也是对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 ,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从马克思的“两个发现”、“两个必然”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到邓小平的“两个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都证明了这一点。坚持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把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动纲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个有利于”标准既进一步坚持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又进一步坚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为我们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确立了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并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断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教育青年学生,推动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使青年学生真学真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锐意创新。在思想品德课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其凝聚学生的爱国之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教育学说,对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教育学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把教育提高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强调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指明“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