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国以来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仍旧以灌输式道德教育为主,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应根据形势发展,在继承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开展实践道德教育,注重在具体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注重发挥教育的"双主体性"。实践道德教育模式最终要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道德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道德银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时期,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实践”,界定和澄清道德本质、道德境界、道德内容及道德塑造等基本范畴及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同样重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道德本质是内在需要与外在规范的辩证统一、道德境界是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道德内容是政治素质与德性修养的辩证统一、道德塑造是认知教育与情感体验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力图建立讨论道德教育的话语平台和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点,本文着重讨论了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道德银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挑战,培育道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成为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把学生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启迪、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当前大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消费现象正严重阻碍着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节俭-适度"消费观、全面发展消费观和绿色环保消费观.  相似文献   

5.
阐述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树立现代道德教育观,加强道德教育实效性,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集体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充满矛盾和困惑,在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实施课内专题化教学,拓展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拓展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创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的自律机制;建立高效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并开展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个性化服务,逐步减少并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传媒的繁荣发展衍生了多元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解构了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合力,产生了一些研究生不良道德行为.高校研究生道德教育应建构以有效道德教育合力与校园传媒配合的新路径,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内容,优化导师主导教育的研究生道德教育合力,加强校园传媒,培养研究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对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在情感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是善的内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良心培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要的课题,教育者应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公民的"良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知性化向生活化转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性化道德教育是"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从内涵界定、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三个方面论证了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转变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新特点,尤其是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模式和多年实际工作情况,探索实施了"四位一体、全面覆盖"的德育模式,即以主体性德育为中心,以理论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为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全员育人为重要依托,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落脚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为归宿,逐步探索建构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德育考评方式,重知识评价,轻现实表现,造成学生人格缺陷。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创新教育为主旨,探索在德育工作中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德育考评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虽然中美两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有所不同,但德育功能具有的相同性,使得中美高校的德育具有相互可借鉴性.了解美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有助于我国高校德育更好地进行借鉴,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14.
高职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革德育教育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德育实践新模式,使高校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就当前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见解。针对“思品课”教学情况,提出了要强化“思品课”教师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求新意识、开放意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高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辅导员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的角色定位,结合“互联网+”探讨了辅导员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方向。高校辅导员作为“三全育人”队伍的中坚力量,在该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突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再结合SWOT分析法分析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后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相关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德育在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素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个性的形成。因此,新时期的德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堵养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三个代表”与高校育人工作内在联系的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向和德育工作的新内涵,并指出了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负强化"的道德教育是指"批评惩罚"、"纪律约束"、"挫折体验"等一些会令学生觉得"不愉快"、"不舒服"的教育方式、手段。与"正强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一样,不快的刺激教育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尤其对品行不良的学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补充。"负强化"道德教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尽力做到适时适度、整体协调,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