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分离技术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解决传统酱油和的影响酱油的风味,质量等的问题,对传统酱油灭菌工艺进行改革,采用膜分离技术。酱油滤后除菌率可达99.5%,酱油澄清,理化指标数值稍有下降,酱油风味纯正,酱香脂香味不如滤前浓郁,处理1000克增加费用0.02元,认为诮尽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各生产厂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酱油、食醋混浊沉淀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各生产厂家都在探索解决办法。笔者最近应用膜分离技术对酱油、食醋进行了微滤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样品成品酱油、食醋,由淄博市周村酿造厂提供。1·2试验装置由美国星达公司提供简易2.3英寸台式微滤装置,膜的型号PVDF01—CB-2319251·3试验分析方法1.3.1常规理化指标:采用ZBX66014-87和ZBX66016一87中的检验方法1.3.2卫生指标:采用GB2717-81和GB2719-81中规定的检验方法2试验内容2.l用蒸馏水测膜的水通…  相似文献   

3.
膜分离技术在酱油过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利用不同孔径无机膜和有机膜过滤设备,对酱油进行过滤试验,比较了几种常用过滤设备过滤速度,产量和生产成本等。结果表明:膜过滤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应用于酱油生产中是可行的,孔径为1.2μm的无机陶瓷膜过滤机较好。  相似文献   

4.
超滤技术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超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超滤技术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超滤技术在酱油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淀粉糖生产过程中,由于糖液黏性大、流动性差给糖液的过滤、组分分离、纯化和浓缩带来一定困难,是制约产能和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传统工艺中使用的板框式过滤器和真空转鼓式过滤器等设备,存在着过滤效果不理想,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膜分离技术是一种以有机、无机材料制成的具有在分子水平上对不同粒径的物料选择性通透的半透膜为核心,进行分离、浓缩和提纯物质的一门新兴技术。由于其选择性强,操作过程简单,适用范围广,能耗低,在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酱油生产技术(一)酱油的起源及酱油生产工艺的沿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酱油的起源  在我国食品史上 ,酱的出现是极早的 ,史料表明在“春秋”时期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百酱八珍”。在《论语》中 ,孔子就讲“不得其酱不食” ,当时确是“食不厌精”非常讲究的。但那时的酱多系“肉酱” ,没有明确的文字资料说明是以大豆为原料制造的“酱”。最早以文字记录了用大豆制酱的 ,是在西汉时期 ,在史游的《急就篇》中 ,有“芜荑、盐、豉、醯、酢、酱、芝、蒜、荠、芥、茱萸香”的词句 ,唐朝颜氏作注 :“酱 ,以豆合面而为之也。”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 ,酿造豆酱的最早记载。史游是西汉元帝时代的…  相似文献   

7.
赵和 《中国酿造》1996,(4):27-31
液态酿造调味品酱油、食醋的常用灭菌方法是加热,通过蛋白质的热变性,达到灭酶,杀菌的目的。酱油热灭菌一般温度需85℃左右,并经一定时间保温才能达到应有灭菌效果。这种方法处理不当,易产生不良的焦糊气味,还会造成灭菌器的结垢。食醋热灭菌温度相对低一些,但只能灭菌,解决不了食醋的混浊问题。靠沉淀方法使食醋澄清,不仅需要长时间沉降,还要占用大量容器设备。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把膜分离技术引入到酱油、食酵生产中,一是达到除菌的目的,二是解决酱油的风味与食酵的除浊问题。离子,大分子,微粒,粒子图1膜孔径与相应的膜过…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都是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环节,“高效连续加热塔”就是具备以上特点,一机多用的液体加热灭菌的新型专利设备。专利号—ZL972325255。可用于酿造、酒类及其它食品轻工行业。...  相似文献   

9.
膜分离技术在酸性染料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国平 《印染助剂》2000,17(3):16-18
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在酸性染料后处理阶段的应用,并与传统压滤法比较了染料的质量、废水处理和经济成本。结果表明分离技术不仅取代了传统的盐析、过滤、洗洒等过程,而且使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又解决了废水处理,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该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HACCP体系在酱油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针对酱油生产工艺,对酱油生产过程进行了危害分析,指出了酱油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生产过程的监控方法和纠偏措施,保证了酱油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GB1 8 1 86— 2 0 0 0《酿造酱油》国家标准的规定 ,“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 /或脱脂大豆 ,小麦和 /或麸皮为原料 ,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料。由“标准”的定义得知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或脱脂大豆 (蛋白质原料 ) ,小麦或麸皮 (淀粉质原料 )、食盐及水。1 蛋白质原料大豆 :大豆为黄豆、青豆及黑豆的统称。大豆是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中的含氮成分 (如 :氨基酸、肽等 )主要来自大豆。大豆中的绝大部分含氮物质是蛋白质。表 1 大豆的组成成分    %成 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灰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利用旋转薄膜蒸发器低温浓缩酱油的使用情况介绍,为低温浓缩工艺的系统设计、使用条件、功能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应用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蒸发酱油中的水份,蒸发温度为45~50℃,酱油在蒸发面停留时间为10~15秒,可浓缩到45~50°Be′,保持酱油中有效热敏性物质的质量,可提高酱油的出品率,并可满足生产多种酱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酱油生产技术(十二)酱油的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我国酱油质量标准的沿革GB 1 81 86— 2 0 0 0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SB 1 0 336— 2 0 0 0配制酱油行业标准 ,均是条文强制标准 ,这两项标准于 2 0 0 0年 9月 1日发布 ,2 0 0 1年 9月 1 0日全面实施。在 1 975年以前 ,我国的酱油产品没有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 ,在 50~ 6 0年代 ,各地的酱油生产企业及其主营部门制定了一部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来进行酱油产品质量的管理。1 975年 7月原国家商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调味品工作会议” ,会上提出了全国第一部统一的“酱油、食醋、酱类产品质量标准”即 :SB 70~ 74— 78标准 ,这…  相似文献   

14.
由南京调味品四厂、中美合资南京宁艾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鸡西市科委电子科研所,北京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的PDC—2/3型微机酿造监控系统,在酱油生产过程中应用得以成功.该机采用90年代初80286、80386最新机械作为主机,14寸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酱油杀菌一直采用热杀菌,极易导致营养成分破坏,变色加剧,风味物质损失,并产生有害成分。利用超高压处理(简称EPT)技术,即将澄清后的生酱油充填到塑料或其它柔软包装容器中加以密封,然后置于高压(400~650MPa)装置中进行超高压处理。既能使蛋白质变性,微生物及酶失去活性,还可保持营养,改善风味和色泽,提高成熟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添加酱油专用酶制剂,补充和强化酶系,以促进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率,从而提高风味和产品得率。  相似文献   

17.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染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纳滤膜分离技术在染料生产中的应用。对纳滤膜和组器的选择,膜法染料除盐、精制和浓缩工艺,膜法染料生产工艺优化,以及膜的污染和清洗等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酶。淀粉酶是时酿造酱油生产中淀粉质原料进行作用,形成酱油中还原糖,糊精等成分,增强酱油固型物以及提供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的原料成分。蛋白酶是将大豆蛋白质水解成低分子蛋白胨、朊、多肽及氨基酸,使酱油含有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丰富含有鲜味的调味品。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使之变成葡萄糖,同时纤维素酶具有对植物细胞壁的溶解破坏作用,使植物细胞中内含物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添加这几种酶,明显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改善了酱油风味。酶制剂应用技术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将得到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膜分离技术在果蔬汁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果蔬汁澄清、脱苦、浓缩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了利用膜联合过程生产高品质果蔬汁的实际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鲁肇元 《中国调味品》2002,(5):46-47,18
3 3 细菌类在自然界 ,细菌是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的一类微生物。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入 ,细菌利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在酱油生产中 (主要指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乳酸菌参与米曲霉和酵母菌的共同发酵作用 ,才产生了酱油的各种风味成分。醋的酿造必须利用醋酸菌的发酵作用来完成 ,当然在自然界也存在不少对调味品生产有害的细菌。“酿造”生产的目的 ,就是要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 ,同时还要防止和抑制有害的微生物。3 3 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 ,一般形体很小 ,大多数约为 1微米左右 ,通常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