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等学校科学与人文契合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并非是天然对立的,相反,从它们的起源、形成以及真正内涵来看,它们具有同一性。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目标,必须通过科学与人文化人的机理,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全的人。从价值角度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契合包括三个层面:学科融合、课程综合、素质养成。以“科学和人文同体互补”的理念指导三个层面实践的融合,才能完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怀而不是教化。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教化”,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正在对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教育当然也在这一影响之中。数字化生存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重性。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一方面在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功能等方面对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化是一种抽象化,在人文领域中,它意味着对于人的生活的工具化的倾向。它缺乏人性的亲和力,将人置于工具地位,并直接触发了对人文教育的否定和批判思潮的再度兴起。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应关注人文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论人文为科学导向--兼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教育既需要实施科学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学居基础性地位,起导同作用,也就是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这是因为:(1)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追求人文精神;(2)科学教育重在认识物质世界;(3)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为科学导向,大学才有灵魂和生命,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文学科至少表现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种形态,从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个视角考察1949~1998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50年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走过了“缩减-变异-回升”的曲折路线,人文学术经历了“学术理性丧失-意识形态工具-学术本位复归”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个史实,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之“形”,有适应意识形态的一面,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之“质”,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二者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共同担负着人文学科的双重使命:上承文化传统.下达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6.
礼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涵摄人的一生且无所不包的弥散性的人文体系;教化是一个人文历程;礼乐教化就是一种以礼乐为仪式与表徵的,在润物无声的情况下,向民众传达蕴于礼乐之中的义理精神的化成天下的人文活动。  相似文献   

7.
咬定青山不放松--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探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简称,是指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公民而实施的教育。翻开科技发展史粗粗浏览便可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群星璀璨,硕果累累。“有人统计,70%的诺贝尔奖和70%的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一流大学做出的”。那么,人文教育与科学创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本文试图以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基础来探讨这一问题。一、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1.人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开设人文课程是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人文课程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世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作为一个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际上就是要关注员工的心理收入。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大学创新更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强化大学的创新功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结构。教学科目设置不当,结构不合理,都会达不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高等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已有多年了,但各高校大都根据已有师资力量,能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多多益善。这种状况有待改变。...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结合自己出国留学的亲身经历,从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出发说明了理工科大学只有推行双语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优秀人才。讨论了双语教学过程中中文与英文、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教学以及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等之间的关系。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工科大学推行双语教学的七大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文科学与现代工程设计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对现代工程本质变化的分析,指出大学生面临着调整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的挑战,提出以培养大学生欣赏人文科学与专业技术工程的情趣,培养解决现实生存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在现代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体现人文科学理念的三维设计教学方法.以"盘古火炬大楼"工程、南京明孝陵展馆"茶馆桌面"设计以及多功能笔筒的创新设计为例,分析了"老子文化',在现代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指出"人文工程,科技工程,绿色工程"的现代工程理念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模式教学已不适应自由教育和创新教育。从认识论的角度作微观分析,产生模式困境的根源是结构目的观,克服模式困扰主要在于超越教学过程模式观、思维方式逻辑观、事物关系因果观和教学理论科学观。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科学教育中,科学理性由于它的隐含性而遭到忽视和冷落。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科学素质的低层化和人文素质的片面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物理学的教学角度来讨论如何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显化科学理性、加强科学理性教育,从而真正达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大学教育并非完全没有科学理性的因素 ,但由于那时要么仅仅将科学理性归结为技术理性 ,要么仅仅涉及到科学理性的某些方面 ,因此 ,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要全方位地展开科学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经费结构对高校教育科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教育经费结构对高校教育与科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的经费收入越多其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越高。高校经费中财政预算拨款、校办产业等收入、社会捐集资收入以及除学费之外的其他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则越高。不同类型的高校为提高教育与科研水平采用了不同的财政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机器人在自动化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加大机器人人才培养力度成为工程教育的共识。由于机器人价格昂贵、数量少,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有限。通过虚拟的实验和测试,建立虚拟物理模型和控制模型,提前发现模型设计中的潜在缺陷,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法,以此提高机器人的设计效率是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方法。本文将在Solidworks中建立的锻造机械手三维实体模型导入ADAMS中,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控制方案,最后实现ADAMS和MATLAB对锻造机械手的联合仿真,构建虚拟样机的机械手联合仿真教学平台研究,并通过仿真实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面向问题的小组课题工作--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欧美的大学中 ,课题工作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 ,70年代初成立的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在传统的课题工作模式基础上 ,创造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面向问题的小组课题工作。这是一种开展于学生和教师之间 ,两者互相影响而由学生主导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了冲击。这一模式的实际操作步骤是程式化的。这一模式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存在着较明显的联系。国内的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万花筒项目是美国高等教育界在美国科学技术优势受到挑战、大学生选择理工类专业的比例下降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教学的冲击等背景下,兴起的理工科教育改革计划.到目前,它已经走过了五个发展阶段.它有自己明确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行动.其行动意义主要体现在自愿性、自觉性、基础性和广泛性上.我国加强本科生理工科教育除了借鉴万花筒项目的经验外,还需要从组织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做许多具体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现代表面技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通过课堂教学中引入专业前沿、专题讲座以及撰写综述等方法使学生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