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淮河流域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山东省淮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河道、闸坝、蓄滞洪区、水库等工程组成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流域内的防洪能力。本文针对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介绍了流域内主要的水系、工程等的现状,描述了流域内的洪水走向,并针对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淮河流域水管理历史和现状的体制和做法进行梳理,分析流域水管理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与国外先进的流域水管理体制做法相对比,结合淮河流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淮河流域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淮河流域水力资源调查成果的分析,淮河流域已建成水电站以小型水电站为主,且水力资源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小水电是淮河流域山区的重要供电电源,对促进本流域山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结合水资源配置及防洪要求,进一步加快本流域小水电建设。淮河流域上中游山丘区有众多大中型水库,具有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优越条件,建议进行淮河流域抽水蓄能资源普查与规划工作,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利用步伐。  相似文献   

4.
徐邦斌 《治淮》2012,(10):23-25
制定和落实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流域机构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探讨进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结合淮河流域特点,分析了淮河流域开展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加强淮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工作的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居全国各流域之首,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低的地区之一.基于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公布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分析了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流域覆盖的省际间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差异悬殊,水资源总量安徽省占有率最高,湖北省最少.年际间水资...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这是《条例》区别于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特点,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战略决心,反映了全流域1.5亿人的心声。条  相似文献   

7.
《治淮》1998,(1)
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是国务院治理淮河水污染的一个重要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要求1997年年底全流域COD排放总量削减40%,降到89万吨。 为此,淮河流域水资源保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型缺水加剧.同时,严重的水污染引发的水质型缺水,进一步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短缺,这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消除淮河流域水污染早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污水处理的角度人手,对“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设计与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的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目的是研究如何贯彻国务院召开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经验,研究明年以及“九五”期间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开创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一、认真贯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今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了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研究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国务委员宋健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下发了淮河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议纪…  相似文献   

10.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2012年新加坡国际水周流域管理论坛,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借此机会,我将介绍淮河流域水利发展情况. 一、淮河流域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  相似文献   

11.
水艳  李丽华  喻光晔 《治淮》2015,(1):25-26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流域面积27万m2。干流以北地区天然基流缺乏,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支流众多,分布有大量湖泊、洼地,是河湖并存的典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目前,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水生态系统存在无节制的过度开发,水生态系统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研究流域生态需水问题已经成为维系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工作。结合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总结淮河流域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强  王飞 《中国水利》2005,(22):23-25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提出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设立环境保护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猛  袁锋臣  季叶飞 《治淮》2011,(8):57-59
在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流域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玉年 《治淮》2007,(12):11-12
一、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利管理工作,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在流域各省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流域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效显著。2007年,淮河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由于治淮工程优良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在防御流域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效  相似文献   

16.
钱敏 《治淮》2012,(8):5-6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2012年新加坡国际水周流域管理论坛,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借此机会,我将介绍淮河流域水利发展情况。一、淮河流域基本情况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淮河流域主要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17.
王春阳 《中国水利》2022,(6):22-23,26
淮河流域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洪涝灾害易发多发.经过70多年系统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2021年,受台风"烟花"等极端天气影响,淮河流域洪河、沙颍河等5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淮委与流域四省团结协作,科学精准调度各类水利工程,切实做好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灾害集中表现为洪灾、涝灾、旱灾、污染和贫困五大生态灾害交织。淮河流域特有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水系变迁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大,对流域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和干扰因素是造成灾害的原因。建议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实施淮河流域治理,确定淮河流域的发展情景,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矛盾;设立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将淮河干流的行蓄洪区划分为生态功能区进行管理和利用,是协调淮河流域人与洪水的关系,促进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部,约有二亿亩耕地,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1人,居各大流域之首。流域内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但是,历史上淮河流域是我国多灾多难的典型。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首先对淮河流域进行治理,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任葵 《治淮》1995,(10):29-30
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地区。近20多年来,淮河流域平均每3年就要发生一次大旱,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旱灾呈加重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成为淮河流域近期的主要灾害,已严重制约着流域四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抗灾兴利。防汛工作围绕着“抗灾”,而抗旱工作则是水利的“兴利”之所在。尤其是随着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抗灾与兴利能力的逐年下降,旱灾已严重威胁到淮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目标。因此,淮委作为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流域机构,对于抗旱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