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4.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采自下列不同的两地区:(1)系赵金科及徐煜坚二先生于1948年采自广西永淳中泥盆纪郁江层;(2)系俞建章先生采自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该化石虽然丰富但多为内模,保存较差。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描述的鱼化石,1952年斯行健教授研究我国泥盆纪植物羣时,曾认为系一植物化石的新属新种,命名为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9年有同志对此项标本是否系“植物体”,颇表怀疑,并疑其为鱼化石。1960年冬,笔者曾有机会在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见到这些属型标本,经过研究之后认为确系盾皮类的甲片,并承斯行健、李星学诸先生的同意与帮助,现作如下简要讨论与描述,以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希  相似文献   

9.
一.郁江建造的岩性和时代珠江上游在广西境内叫做郁江,自南宁市东至横县北境六景圩之间,它的流向大致近于东西。在河谷的南北,露出很多泥盆纪地层。其中以下部中泥盆纪岩层发育最好;不仅剖面整齐,并且化石众多,保存优美,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西南部中泥盆纪地层和化石群的理想地带。解放以后,在建筑湘桂铁路和各县公路的工程中,由于剥土与挖方的关系,使过去复掩的岩层获得揭露,化石由风化结果也多脱出,更给古生物学工作者以观察与采集的方便。广西境内的下部中泥盆经地层旧名“吴村页岩”,标准地区是南宁市以南25公里的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南秦岭白水江群不是单一的地层,而是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灰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岩块组 成,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证据,多年来一直划分为早古生代志留系地层。因此,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微体化石 采样和分析,在碎屑岩所夹的砂屑灰岩、硅质岩中,获得晚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和遗迹化石。结合在白水江群所夹 的灰岩块体中发现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化石,以及在火山岩块体中获得元古代的锆石U-Pb年龄,进而推断出白 水江群为晚古生代最终形成的混杂岩。  相似文献   

12.
泥盆纪沉积在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动物群丰富多彩。但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新疆地区泥盆纪时期任何门类化石的著作,这就给予在开展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确定该时期地层的时代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笔者最近对天山东段古生代晚期古地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在泥盆纪吋,天山南北分属两个古动物地理区;北天山属北美—哈萨克斯坦类型,南天山则和西欧—烏拉尔类型相似陆赜蚬憷?山系发育,处于中、苏两国接壤地带。因此,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两国地层的对比,确定古生物地理分区,实具有头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14.
多管珊瑚类是志留、泥盆纪地层中分布广泛的一类床板珊瑚。其中,多管珊瑚(Multisolenia)一属,盛产于中志留世温洛克期地层内,为中志留统的重要化石。多管瑚瑚类的个体极为细小,在过去的文献中,曾被误认作苔藓虫或刺毛类(Chaetetida);也有人把它们当作床板珊瑚中的槽珊瑚(Alveolites)或蜂巢珊瑚(Favosites)。因此,关于它们的分类位置问题曾经引起长期的讨论。多管珊瑚类在我国过去的文献中尚未见有正式的描述和报导。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里存有几个采自湖南中(?)泥盆纪的腕足类化石,在一个Meristella cf.tiaomakiensis Tien 的介(?)面上,保存着一些很像环(?)动物穿孔造成的沟状构造。这些沟道穿入到介(?)的内部,在沿孔道的介(?)表面,分布有圆形的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教授等于1958年冬及1959年春,在贵州独山大河口、四方坡、宋家桥、五里桥、香坝碾和都匀羊头脑等地的泥盆纪地层中采获。标本保存情况不一,有的只有外模,不易鉴定;保存较好的计13属23种,其中3新属、17新种及1未定种。兹将该地区地层及化石种属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介绍的苔藓虫是1943年赵金科、邓玉书,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诸先生先后在广西永淳六景圩附近的(?)江层(吴村页岩)中采得的,六景圩在永淳县城以北12公里,位於(?)江的北岸,化石产在六景圩东约1—3里铁路的两旁,和苔藓虫共生的主要化石有 Galceola sandalina Lamarck、Spirifer speciosus auct.、Kwangsia yoki Grabau、Plectospirifer fongi Grabau、Stropheodonta annamitica(Mansuy)、Thiemella communis Yin.及 Proetus indosinensis Mansuy 等,我们知道这些化石是中泥盆纪下部常见的种属,其中 Galceola sandalina 是欧洲中泥  相似文献   

19.
一、牙形类的一般介绍(一)概论自从俄国古生物学家潘得尔发现了牙形类化石之后,至今,国外对牙形类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一百零七年的历史了。尤其近三十年来,大量的新属新种陆续创立,至1946年,牙形类已包有132属,1,500余种——其中有可靠的属82个(Ellison,S.1946)。最近十年,在牙形类化石特别丰富的泥盆纪和石炭纪地层内,还确立了若干化  相似文献   

20.
一.绪言1952年治淮工程中,曾在安徽泗洪县及五河县境发见若干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其材料为华东文物队收集存于南京博物馆。1954年全国文物出土展览会开幕,作者前往参观,见一河狸头骨,认为到目前为止,为此项化石保存最好的标本。因河狸化石,只见于河北周口店中国猿人地点与开滦贾家山,安徽河狸的发现,不但表示此种稀有的化石分布到安徽,而且由地质时代判断,有发现人类化石或其遗跡的可能。在我国第四纪初期的动物羣,北为周口店洞穴层式的堆积,最南迄于井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