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高金、银、铜回收率的焙烧-氰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光 《黄金》2002,23(5):26-28
提出了一个在金精矿焙烧-氰化工艺中提高金、银、铜浸出率的焙烧方法。该法基于在金精矿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进行焙烧,可有效地提高金、银、铜的浸出率。经含硐、砷不同类型金精矿验证,银的回收率可提高30%以上,金、铜的回收率也有所提高。新焙烧方法具有不增加设备、成本低、简单易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由混汞、重选和氰化法获得的汞膏、金精矿和金泥,一般含金品位为10~45%。目前,湿法炼金中较为常用的是“溶银”硫酸法、硝酸法、王水精制法和氯化法四种。我矿应用硝酸法提炼黄金获得良好效果。一、原料和设备我矿炼金的原料为汞膏和金精矿。汞膏含汞50~60%、金25~30%、银10~14%、铜2%及其他杂质;金精矿含金40~60%,其余为铜和铁的硫化物。  相似文献   

3.
因银理化性质与金相似,极易与金伴生存在,常存于黄金冶炼废水中,废水提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但废水中的银易与铅等杂质元素混杂而不易实现工业化回收,本文详细介绍了湿法提银工艺,并在某公司湿法提金设备基础上,结合湿法提银工艺,将冶金废水内的银经沉银、酸洗、还原操作后制成纯度达80%的合质银锭,全流程综合银回收率可高达95%,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赵亚峰 《黄金》2008,29(5):41-44
针对焙烧—氰化法银回收率偏低的问题,在金精矿焙烧时加入钠盐,可有效提高焙烧—氰化银的浸出率。该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金精矿的生产实践表明,氰化银的浸出率可提高30%以上,且不影响制酸和金、铜的回收。  相似文献   

5.
山阳县某低品位金矿含金1.35g/t,主要以裸露金及半裸露金的状态存在。基于矿石性质及环保要求,本次试验以尼尔森离心选矿机为主,开展磨矿细度、冲洗水流量、重力G值及给矿浓度的条件试验,从而确定尼尔森重选的最佳工艺参数。最终通过“尼尔森粗选-尼尔森一次扫选-溜槽二次扫选-摇床两次精选”的闭路试验,可获得金品位1086g/t、金回收率51.92%、银品位6912g/t、银回收率47.30%的高品位金精矿以及金品位为16.42/t、金回收率31.73%、银品位为100g/t、银回收率27.51%的低品位金精矿。金总回收率83.65%,银总回收率74.81%,选矿指标理想。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个从电解金泥中综合回收金、银、铜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混合溶剂SB逐步除杂法,可使金的纯度达到98%以上,同时可综合回收电解金泥中的银和铜,回收率均可达99%以上。采用电解精炼可使金的纯度达到99.99%。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回收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树脂矿浆法提金工艺中,处理含银高的金矿时对提高银回收率的问题,本文提供了解决办法。试验表明,通过改变吸附段的结构状况,可获得部分高银树脂,从而可使银坊金矿银的吸附率大幅度提高,即由原来不到50%提到93.6%—99.9%,而不需增加多少设备.该法已在甘肃279厂使用,所得生产数据除证明上述结论外,还肯定了对降低金的尾弃损失、提高树脂容量、减少杂质吸附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婷婷  刘俊  关明  杨忠  王婷 《冶金分析》2014,34(2):66-69
载金树脂物料经高温灰化后, 用王水溶解残渣, 选择328.628 nm波长的光谱线作为银的分析线,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试液中的银。金、铁、铝、硅、硫等基体元素产生的基体效应采用基体匹配的方法克服。方法的检出限为0.008 1 μg/mL, 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1%~7.3%范围, 回收率在93.4%~103.4%之间。方法简便、快速、可靠, 可用于进口载金树脂物料样品中银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北衙金矿金银铁矿石特性与选矿回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衙金矿矿石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嵌布关系、粒度特征、元素赋存状态和工艺特性等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磨矿细度下磁选对矿物分流的内在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金、银粒度微细,磁赤铁矿、褐铁矿和铅硬锰矿是金、银、铁的主要载体矿物,其粒度和可磨度等工艺特性具有明显差异。为综合回收金、银、铁,围绕其载体矿物先进行磁选分流,再将各产品异性化地精细分选。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70%条件下磁选,可获得铁质量分数62.41%、铁回收率29.49%的磁铁精矿,金、银回收率分别为22.75%、24.99%的非磁产品,59.82%的金、67.49%的银和55.71%的铁富集至强磁产品,金、银、铁分流与富集效果明显,为后续分类提取金、银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提高焙烧-氰化法银回收率的新工艺。在金精矿焙烧时加入氢氧化钠,可有效提高焙烧-氰化法银的浸出率。对不同类型含铜金精矿进行工业化验证,银的浸出率可提高30%以上,且不影响制酸和金、银的回收。  相似文献   

11.
高铅银阳极泥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处理高铅银阳极泥的工艺及槽车。实践表明,对含铅达10%~30%的银阳极泥,采用此工艺及设备处理后的金粉含铅可降到1%以下,且金的直收率达98 7%。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痕量金野外快速测定—金试剂液珠萃取比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金试剂液珠萃取比色测定痕量银的新方法。方法原理:在pH3.3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银与金试剂形成一种红色络合物,且能被TBP的液珠萃取,加入tritonx—100,可促使液珠的形成和灵敏度的提高,采用封闭法溶样,黄原酯棉吸附富集分离银,以灰化法解脱银,将形成的红色液珠在坩埚中进行测定,0—5mg银之间的色阶清晰可见,方法的检测限为0.005ppm。 利用“痕量金的野外快速分析箱”,可以在野外进行现场采样分析,实现了在野外快  相似文献   

13.
刘长仕 《黄金》2014,(12):60-63
针对吉林四平昊融银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存在碎矿产品粒度大、筛分效率低、磨矿细度粗、能耗大等选矿经济技术指标不理想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试验研究及技术改造。通过对碎矿系统、磨浮系统的改造,提高了设备效率,降低了选矿能耗及药剂成本,银、金选矿回收率分别提高了0.4%和1.8%。  相似文献   

14.
“银崖”资源大约是在本世纪开始时炼银留下的废渣场。其中含有大量的锌,铅、银、金、铜等有价金属。本文介绍了采用熔炼和烟化炉渣的方法回收这些有价金属在经济上的可能性。最初的试验室试验表明,用浸没喷射进行熔炼和烟化,可以实现有价成分的回收。接着200公斤/时的中间工厂试验证明,悉罗熔炼(Sirosmelt)法能够达到高的回收率,锌98%,铅99%,银99%。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含银难处理金精矿,研究焙烧过程添加剂种类及其用量、焙烧工艺主要参数包括温度、时间等对金、银、铜浸出率的影响,并对焙烧反应热力学及银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2%氢氧化钠作为添加剂,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2h,银浸出率由43.62%显著提高至75.65%,金、铜的浸出率亦有不同程度提高,其浸出率分别为91.73%、92.50%。焙烧反应热力学及银物相分析表明,加入氢氧化钠焙烧可降低硅酸盐对银的包裹。生产实践表明,焙烧过程添加氢氧化钠作为添加剂可取得良好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简椿林 《黄金》2014,(2):47-49
对菲律宾某复杂金精矿的金、银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其试验结果表明:两段焙烧—两段酸浸—添加碳酸氢铵氰化提取金、银工艺指标较好;在一定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8.78%、97.57%。  相似文献   

17.
铅阳极泥是提取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控制电位在400~450 mV,使铜、锑和铋等贱金属优先于贵金属氧化浸出,贵金属得到富集.采用亚硫酸钠二次分银、甲醛还原银的工艺,得到品位98.86%的粗银,经银电解精炼,可得到99.99%的纯银.采用常温氯化分金、SO2还原得到粗金、粗金二次溶解以及草酸煮沸还原等工艺,得到纯金粉,金粉质量达到国标Au-1的标准.从铅阳极泥至金粉、粗银粉,金、银的直收率分别为95.65%和98.08%.整个工艺设计简短合理,技术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银金泥性质,采用有机酸除杂—氯化溶金—金分步还原、氯化溶金渣中氯化银铁粉置换—熔铸—电解精炼工艺分步精炼提纯金、银,并考察了酸浓度、反应温度、除杂时间等因素对金泥除杂率及金、银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获得的最佳除杂工艺条件下,有机酸除杂效果较好,金泥除杂率约为8.2%;除杂后的富金银渣采用氯化溶金工艺处理时,金直收率为93.56%;该工艺可获得满足国标要求的金、银产品,且金、银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李小平  张云芳 《黄金》2013,(12):52-56
针对湖北鑫荣矿业有限公司高硫银金精矿氰化浸出过程中银、金出现“返沉淀”的现象,对精矿采用高锰酸钾进行碱浸氧化预处理,有效地消除了银、金的“返沉淀”现象,银、金的氰化浸出率比预处理前分别提高4.65%和1.43%。  相似文献   

20.
水氯法从银阳极泥中提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水氯法从银阳极泥中提金的基本原理、技术条件、设备配置以及技经指标,重点分析了氯化提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从银阳极泥中提金,也适用于从其他含金物料中提金,产品为国标1~#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