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与储层类型和开发实践相结合,把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二西葡一组的6个沉积单元划分成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的划分成果用于指导聚驱开发后期措施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把不同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给出,相邻流动单元所处微相不一致,不同微相带之间的结合部位及微相边缘的流动单元内剩余油饱和度非常高;Ⅰ类流动单元与Ⅱ类流动单元相比,水驱后上部还存在相当数量剩余油;因为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挖潜十分有难度,流动单元过渡带剩余油饱和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和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沉积特征造成横向和纵向上非均质性,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对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做出四个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将剩余油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剩余油潜力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指导此区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4.
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段渗流域的划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及其非均质性是影响原油采收率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油田开发实际,提出渗流域的概念。利用测井曲线与孔渗特征的密切相关性,精细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在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段划分出A、B、C、D四种不同类型的渗流域,并根据研究成果指导剩余油挖潜,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东区4-7油藏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低渗油藏。目前该油藏综合含水93.5%,地质采出程度29.26%,采油速度0.37%,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准确,采油速度低,油藏开发指标落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以该油藏为例,对油藏流动单元剩余油潜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流动单元划分是进行已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塔里木盆地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综合含水差异较大,流动层带复杂等问题,在流动单元划分中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分析从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等18个参数中优选出符合研究区实际的地层流动带指数、砂地比、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值系数和隔夹层分布密度等7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依据。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划分的结果与沉积微相展布及实际开发状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某油田密井网区为例,对储层进行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建立测井相模式,进行平面微相组合,绘制沉积时间单元平面图,通过储层不同参数的平面展布和分布规律,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细致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这对油田进一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经过水驱强化开采和三次采油,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针对单元平面水淹严重,纵向上层间、层内物性差异大,干扰严重等问题,通过不同历史阶段注水优势方向研究、沉积微相相变研究、沉积韵律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找准剩余油潜力区,进行综合调整和挖潜,取得了一定效果,进一步改善了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于非均质小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途径,针对马厂、徐集油田平面、纵向剩余油的分布特点,通过设计定向井挖掘局部剩余油潜力,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研究及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掌握储层流动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的各种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对我国东部某复杂断块油田应用聚类分析法找到了划分流动单元的有效参数和定量界限,并在该断块整套储层中定量划分出四套流动单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岩性和储层物性。综合研究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密切关系,揭示了该断块油田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储层地质特征、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最终目是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挖潜措施,剩余油分布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剩余油分布研究课题中取得的成果,总结出了一套较好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庆油田现在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后期开发调整阶段,油田动态变化越来越复杂,剩余油的分布日超隐蔽和多样.在岩心相分析、测并相模式建立的基础上对大庆长坦葡萄花油田南五区沉积微相进行识别,进而识别出全区各小层的沉积相带.细分层沉积相研究对于揭示砂休展布及其连通关系、储层非均质性、预测油水运动规律、挖掘油层剩余潜力、稳油控水及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外河油田由于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进入"双高"阶段后,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常规的生产测井资料已无法满足动态挖潜需要,而碳氧比测井技术对套管井剩余油监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应用碳氧比测井,并结合沉积微相、生产动态分析,深化油田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为油田开发调整及油井措施挖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临2—6块是受临2断层切割而形成的断鼻型油藏,Ng3^3段储层为河流相正韵律厚层砂岩,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在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Ng3^3段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挖掘难度大。为了充分挖掘剩余油,本文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水平井方案设计。实践表明,水平井技术对高采收程度油藏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使单元日油能力和油藏采收率大幅提高,实现了该类油藏特高含水期的高产稳产开发。  相似文献   

16.
以华庆油田白155井区长63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流动层指数、渗透率、流动系数、孔隙度及泥质含量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储层划分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优选出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将岩相模型不能区分的隔层和夹层区分开.由流动单元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物性、渗透性相对较差的Ⅱ、Ⅲ类流动单元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生产历史与剩余油分布吻合性好,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动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桩西油田106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层非均质性加剧,准确描述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等情况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配型示踪剂的优选与性能评价,借助示踪剂井间监测解释技术对桩106区块106-15-17井组的储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进行监测与定量解析。结果表明,井组油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桩106-14-18井为主要受效井,桩106-15-X18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受非均质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技术对油田地层水的各种离子进行分析,通过对主要相关元素分析结果比较,可以用来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并且在临南油田实际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油层开采实践表明,平面上同一河道砂体内部渗流能力存在差异。储层流动单元旨在揭示由油层物性不同造成的非均质性规律。以姬塬油田吴420区为研究区块,根据垂厚、渗透率、孔隙度、突进系数等参数,采取spss主成分分析法,合理制定各参数权重,对河流相储层进行了渗流单元划分,精细地揭示了河道砂平面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桥口油藏描述的主要技术方法,针对油藏特点,着重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对比,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参数,储层非均质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研究成果用于开发生产效果较好,同时为剩余油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