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涤纶磷系共聚阻燃剂及阻燃聚酯制备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描述了膦菲共聚阻燃剂的特性。介绍了由 H CA( 9,10 -二氢 -9-氧 -10 -氧杂膦菲 )、衣康酸、乙二醇反应制备新型磷化合物磷系共聚阻燃剂 ,以及用该阻燃剂制备阻燃聚酯的方法。所制备的阻燃聚酯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 ,极限氧指数 30~ 32。  相似文献   

2.
磷系阻燃共聚酯的合成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德 《聚酯工业》1999,12(2):25-27
选用磷系共聚阻燃剂研制磷系阻燃共聚酯,并就阻燃共聚酯的一些性能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阻燃剂2-羧乙基苯磷酸在阻燃聚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磷系共聚阻燃剂 2 羧乙基苯磷酸在 40 0 0t/a半连续聚酯装置上开发磷系阻燃共聚酯 ,阻燃剂加入方式的对比表明 ,先把阻燃剂调制为阻燃剂的EG溶液在酯化结束后缩聚前加入有利于生产高质量的阻燃切片 ,同时适用于未干燥的阻燃剂。  相似文献   

4.
徐焕辉  覃迎峰  彭锐 《塑料工业》2012,40(11):13-15,19
通过共聚法合成得到一种含有新型磷-氮阻燃剂Fyrol-6的阻燃聚酯,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得到了优化的合成反应条件。在优化条件下,分别合成了阻燃剂添加量为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BHET)质量的5%、10%、15%、20%的阻燃聚酯,对合成的阻燃聚酯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和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阻燃聚酯中含有BHET、Fyrol-6和OPA三种原料的结构特征;阻燃剂进入到聚酯分子链中后,其热稳定性提高,所制得的阻燃聚酯具有较高的LOI值,这种新型阻燃聚酯有望作为一种添加型阻燃剂应用于PET的阻燃改性。  相似文献   

5.
涤纶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聚酯纤维阻燃化处理方法,分析了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及其对聚酯的阻燃改性作用,以及聚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指出:磷系共聚阻燃改性技术辅以其它反应性单体、纳米添加剂等有利于改善涤纶的抗熔滴性和炭化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磷系阻燃剂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改性方法,其中主要有共聚阻燃改性、共混阻燃改性、后处理法以及一些新技术。重点介绍了共聚阻燃改性中以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CEPPA)为代表的磷系阻燃剂以及共混阻燃改性中所用的各种阻燃剂,并指出了PET阻燃的研究方向。目前,PET的阻燃主要向着低毒、低烟、无卤化方向发展,而且开发新型或复配无卤阻燃剂已经成为PET阻燃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阻燃聚酯及其短纤维的技术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磷系化合物为阻燃剂,采用共聚的方法形成规整的嵌段阻燃聚酯。在聚酯其它性能不受到明显影响的条件下,得到具有稳定阻燃性的聚酯,并进行了纺丝试验。确定了阻燃聚酯的工艺配方和生产工艺,制得的阻燃聚酯短纤维,具有工艺过程简单,物耗和能耗低,阻燃聚酯氧指数高,可纺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聚酯纤维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酯纤维阻燃化处理方法,分析了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及其对聚酯的阻燃改性作用.介绍了聚酯阻燃的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硅系阻燃剂和复配技术.指出了今后聚酯阻燃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近年来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聚碳酸酯(PC)阻燃所使用的有机磷系阻燃剂的最新进展。有机磷系阻燃剂因其品种繁多,应用广泛,阻燃效果优异,同时还具有增塑剂和润滑剂的功效。介绍了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种类和阻燃机理。重点阐述了磷(膦)酸酯、磷杂菲、有机次膦酸、有机次膦酸盐化合物、磷腈化合物、氧化膦等阻燃剂在PET,PBT和PC等热塑性聚酯中的阻燃性能和作用机理。最后对热塑性聚酯用有机磷系阻燃剂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阻燃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共混阻燃PET复合材料和共聚阻燃PET复合材料两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共聚阻燃PET复合材料根据添加型阻燃剂种类进行分类,包括碳微球、蒙脱土,环三磷腈类等;共聚阻燃PET复合材料根据共聚阻燃单体进行分类,包括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6–氧–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酮)–甲基]–丁二酸、1–氧基磷杂–4–羟甲基–2,6,7–三氧杂双环[2,2,2]辛烷等。总结了不同PET阻燃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并指出了PET阻燃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自制的磷系涤纶共聚阻燃剂的热性能、阻燃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初步考察了该阻燃剂对聚酯切片质量指标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阻燃剂分解温度为258℃,在聚酯中的添加量为3.2%时,氧指数为29。用该阻燃剂研制的阻燃聚酯切片与普通切片的特性粘数、端羧基含量、二甘醇含量、加工流变性能等指标相同  相似文献   

12.
黄敬  郭嫣 《合成纤维》2019,48(2):38-41
选用不同比例的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长丝,设计织造了8种双层小提花织物,同时对织物进行了阻燃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织物为最优织物,其采用接结双层组织,表里层为质量比1∶1的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织物中使用的阻燃涤纶比例高,阻燃涤纶覆盖率系数大,织物的烫穿时间长,阻燃效果好。与纯阻燃涤纶织物相比,1#织物不仅达到了相同的阻燃效果,还减少了阻燃涤纶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设计织造的8种织物的阻燃性能均达到汽车用纺织品的阻燃要求,可以供企业在大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5年来的无卤阻燃聚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有机阻燃剂(如磷酸盐、磷酸酯等)、无机阻燃剂(如红磷、蒙脱土等)和有机无机配合阻燃体系(如氢氧化铝/聚磷酸铵/可膨胀石墨等)等几大类阻燃体系阻燃聚酯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相容性、抑烟性以及不同添加量下热释放速率的变化,并对高效、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聚酯复合材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阻燃涤纶织物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国内外涤纶阻燃改性的研究情况,综述了涤纶阻燃处理方法,分析了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及其对涤纶的阻燃改性的优缺点,介绍了涤纶的燃烧机制、阻燃机制、阻燃方法以及阻燃性能的测试方法。涤纶阻燃改性中所用的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吸热、覆盖和稀释等机制发挥阻燃作用的。分析了涤纶阻燃整理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阻燃涤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体分子结构,添加共聚型磷系阻燃剂和含有吸湿官能团的单体改性聚酯大分子链,以其改性聚酯切片为原料制得吸湿阻燃短纤维,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主要指标达到要求;制得阻燃涤纶织物极限氧指数大于30%。  相似文献   

16.
磷系阻燃剂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磷系阻燃剂在阻燃机理及新型磷系阻燃的开发方向的进展。磷系阻燃剂以三种阻燃机理同时参与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阻燃效果。聚合物分子中含氧元素及燃烧是容易炭化的聚合物被阻燃效果最好,磷系阻燃剂与含氮、卤素等其他阻燃元素的复合阻燃剂是磷系阻燃剂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合成纤维》2016,(10):40-43
使用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纱混织,设计出3种双面组织结构和5种混用比例的针织阻燃面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了织物组织结构和混用比例对阻燃性能的影响,并采用Borda法评判了面料的阻燃性、耐磨性、舒适性等指标,最终分析得出满足汽车内饰要求的是组织结构为罗纹空气层,阻燃涤纶与普通涤纶比例为2∶1的针织阻燃面料。  相似文献   

18.
以正戊烷为发泡剂,三聚氰胺(MEL)和聚磷酸铵(APP)为阻燃剂,以平均燃烧时间和冲击强度为性能指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水平垂直燃烧测定仪及热重分析仪(TGA)等手段,通过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及直观分析,研究了环保聚酯型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PUF)的配方。结果表明:聚酯多元醇100份,有机锡0.18份,异氰酸酯指数为1.05,阻燃剂中的磷占总物料质量的2.5%,温度为24℃,发泡剂为18份;采用多指标法制备的阻燃PUF兼有良好的阻燃性和抗冲击性,达到B1级难燃材料的标准,冲击强度达4.03kJ/m2。  相似文献   

19.
New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50/50 polyester/cotton blend fabrics made from bromine-free and bromine-containing polyester with a reactive flame retardant compound of high phosphorus content. Reaction of the cotton in the blend with methyl-phosphonic diamide yields modified fabrics in which flame resistance is attained without impairment of fabric hand. The level of flame resistance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insolubilized phosphorus in the treated fabric, but the hand is essentially unchanged even for fabrics of high phosphorus content which pass the vertical test of DOC-FF-3-71.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ed definitions of future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lame resistant polyester/cotton blend fabr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