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污染状况及其原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矿业开发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本文简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大气、水体污染、植被与地貌景观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部分开采老采空区覆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我国许多老矿区普遍存在着老采空区不良地基问题,对采空区上方地表的建设开发造成了安全隐患。本文针对我国较普遍的老窑和小窑部分开采采空区问题,对其地表破坏特征、覆岩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老采空区残留空洞覆岩逐层垮落破坏和整体性突陷抽冒破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长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矿区环境破坏,制约了这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手段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矿产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开发遵循的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为实现资源开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文中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资源开发循环经济实现的技术路线,重点探讨了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的减量途径和再循环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煤炭开发既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环境造成破坏。探讨了煤炭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与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阜新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长期的开发话动已经引起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诸多环境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的综合性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从地形地貌的破坏、“三废”污染、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等方面,分析了阜新露天煤矿区的生态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8.
煤炭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发在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同时,又时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环境造成破坏。本文透视煤炭开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与治理问题,旨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煤炭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先昂 《现代矿业》2020,36(10):228
为了盘活全国因矿山开采而挖损、压占、塌陷的约3.6万km2土地,针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对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生态修复思路及相关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地质地形、景观视觉效果以及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可以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矿产资源近20年来的高强度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了地面的大面积破坏和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资源枯竭和矿区严重的大气、水源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必须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实行文明开采,依法采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和调查了深圳市88处废弃矿山,其中25处经过治理已完成恢复利用,但剩余63处仍然存在地质环境问题。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有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3种。其中,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在深圳市废弃矿山中普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相对较少。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首先进行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价以及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存在地质环境问题的废弃矿山中对地质环境影响轻微的占26.99%,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的占4.76%,对地质环境影响严重的占68.25%。表明深圳市废弃矿山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吴云  黄震  张培兴  刘茂争  魏磊 《中州煤炭》2018,(11):57-60,65
以徐州市龙固煤矿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现状调查,得出了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3类。针对这些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各自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预测。最后,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可能对卸压瓦斯抽放钻孔造成严重的破坏,并进而对瓦斯抽放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煤层开采后的岩层移动规律,深入研究了卸压瓦斯抽放钻孔在采动影响下可能的破坏形式及力学分析,各种形式破坏可能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可能性,以及针对各种破坏的钻孔强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破坏土地得到恢复,确保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促进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了高坡石料厂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资源破坏。针对上述问题,采取边坡清理、土地整治、挡水墙、排水工程以及生物绿化等措施。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研究,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周围生态景观,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侯华营 《中州煤炭》2019,(11):139-142
针对原有巷道围岩变形大、巷道出现非对称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原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巷道支护破坏严重以及巷道出现非对称破坏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煤层埋藏深、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大、巷道围岩强度低、支护不合理、两向不等压受力;对巷道锚杆直径、锚杆长度、锚杆间排距、锚索布置进行优化,并介绍了巷道非对称控制技术。研究为类似工程条件巷道支护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胶结尾砂充填法广泛应用于金矿的地下开采,不仅有利于矿产资源、围岩和尾矿的合理化开发与利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全胶结或胶结+尾砂的充填法在祁雨沟公峪金矿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现状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和地表土地的占压和破坏等;潜在地质环境问题为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发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损毁的进一步加剧;并从预防和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胶结尾砂充填法地下开采金矿提供生产、修复和保护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鬃岭煤矿区在开采过程中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同时堆积和排放了大量的煤矸石渣及污水,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严重的污染。经全面调查鬃岭煤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10个类别,通过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诊断,区内以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地表河网及河道景观破坏、土地压占及损毁、地貌景观破坏等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在今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制定修复措施时采用以“问题导向”拟定修复措施,然后用“目标导向”锁定修复措施的指导思路,结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指导原则,使用“列表比选分析法”从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因素、修复措施、可行性等方面综合研究修复措施,指导鬃岭煤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8.
溜井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堵塞现象和井壁变形破坏问题,已成为影响矿山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将溜井问题归纳为溜井堵塞和井壁稳定性两大问题,并系统分析、总结了溜井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溜井堵塞问题表现为其底部放矿过程中井内物料流动中止,井壁稳定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井壁变形、失稳和跨塌。研究表明:①矿石含水率、粉矿含量、放矿漏斗角、贮矿高度、贮矿时间以及矿岩块度与溜井直径之间的匹配关系,井壁支护结构脱落与井壁围岩垮塌产生的大块,以及溜井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溜井堵塞的主要原因;②矿(废)石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特性,溜井工程围岩的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应力场特征,溜井结构、井壁支护强度及其相互关系,是溜井井壁产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③矿(废)石在溜井中运动与井壁接触并产生力的作用,使得溜井井壁受到冲击、剪切和摩擦损伤,是溜井井壁产生变形破坏的根本原因;④溜井堵塞后的爆破疏通和临近溜井的掘进爆破,加剧了对井壁的人为破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今后溜井问题的研究应着力于:①研究溜井堵塞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探讨溜井结构及其相关尺寸的设计准则,预防溜井堵塞;②揭示溜井中物料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井壁的力学作用机理,改善溜井结构及其支护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溜井稳定性问题;③研发应力释放技术和高应力环境下的工程支护技术,是解决深埋溜井井壁应力致裂破坏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④从溜井的设计、使用与管理角度预防溜井堵塞,研发溜井堵塞的非爆破疏通技术,减轻爆破对井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主要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壤污染及土地资源破坏,分析了设计条件和有关参数选取。基于此,研究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技术,主要分为工程修复分区、自然修复单元及治理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特性,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措施。研究使当地生态环境与地貌景观得以改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