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性混合材微集料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R.H.Feldman、J.J.Beaudoin和Taylor等人的水泥材料强度理论、复合材料混合律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高强水泥基材料中的未水化水泥和活性混合材的微集料效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证明在高强水泥基材料中.微集料效应对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活性混合材料微集料效粒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依据R.H.Feldman、J.J.Beaudoin和Taylor等人的水泥材料强度理论,复合材料混合律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高强水泥基材料中的未水沦水泥和活性混合材的微集料效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证明在高强水泥基材料中,微集料效应对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改性微晶材料对混凝土强度及韧性的影响,并对其增强增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弹性模量的纤维在水泥材料中会发生互补效应,有效增强了砂浆韧性,说明混杂纤维是实现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竹/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试验和抗爆性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竹/玻璃钢复合材料较好的应急构工性能,满足应急构筑人防工程对构筑材料强度、生产、运输和组装的要求,给出了该材料用于应急人防工程的类型和构筑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水泥基材料的发展,人们对水泥基材料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其中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制备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的方法是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各种导电组分,目前较常用的是掺人碳纤维,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电导率.本文通过对碳纤维混凝土的交流阻抗特性分析,研究了其内部微结构与电导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智能混凝土的压敏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纤维和混凝土为基本原料,本文介绍了碳纤维高强混凝土复合材料的配制和试验方法,并对其电阻率,介电常数等电性能测试参数进行分析,对不同压应力作用下材料的介电常数本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制出可直接应用于工程检测、控制等领域的混凝土本征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增塑效应、增强效应、降碱效应和改善耐久性效应四个方面分析了粉煤灰,硅灰在GRC复合材料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灰,可显著增加GRC复合材料的流动度,明显提高GRC复合材料的后期强度并降低GRC基体的pH值.粉煤灰、硅灰还可明显改善GRC复合材料的耐久性,掺60%粉煤灰和掺50%粉煤灰、10%硅灰的GRC试件强度在50%热水中加速老化56d仍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8.
周栋梁  潘志华 《广东建材》2009,25(10):18-20
本文研究了添加不同种纤维后对水泥混凝土材料产生的混杂增强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弹性模量的纤维在水泥材料中会发生互补效应,说明混杂纤维是实现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箍筋可以显著提高被约束混凝土的强度和延性,然而目前已有的基于构件变形或基于材料性能的构件性能评价方法均未对箍筋约束效应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采用基于材料非线性本构的纤维模型,提出了可准确反映箍筋约束效应的基于强度退化系数的混凝土性能评价方法,结合钢筋基于应变的性能评价方法,给出了可考虑箍筋约束效应的钢筋混凝土(RC)柱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配箍率、轴压比的RC柱推覆分析,研究了配箍率对RC柱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对比了基于材料性能与基于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RC柱性能评价结果的差异,验证了本文RC柱性能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不同配箍率的RC柱抗震性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位移增大系数法是弹性状态下考虑P-△效应对结构位移放大作用的有效简化分析方法,但地震作用下的P-△效应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几何非线性及材料非线性问题,目前还没有成熟统一的考虑方法.本文对地震作用下P-△效应稳定指标的合理选取进行了讨论,以等效线性化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P-△效应位移增大系数公式.作为验证,选取单墩体系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工作,统计分析得到了动力P-△效应对结构位移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桥梁稳定指标的选取应与桥墩所处的反应阶段相适合,弹性反应阶段与弹塑性反应阶段应选取不同的稳定指标;提出的理论公式与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比较吻合,利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可以合理地进行P-△效应分析,所提公式可为规范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醇包覆玉米秸秆纤维对石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秸秆纤维增强石膏胶凝材料,并采用聚乙烯醇时玉米秸秆纤维进行表面包覆改性,研究其对玉米秸秆纤维/石膏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了微观分析,探讨了未改性玉米秸秆纤维/石膏复合材料防水性能较差的原因,提出了聚乙烯醇包覆改性秸秆纤维的示意模型.结果表明:掺加未改性玉米秸秆纤维可提高石膏胶凝材料的力...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大尺寸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的合理性,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尺寸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重点介绍了FRP材料、FRP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和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尺寸效应研究成果;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效应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多尺度特征,从细观力学的角度,研究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推导出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细观力学一般表达式.借助Mori-Tanaka均质化方法,计算了不同化学组分、水灰比和养护龄期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并研究了孔隙饱和度的影响.将研究结果与参考文献中的测量值进行综合对比后发现,基于多尺度细观力学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饱和度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评估和计算;所得结果可进一步用于不同原材料和养护条件下水泥基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及其他热力学参数的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14.
螯合剂常用于固定重金属污染物,水泥可有效提升材料的强度,而碳化效应对水泥基材料工作性能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采用水泥和螯合剂对固体废弃物焚烧飞灰进行协同处理制备固化飞灰复合工程材料,并探究碳化效应对其强度及环境友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养护28 d的飞灰复合材料强度达到3~6 MPa,高达规范中水泥土强度标准的7.5倍,且其强度随着龄期及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碳化效应可有效的提升材料的强度特性;经处理后的飞灰复合材料中重金属Cd、Pb、Ni和Cr的浸出分别仅为原灰的2.0%,1.0%,19.2%和14.1%,碳化试样浸出略高,但仍满足固废浸出标准;碳化深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与水泥掺量呈反比。优良的工作性能和环境友好性使材料在建设工程领域展示出极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开发并实现了将有限元模型由SAP2000软件导入MSC.MARC软件中的接口程序SAP2MARC和MSC.MARC软件的可视化后处理程序MARCPOST。采用MSC.MARC子程序和UMAT程序所生成的材料数据,对某200m结构进行了大震作用下考虑应变率效应的动力弹塑性计算,并结合MARCPOST程序对结果进行提取和分析,可转换多种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16.
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首先对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抗震性、抗拉强度,将其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可在整体上提高工程质量.其次重点对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如在增强混凝土质量方面的应用、在涂层织物中的应用、在承载结构方面与结构补强材料上的应用等.最后探究了建筑工程中纤维复合材料具体的应用策略,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如调整并优化设计方案、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提高对采购流程细化的重视度,以期将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借助其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实现预期工程效果,推动建筑行业良好发展,为关注此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混凝土是目前建筑工程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本文就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准备工作、浇筑、施工缝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和优点,探讨了土木工程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可利用性,并将碳纤维复合材料运用于微型抗滑桩结构中,对多种材料组合的强度进行对比,为微型抗滑桩中运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震、爆炸、冲击等动力荷载作用下,材料的力学特性与准静态荷载作用下有本质的区别。在建筑结构抗震、抗爆设计规范中,常采用增大材料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的方法来考虑材料的应变率效应,但是,该方法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所以,在对结构进行抗震、抗爆和抗冲击分析时,必须采用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本构模型。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应变率(时间)效应有关的固体材料动态本构模型,对每种模型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其使用范围和优缺点,并根据现有的钢与混凝土材料的动力试验结果,提出了建立固体材料动态本构模型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抗爆和抗冲击分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螺旋效应表现,分析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几何形态特征参数,提出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粘结锚固力的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基本公式推导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减小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节距对于其荷载-滑移曲线的第一峰值影响不大,但可明显提高其荷载-滑移曲线第二峰值, 这与冷轧扭钢筋和螺旋扭状钢纤维拉拔实验结果相吻合.另外,从理论上证明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螺旋效应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