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2004年稀土行业运行态势及特点 1.稀土生产保持了适度的增长 国家对稀土严格实行控制总量的政策,对稀土矿的开采和稀土分离能力严格控制,去年稀土矿产品产量9.2万吨,今年约9.5万吨左右,基本没有大的增加,这样既保持了稀土生产适度增长,又保护了资源,有利促进了市场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我国北方稀土行业总体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稀土精矿及主要氧化物市场情况1.稀土精矿市场情况 2003年包头稀土精矿产量约10万吨(折50%),销售7万吨左右,2004年稀土精矿的生产与销售基本保持了2003年的水平,稀土精矿的价格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20年中,四川省稀土随着加工深度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稀土对社会的影响也在日渐扩大。1995年四川省用于高科技领域的稀土仅21吨,到2005年已超过600吨.增长约30倍。四川省已改变了过去只出售稀土精矿、混合氯化稀土等初级产品的状况,在稀土农用、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磁性材料、光学材料、催化材料、环保及防腐材料等领域都有了长足进步,并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变化正是四川省稀土工业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本文就“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稀土发展规划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稀土界,有一个公认的“怪圈”:中国是稀土资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本应该享有“定价权”优势,可是中国稀土却呈现出“产量逐年提高、价格振荡起伏、总体趋势走低”的尴尬局面。稀土具有丰富、优异的光、电、磁、超导、催化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有“工业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誉,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情况 2004年江西省稀土行业生产经营运行态势平稳。据初步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全省稀土矿产品、分离产品、金属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11.4亿元,其中:离子型稀土矿产量5316吨(RE0),销售收入20258万元;稀土分离产品产量7175吨,销售收入42289万元;稀土金属产品产量5520吨,销售收入51073万元。江西稀土产业发展主要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稀土信息》2010,(7):17-18
近两年来,龙南县加速打造世界有影响的稀土发光材料和绿色照明产业。到2012年,稀土荧光粉年生产能力将达到6000吨,占全国荧光粉年生产总量的50%以上;稀土节能灯和绿色照明产品产能达到6亿支,形成若干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以上。这个“光明”产业的迅速成型,始于中国五矿集团的落户。  相似文献   

7.
《中国矿业》2004,13(3):72-72
长春应化所是中科院直属机构 ,是全国三大稀土技术研究中心之一 ,其稀土分离技术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其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在 1 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 ,有 2 5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 ,有 1 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 95 0篇。同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并在稀土分离、稀土锌基耐蚀涂层等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山东泰山稀土有限公司稀土分离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有利于发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各自优势 ,促进稀土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提高稀土产品生产企业的…  相似文献   

8.
多重战略 综合治理——把好稀土资源国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怀东 《稀土信息》2008,14(7):22-23
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稀土需求越来越大,储量有限的稀土资源正日益减少。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世界已探明稀土工业储量约1亿吨,我围为5200万吨左右,保存较好的稀土探明工业储量仅剩2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储量的30%,因此,尽快对我国稀土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稀土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未来市场展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进口 尽管我国是稀土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由于稀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用途又派生出新的产品,为了调剂品种和弥补部分稀土产品,每年还需要进口部分稀土产品。2003年我国进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1111吨,金额1792万美元,进口稀土磁体1395吨,金额1965万美元。2006年我国进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3937吨,金额4985万美元,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国稀土工业主要以生产氯化稀土、碳酸稀土等初级产品为主,世界把我国稀土产品看成是原料,现在不同了,经过几年的产品结构调整,我国已经成为稀土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国。2003年我国生产稀土冶炼分离产品7.8万吨,出口5.21万吨,其中单一稀土  相似文献   

11.
《稀土信息》2002,(2):15-15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2002年1月23日至24日在包头召开了全国稀土生产经营座谈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稀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国家计委《中国稀土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研究我国稀土工业管理的思路,分析目前国内外稀土市场形势,找出我国稀土工业在采矿、冶炼、加工、进出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12.
岳富荣  陈栋 《稀土信息》2005,(12):13-14
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是由17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矿物质,在国防装备、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国内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稀土储量的52%,其中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的稀土储量就达4350万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得内蒙古稀上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稀土行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矿业》2004,13(7):65-65
长春应化所是中科院直属机构,是全国三大稀土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其稀土分离技术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其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在1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有2 5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有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95 0篇。同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并在稀土分离、稀土锌基耐蚀涂层等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山东泰山稀土有限公司稀土分离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发挥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的各自优势,促进稀土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提高稀土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  相似文献   

14.
晓哲 《稀土信息》2008,14(7):6-9
2007年我国国内稀土总消费量超过7.26万吨(REO),其中,稀土永磁、发光、储氢、催化、液晶抛光等稀土功能材料用量超过3.85万吨,占总消费量53%,稀土功能材料生产与应用已成为拉动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普通稀土功能材料纳米化,能在稀土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赋予一系列新的特性,有利于提高材料性能并开发出新型稀土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5.
《稀土信息》2013,(6):11
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了中色南方稀土(新丰)有限公司7000吨/年稀土分离项目。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广东韶关市新丰县回龙镇,采用成熟的串级萃取分离工艺生产稀土氧化物。项目建成后,形成7000吨/年南方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能力,年产稀土氧化物  相似文献   

16.
近日,年产50吨的纳米稀土氧化物生产线在广东惠州投产,该生产线是由广东惠州瑞尔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设计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的纳米稀土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好而且稳定,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规模化进入国际市场。广东瑞尔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开展稀土纳米材料研发与生产最早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经能生产所有稀土元素的纳米氧化物及其分散液,已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制备多种复合纳米材料,其技术水平、生产能力领先国内同行,曾获得广东省和惠州市的科技基金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津滨 《稀土信息》2007,(7):20-22
今年以来,国家对稀土行业调控政策趋紧,国内稀土市场原料供应持续紧张。在稀土应用市场需求强劲的拉动下,稀土产品价格再次出现大幅上涨。 2007年是国家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l生的第一年,国家发改委已将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产品列入指令性计划管理。3月底,国土资源部下发了2007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87020吨(RE-0),  相似文献   

18.
包钢稀土冶炼厂一车间萃取生产线是包钢稀土利用1997年上市募集资金建设的我国第一条3000吨稀土萃取分离生产线。生产线的投产使我国稀土氧化物生产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带动了我国整个稀土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完善改造,生产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包钢稀土重要的生产基地。2007年6月8日,生产线毁于火灾。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决定组建南方稀土集团已过去3个年头,马拉松式的谈判、遴选、审查仍处于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之中。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战略出发,把目光紧紧盯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这块宝贵的资源上,试图通过对我国特有的中重稀土资源的“有效”控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佳化,提高企业对稀土行业的影响度。诚然,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去审视,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最近在“稀土之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采访了解到,因稀土价格持续走高、供应紧张,部分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全球稀土资源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