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明高度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唐宋陶瓷成为我们了解唐宋社会面貌的一个窗口。从四个方面探讨唐宋陶瓷与唐宋时期社会生活、时代风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对武汉市市民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取得数据资料,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对我国社会纳税风尚与个人纳税遵从相关性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纳税风尚对个人纳税遵从具有显著影响,并且纳税人的个体属性差异会影响其对社会纳税风尚的感知.  相似文献   

3.
中华职业男装是中华服饰体系中的重要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国际语境中的中华服饰话语方式厘定,应用相关文献与史料,针对中华职业男装的概念释义及其成熟状态进行了探究与梳理,认为其自唐宋以来,成为文化发展"美美与共"的典范,并以开放包容、丰富多样的姿态走进了巅峰时代.以圆领衫、袴褶等为主体的职业形象折射了胡汉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百工百衣"风貌更标志了封建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峰,延续后世而成为经典.东西方丝路服饰遗珍之实证,更典型地展现了中华职业男装的对外影响与变迁,折射了其所承载的中华职业信仰与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人文精神与文化创造获得的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明代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始于唐代的斗茶之风逐渐消失,继而文人雅士十分热衷的炒青叶茶开始成为主流,随着社会奢靡之风的滋生蔓延,整个品茗过程也变得十分考究,从炒青叶茶的流行、上品泉水的汲取、紫砂壶的笃爱、幽竹静室的选择、茶友性灵的契合等方面,均呈现出明代文人雅士的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5.
韩雪岩 《饰》2009,(3):87-90
明中后期苏州文人的书斋清玩与仿古风尚,不仅映射着新奇的审美偏好和独特的生活模式,还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旨归与隐喻属性,具有雅俗之辨的象征意味,构筑着音色清芬的文人文化,体现出阶层趣味与地域时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宋两代是中国副食烹饪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烹饪方法上,煮和脍在唐宋两代都比较流行;在副食烹饪技术上,食品雕刻和花样拼盘在唐宋时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副食烹饪原料上,唐宋时期的人们都很重视对动物杂碎的充分利用。唐宋两代的副食烹饪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第一,就烹饪方法而言,唐代盛行烤,而宋代盛行炒;第二,宋代时花果开始成为菜肴制作的主料或辅料,使宋代的副食烹饪原料更为广泛;第三,素菜在宋代的兴起,使宋代的整个副食烹饪面貌有别于唐代。  相似文献   

7.
《行路难》是乐府经典曲目,历代以之为题进行创作的代不乏人,在以诗歌为盛的唐宋尤甚。无数诗人的创作赋予了《行路难》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人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行路难"情结。唐宋文人创作的《行路难》数目较多,这一影响体现的尤为明显。唐宋文人的"行路难"情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乐府作品的延续;其次是"行路难"的文化语码价值,最后是"人生如行路"的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8.
枸菊具有轻身延年、比德兰桂的功用与意蕴.唐宋文人陆龟蒙、苏轼、张栻等人的《杞菊赋》,有着别样文化内涵,也折射出唐宋文人丰富深邃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陆龟蒙《杞菊赋》体现了安贫乐道、追慕圣贤,苏轼《后杞菊赋》体现了旷达超然、无往不乐,张栻《续杞菊赋》体现了中和所萃、以道自任.眷杞菊与饭脱粟等成为了唐宋文人精神的标识.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尚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同时也是一个审美范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越名教而任自然、隐逸风习、一往情深是魏晋风尚的三个不同的表现方面。它们各有其具体内容,形成了魏晋风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隋代审美风尚以质朴实用为主,但其中也不乏绮丽文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隋代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察举向科举转化带来的社会风气转变的角度,来探究这种审美风气转化背后的异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在唐朝,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与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都受胡风影响一样,唐代服饰也大受胡气浸染.唐代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源自胡服.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的一大景观.另外女子艳丽的裙装,半掩粉胸的袒胸装,飘逸的帔帛,女子的化妆等等,无一不受西域、南亚等外来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唐宋词中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分类关系以及组合搭配五种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指出了该理论在分析唐宋词词汇衔接中的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忽略了句内的词汇衔接、词汇重复的变异及其美学功能以及词汇搭配的文化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发展史上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 ,它的产生和繁荣 ,歌妓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 ,没有歌妓的参与 ,词就难以产生和发展 ,也更难以兴盛。在词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唐宋词的基本内容和实用功能的实现等方面 ,歌妓都发挥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唐宋服饰色彩文化的历史渊源,阐述了唐宋服饰色彩的个性语言,指出了唐宋服饰色彩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佺期和宋之问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贡献外,对初唐诗歌的创作技巧也多有发展。沈、宋摒弃齐梁以来堆砌浮艳的风气,注重语言锤炼,以精炼朴素的诗作给初唐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并在立意取境、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也颇具巧思,加之充盈的情感内蕴,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律体创作技巧的全面掌握,为唐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一个地方佛教学术气氛浓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就会出现较多的义学沙门和信仰佛法的士大夫,也就会产生较多的佛教著述.唐代前期,北方佛教译撰事业远较南方发达,所出著述数量,北方是南方的六倍有余;全国有四个著述分布带:汾渭分布带、豫鲁黄河沿线分布带、太行山东麓分布带和邗沟-江南运河分布带.安史乱后的唐代后期,著述数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北方少于南方;除江南地区有一个较明显的著述分布带外,其他地区皆为零星分布,相对而言,四川盆地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7.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宗教大发展。由于文人对宗教的接受,使宗教故事更具有文学色彩。宗教思想和故事开阔了文人的眼界,影响了文人的创作。这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借鉴了宗教文学的创作方法。侠义小说出现了主题多元化、人物多样化等特点,从而表现了更为广泛的侠义精神,促进了唐代小说的文体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