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淮河干流河道长430公里,沿淮有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4处蓄洪区和南润段、邱家湖等17处行洪区,包括淮北支流奎濉河的老汪湖蓄洪区,全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变化情况、以及行洪区行洪方式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提出行蓄洪区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行蓄洪区运用风险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行洪危险性、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承灾能力4个方面17个指标的行蓄洪区运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将改进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到行蓄洪区运用风险快速评价中。选择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实证分析,将淮河干流21个行蓄洪区按运用风险高低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干流蓄洪区运用风险普遍偏高,17处行洪区中6处运用风险等级处于"高"和"较高"水平;行洪区中鲍集圩、寿西湖等运用风险最高,上六坊和洛河洼运用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4.
唐明  唐曙暇 《治淮》2007,(3):15-17
一、荆山湖行蓄洪区的基本情况 荆山湖行洪区位于淮河干流淮南田家庵以下约17km处,行洪区退洪闸距安徽省蚌埠市以上约20km。行洪区面积72.1km^2,耕地8.6万亩,区内现居住人口1.12万人。  相似文献   

5.
《治淮》1987,(6)
常坟区地处怀远县淮河荆山湖、汤渔湖行蓄洪区,全区7个乡1个镇,94个行政村,12万人,20万亩耕地,其中行蓄洪区为3个乡1个镇,56个行政村,6.8万人,6.6万亩耕地,占全区耕地31.7%,占全县行蓄洪区面积三分之二。近两年来,这个区进一步落实赵总理关于沿淮行蓄洪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指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1986年,农工商总收入7162万元,其中行洪区  相似文献   

6.
张效武 《中国水利》2009,(21):53-54
安徽省2003年、2007年在淮河干流运用了18处(次)行蓄洪区,另对12处(次)行洪区下达了转移命令,后因情况变化未行洪。2003年和2008年在滁河流域运用了7处(次)行蓄洪区。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有关规章,对行蓄洪区内群众实施了补偿。  相似文献   

7.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防洪减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迎春  陈平 《治淮》1999,(5):9-10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境内河道长430公里。自50年代初以来,在沿淮两岸安排的一系列蓄洪区和行洪区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蓄洪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灾风险更大,防洪标准更低。加上行蓄洪区内的人口、经济与50、60年代相比已有了很大增长,一旦需要运用,不但经济损失巨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  相似文献   

8.
淮河干流中、下游平原区分布着23处行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的布局与调度使用关联着231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行蓄洪区多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区内人口、经济及耕地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91年大水以来,曾研究过取消行洪区的问题,终因人口众多,难以安排,未能实现。现经多方研究认为近期(2010年前)宜采用大力进行调整,在此,仅就调整方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行蓄洪区的移民安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眼于 2 1世纪大水利建设的基本方向 ,分析制约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洪涝灾害和水质污染等因素的主要特征 .提出加强流域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减少行蓄洪区人口、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流域对雨洪的调蓄能力等 5项重要对策 .针对淮河流域的焦点问题———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介绍东风湖行洪区实施移民建镇的基本经验 .调查结果显示 ,移民对这一举措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治淮》1995,(10):34-35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运用在淮河防洪中起着重要作用。 蓄洪区进洪机遇要少些,一般要在10年一遇以上洪水进洪,蓄洪区进出口有控制设施,比较易于管理。而行洪区使用频率较高,一般在出现3~5年一遇洪水时就要进洪。行洪区行洪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门行洪,即在行洪区堤防上预设口门宽度,需要行洪时人工扒开口子,或用炸药炸口,洪水过后再进行复堤;另一种是漫堤行洪,即规定行洪区堤防顶高程,当洪水位超  相似文献   

12.
《治淮》2021,(8)
正2009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2009]37号文批复了《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在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安排行蓄洪区调整、安全建设和渐进式移民试点,改善行蓄洪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确提出了寿西湖、董峰湖等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疏浚沫河口至峡山口段河道,将淮河干流正阳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列入38项进一步治理淮河主要项目中。  相似文献   

13.
淮干中游沿河两侧共有21个行洪区,其中河南境内3个,安徽境内18个。它们地势低洼,各自有不同高程的堤防或与岗地封闭、或自成堤圈。在行洪水位之下保护着行洪区内105万亩耕地不受水淹;而在汛期淮干高水位时,按不同的规定高程陆续开放使之行水,以增加淮河的排洪量。近年来,淮干中游行洪区特别是正阳关以上的行洪区运用频繁,给行洪区内群众生产带来了较大困难。许多人对淮干中游为什么要开辟行洪区很不理解。行洪区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从淮河的自然特征谈起。  相似文献   

14.
淮河干流自淮凤集至洪泽湖间,分布有18处行洪区和4处蓄洪区,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汛后如何尽快堵口复堤,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灾后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各级政府汛后的首要任务。行洪区堤防一般靠近淮河滩地,土质大部分为轻粉质壤土或砂壤土,破堤后一般在缺口处会形成深坑,汛后复堤存在着淮河水位高、堤防两侧临水、基坑排水困难、取土区较远、没有施工道路等问题。水力冲填法施工不失为一种简易可行的施工方法。本文对水力冲填法施工行蓄洪区堵口复堤从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王永强  王延 《中国水利》2014,(17):78-78
近日,淮河干流蚌埠一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水利部批复。该项工程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也是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先期获得批复的单项工程,该初步设计的批复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任癸  杨锋 《治淮》1997,(8):12-14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沿淮共修建了23个行蓄洪区,以保证淮北大堤及沿淮重要工矿、城市、铁路的防洪安全。几十年来的运用实践证明,行蓄洪区已成为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河干流中的4个蓄洪区总库容65.7亿m~3,可滞蓄的洪量约占正阳关30天洪水总量的20%,对削减淮河干流洪峰的作用十分明显。行洪区的运用,扩大了淮河干流泄洪能力;据分析,行洪区在中小洪水时可分泄河道流量30~50%,大洪水则达到50~70%。如此巨大的蓄、分洪能力,对于淮干中游,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17.
何琦 《治淮》2007,(12):14-15
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水,为了确保防洪重点地区的安全,按照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命令,安徽省防指先后启用了淮河干流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同时命令临北段、香浮段、花园湖3处行洪区进行了撤退转移;河南省防指下令两次运用了洪汝河老王坡滞洪区;江苏省防指启用入海水道行洪。大水过后,根据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规定和上级指示,流域各地抓紧完成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氵蒙  相似文献   

18.
沿淮行蓄洪区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开辟以来,经多年运用证明,其行洪蓄洪效果显著,为保护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圈堤的安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是淮河流域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目前,沿淮共有蓄洪区4个,蓄洪量65.1亿立米;行洪区21个,行洪流量2000~4000秒立米。行蓄洪区共有耕地286万亩,人口149.1万。五十、六十年代,行蓄洪区内地多人少,粮食产量较高,群众生活胜于岗地。七十年代行蓄洪次数较少,当时群众虽不富裕,但矛盾并不突出。八十年代淮河进入丰水期,尤其是1982年以后,行洪频繁,加上行蓄洪区历年人口骤增,群众生活贫困,不得温饱,矛盾越来  相似文献   

19.
1954年型洪水淮河中游防洪工程联合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采用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水动力数学模型,在现状工况条件下,对1954年型洪水进行了调度模拟分析,研究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行蓄洪区与分洪河道等防洪工程联合调度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954年型洪水,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全部启用,不启用临淮岗工程,蚌埠以上大部分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蚌埠以下河段水位低于保证水位.启用临淮岗工程,可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少行洪区启用数量,减少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同时也增加了上游蓄洪区和部分河段的淹没水深和高水位历时.综合全河段分析,启用临淮岗工程,干流大部分河段水位较低,行蓄洪区淹没面积减少,防洪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20.
王文龙 《治淮》2002,(12):14-15
一、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现有行蓄洪区28处,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耕地360.9万亩,人口163万人,其中淮河干流22处,支流6处。在历年的淮河防汛中这些行蓄洪区对拦蓄洪水、加大行洪流量、减轻洪水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分析:在1954年洪水中,淮河中游4处蓄洪区拦洪73.5亿立方米,行洪区的行洪流量约占淮河总泄量的20%~40%;1982年,南润段、邱家湖、董峰湖、荆山湖的行洪流量占淮河总量的3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