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性,设计了风能和太阳能联合供能系统在运行中能量产生、储备、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实现可靠、高效地运行,为用户提供了生活用电与供热。该系统很好地利用了风-光可再生资源在季节、天气、地域上的互补性,可拓展风能和太阳能经济利用的范围。该系统在风-光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的特性机理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的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及优势。  相似文献   

3.
成润奕 《风力发电》2003,19(4):12-15
本文简要介绍了户用风/光互补供电、汲水、供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系统构成、技术难点、市场需求以及推广应用的难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亚丽 《电工技术》2021,(21):77-78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当下首要任务,非化石能源应用比重也逐年提高.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但我国地域辽阔,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分布不均,而且受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本身的时间条件限制,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功率输出不稳定,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将二者进行联合互补发电,就可弥补单独发电存在的弊端,提高系统效率.介绍了风光互补联合发电系统的原理,通过建立联合系统模型,给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流程.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可减少化石能源发电输出,降低碳排放,具有非常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和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太阳能和风能是目前利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本文提出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互补性,设计了风能和太阳能联合供能系统在运行中能量产生、储备、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实现可靠、高效地运行,为用户提供了生活用电与供热。该系统很好地利用了风一光可再生资源在季节、天气、地域上的互补性,可拓展风能和太阳能经济利用的范围.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风光互补抽水蓄能电站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风光互补系统以及蓄能装置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介绍了风光互补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结构与组成、研究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风光互补抽水蓄能电站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清洁能源集中在西部、北部,当地用电负荷小,难以就地消纳,需要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从新能源特性的角度研究中国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不同种类清洁能源的互补特性,进而研究多能互补在缓解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方面的效益,提出一种考虑网络约束与新能源随机特性的时序运行模拟技术,并对中国西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情景进行生产运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建设西北与西南联网通道,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改善新能源外送电力品质,提高清洁能源外送通道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上海崇明岛至余山岛之间的崇明浅滩面积约180km^2,退潮时的平均水约2m不能通航。浅滩所在海域风能资源丰富,可建一座装机1200MW的风电场,同时围海造田,风电机之间的空地上照样可以农耕畜牧。在新安江水库建一座装机1000MW的抽水蓄能电站,利用蚬电场夜间发出的电力抽水蓄能,白天放水发电。白天该电站1000MW的出力,再加上风电场1000MW的出力,两者相加可形成2000MW的出力。新安江水库为  相似文献   

9.
风光互补抽水蓄能发电系统的研究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风光互补系统以及蓄能装置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介绍了风光互补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结构与组成、研究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风光互补抽水蓄能电站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风能与太阳能光伏互补发电应用及其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能和太阳能复合发电的互补性很强,可向电网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且发电成本更低。文章介绍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组成、原理、优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经济运行的模型、优化求解约束条件,用模型对风、光发电量进行优化,比较优化前后系统供电成本,对系统经济运行具有指导作用。最后提出了风电互补发电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新型风力-太阳能光热互补发电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太阳能光热发电熔盐储能单元,实现太阳能光热发电对风力发电的调峰运行;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利用风力发电过剩电力加热熔盐的方式进行储热,并择机通过汽轮发电机重新释放电能的工艺。它充分利用了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光热发电的特点,实现风电与太阳能光热发电利用率的最大化,并增强了电网的稳定性,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及突出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
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设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一个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在满足系统基本性能指标的情况下,以系统投资、运行、可靠性等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寻优.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速和光伏的具体模型.通过寻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因为光伏电池-风能混合供电系统结合了风机和光伏电池2种不同的电源,相比于独立光伏供电系统或者独立风力供电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相比较于单一电源能较好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用实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和太阳能以其清洁、可再生、储量巨大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波动性又给能量的利用带来困难。利用两种能源在诸多方面的互补特性,可以使能量输出更加稳定。论述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势,介绍了已经投入运行的国内外典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例,说明风光互补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展前景相当广阔。对比分析了应用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各种储能装置的技术参数、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说明混合储能可以弥补单一储能方式存在的缺陷,提高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15.
简要回顾国内外风电、光伏技术与应用发展态势,结合风光互补系统应用,分析、介绍了风光互补LED路灯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器设计、分布式供电电源、风光互补水泵系统,并着重分析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梯级系统原理,涉及的技术关键等。研究表明,风能、光伏发电应用需要实现低成本、规模化,风光互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开放的、分布式系统,适合采用多Agent技术进行分散式决策、分散式控制。根据电压与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关系,建立了考虑电压稳定的以有功损耗最小为目标的电压无功优化控制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均匀设计和惰性变异的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该模型的求解;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自动机模型。仿真实验显示,电压优化控制模型和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够有效实现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电压控制系统的自动机模型能够及时跟踪电压变化,实现电压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7.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开放的、分布式系统,适合采用多Agent技术进行分散式决策、分散式控制.根据电压与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关系,建立了考虑电压稳定的以有功损耗最小为目标的电压无功优化控制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均匀设计和惰性变异的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该模型的求解;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的自动机模型.仿真实验显示,电压优化控制模型和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能够有效实现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电压控制系统的自动机模型能够及时跟踪电压变化,实现电压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问题,提出一种风-光-沼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源有效接纳容量评估方法。基于风-光-沼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结构特点,以成本经济性和供电可靠性为目标,以系统稳定性、电量供需均衡性及各微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值为约束条件,建立电源有效接纳容量评估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的电源双层规划方法,求解电源有效接纳容量评估模型,通过自适应变异粒子群解决粒子群优化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情况。利用2个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交互迭代规划电源上下两层,求解最佳电源有效接纳容量。以L省某负荷中心为实验平台展开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风-光-沼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有效接纳容量评估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协调控制可以保证负荷中心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中需不断提升。金沙江流域风光水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出力互补特征,依托存量及增量的大中型水电站的调节能力和送出通道,具备"风光水一体化"开发应用的基础和优势。结合金沙江流域的水风光特性和现状分析,对风光水多能互补的优势和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将?的概念引入风、光、水等多种异质能源资源的同质化表征,采用?分析方法建立有效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系统的?分析模型。基于?分析模型,计算各发电系统的输入?值和输出?值,同时,建立风-光-水多能互补发电系统(MEGPS)总?效率、可持续性指数和单位?损失比等能效分析指标,对风-光-水MEGPS进行能效分析。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和能效指标的适用性。所提出的方法为提高MEGPS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