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透露,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在3年内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势务分包制度,逐步取消建筑劳务领域的“包工头”,农民工将基本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  相似文献   

2.
“全国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会”指出,自7月1日起,将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使建筑劳务分包交易规范化、透明化,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困扰建筑业多年的“包工头”问题将有望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3.
辛旭飞 《建筑》2007,(8):54-55
根据建设部的目标要求,要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它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但目前我国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发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7月1日起,建设部将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  相似文献   

5.
《建筑》2005,(7):10
“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会”上明确提出了解决四大问题,加快建筑劳务分包市场规范与发展的工作目标,即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建筑劳务分包交易规范化、透明化,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其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促进劳务分包企业发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有效治理私拉滥招、非法用工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需要、符合建筑业特点的现代…  相似文献   

6.
日前,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和监管措施,以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州建设》2005,(8):9-13
活跃中国建筑市场20年 包工头3年内退出历史舞台 在中国建筑劳务分包市场活跃了20年的“包工头”将在3年内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部近日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促进我省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广东省建设厅于2006年4月19日下发了《广东省建设厅关于建立我省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我省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工作目标。总体工作目标:截止2008年6月底,在全省基本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建筑农民工基本被劳务分包企业或其他用工建筑业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劳务分包作业基本被禁止。分阶段实施目标:(1)至2006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分包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分包企业比例不低于60%;至2007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分包企业的比例不低于90%,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二级企业使用劳务分包企业的比例不低于70%;至2008年6月底,所有建筑业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2)至2007年6月底前,60%以上的建筑农民工被纳入成建制的劳务分包企业;至2008年6月底,全省建筑农民工基本被劳务分包企业或其他用工建筑业企业吸纳。(3)全省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持证上岗的平均比例,至2007年6月底,应达到50%以上;至2008年6月底,应达到70%以上。(4)至...  相似文献   

9.
曾圆媛 《建筑》2007,(14):6-11
根据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从2005年7月1日起,用3年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它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现在,离大限时间不到12个月了,从落实的情况看,并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将研究并制订政策鼓励农民工组建劳务企业,从今年7月1日开始,争取用3年的时间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届时.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将被基本禁止。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5日,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建立和完善劳务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这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意见》特别指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应于2006年6月底前实现《意见》所列全部工作目标,即:到2006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从2005年7月1日起,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劳务分包制度,“包工头”式承揽业务基本被禁止。加快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作者针对深圳劳务市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法规制度、劳务分包企业的建立、税收体系的调整、劳务工工资确定、交易信息平台建立、市场监管和培训等12个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滕晓东 《城市建筑》2014,(33):176-17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最近十几年内发展十分迅速,而劳务分包正成为当今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用工模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建筑企业劳务分包管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东建设信息》2006,(6):19-20
为贯彻落实曾培炎副总理关于“要健全和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加快发展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建设部《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建市[2005]131号)精神.建立我省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培育建筑劳务市场,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促进我省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不完善是导致建筑劳务用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介绍施工企业直接雇佣、劳务分包企业用工、架子队用工和非成建制用工四种模式。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传统建筑劳务用工模式下产生的劳务用工问题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最为严重。在上述基础上,以实名制管理为手段,构建以劳务"基站"为依托的建筑劳务用工模式,为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今后建筑企业不能直接到劳务市场去找民工,也不能由包工头提供劳务工。所有的建筑企业使用劳务工都必须由劳务企业提供。建设部将出台劳务企业管理办法,规范建筑企业的用工。目前,我国的建筑队伍有3000万人,农民工约占80%。农民工有力气,能吃苦,肯干活,但文化程度低,业务技能差,缺乏安全意识。出台劳务企业管理办法后,劳务企业必须对农民工统一培训,使农民工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技术知识,并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企业管理办法@曾威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与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为此,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规范建筑劳务用工市场,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保障劳务人员权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不但是影响建筑市场秩序、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城乡和谐等和谐社会各个方面。目前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保障劳务人员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包工头”现象广泛存在于建筑用工市场中,且业界对其褒贬不一,故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阐述“包工头”现象的形成、现状及演变,分析“包工头”现象三大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探究“包工头”现象存续的根源。基于建筑市场监管视角,提出治理建筑业“包工头”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建立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用工秩序,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培育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于5月25日在山东青岛组织召开了全国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会.建设部人事教育司、质量安全司派员参加了会议.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副省级城市建委的建管处处长,山东、江苏、浙江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企业处处长等共计103人参加了会议.青岛市、天津市、北京市、安徽省、江苏省做了经验交流发言,王素卿司长做重要讲话,并对市场司起草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