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相强化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钢材强化方式。由于大多数学者局限于第二相粒子强化钢铁材料机械性能的宏观定性研究,使得这项技术至今未能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因此学者们开始专研于纳米粒子在钢液中的微观受力情况和理论研究并对纳米粒子的分散性进行了定量表征,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概述了利用第二相粒子强化钢铁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第二相粒子对钢材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细化钢晶粒的基本理论,结合第二相粒子的处理方式和分散方法,指明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实验思路。  相似文献   

2.
第二相强化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钢材强化方式.由于大多数学者局限于第二相粒子强化钢铁材料机械性能的宏观定性研究,使得这项技术至今未能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因此学者们开始专研于纳米粒子在钢液中的微观受力情况和理论研究并对纳米粒子的分散性进行了定量表征,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概述了利用第二相粒子强化钢铁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第二相粒子...  相似文献   

3.
稀土钼合金第二相粒子尺度对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微米尺寸和准纳米尺寸的氧化镧粒子增强钼合金。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镧粒子含量的增加和尺寸的减小,钼粉粒子尺寸和松装密度减小,烧结体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密度均提高,表现出了良好的强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强铝合金第二相强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系统地介绍高强铝合金显微组织与性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高强铝合金中第二相的类型、来源、主要显微特征、作用及强韧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陈宁  陈乾惕 《钢铁研究》1990,(2):110-111,113
据美国《Metall Trans》A集1989年,第1期报道钢中VC、V(C,N)、AlN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粒粗化行为的影响不尽一致。 1 引言具有铁素体一珠光体组织的高强度低合金钢和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的微合金化钢的强韧性同铁素体晶粒尺寸紧密相关。细化铁素体晶粒对强度和韧性两者都有利,而其它的强化方法往往使韧性受损。铁素体晶粒细化的先决条件是原始奥氏体晶粒也小,因为铁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用第二相粒子细化晶粒的理论。比较了各种第二相粒子细化晶粒的效果,提出使用SiO2粒子细化HSLA钢晶粒的可能性。理论分析表明,在凝固过程中有可能获得较高的SiO2粒子体积分数。此外,还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得到了较小尺寸的SiO2粒子。  相似文献   

7.
8.
利用萃取复型和焊接热模拟技术,对不同N含量的EH36船板钢第二相粒子的形态、尺寸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N含量钢中的第二相粒子数量多于低N含量钢,并且粒子分布更加弥散。热模拟时间为50 s时,粒子在热循环过程中以小粒子的消失为主要特征,150 s时,粒子不仅发生溶解和长大,在钢中还出现了独立形核的第二相粒子。  相似文献   

9.
对(Ti+Nb)同(C+N)原子比接近1且含0.076wt%Al与0.035wt%Cu的一种新型无间隙原子(Interstitial-Fiee)钢进行了显微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罩式退火过程中析出的TiCN、NbCN、AIN、ε-Cu等第二相粒子及它们的复合粒子对钢的平均塑性应变化 的提高起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新型的热模拟技术研究表明,不同精轧总变形量和道次变形分配量对TiC相粒子析出行为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TiN,TiS和Ti4C4S2这3种较粗大的析出物影响不大.两者之间的合理配置将有利于形成粗大、稀疏的TiC粒子,  相似文献   

11.
通过EBSD和TEM等手段对0.08C-1.60Mn-0.12Ti-0.04Nb高强钢的强化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其组织是细小的中温铁素体加少量M/A岛加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其平均等效晶粒大小只有3.61μm2,在铁素体基体上存在纳米级的(Ti、Nb)(C、N)的第二相析出,只是钢板中部与1/4厚度相比,尺度略小,数量略多。  相似文献   

12.
    
A 22.5 × 9.0 wheel rim made of Ti and Nb precipitation strengthened 600 MPa wheel steel was manufactured by continuous flash butt welding process to. The lap joint of rim and spoke was welded under gas shielded welding process. The flash butt welded joint of the rim cracked during the flaring process, thinned during rolling forming process and cracked during expansion process. Consequently, the comprehensive scrap rate was 37%. When the wheel was subjected to radial fatigue test for 800000 cycles, fatigue cracking occurred at the weld root of the lap between the rim and the spoke. The fracture, microstructure, hardness and precipitated phase of wheel steel joi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of butt welded joints presents \"saddle\" local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ardness of lap joints presents \"basin\" local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GHAZ the grains coarsen, while 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below 20 nm dissovle significantly. In the FGHAZ the grains grow, with 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below 20 nm disappear and particles above 20 nm coarsen, leading to softening behavior of HAZ.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新型的热模拟技术 ,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和热处理方式对第二相粒子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轧后不同的冷却速度和模拟方式对TiC粒子的析出行为影响较大 ,较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形成粗大、稀疏的TiC粒子。  相似文献   

14.
真空条件下,在低碳微合金钢中添加体积分数为1.1%的微米级ZrC陶瓷颗粒,在φ450mm热轧试验机上进行轧制,将ZrC颗粒作为形变核心和奥氏体及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再结晶核心。热轧后晶粒被细化到5.5um,钢板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635MPaN517.5MPa,钢板强韧化的机制是综合引入了形变强化、相变强化、第二相粒子强化及细晶强化的结果。热轧钢板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加少量珠光体,钢中存在大量第二相粒子,并呈弥散分布。  相似文献   

15.
顾斌  王强 《包钢科技》2010,36(z1):15-17
重点讨论了高强度钢筋生产常用的微合金元素及其强韧化机理,介绍了包钢在微合金技术生产热轧带肋钢筋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指出未来的钢筋生产主要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及低成本化技术,同时应大力开发高强抗震钢筋产品以满足建筑结构的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钒氮微合金化高强度球扁钢的强韧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球扁钢在孔型轧制时球头、腹板部位组织性能不均匀的问题,研究了钒氮微合金化技术改善高强度球扁钢截面均匀性的作用机制。采用ANSYS有限元模拟了球扁钢轧后冷却温度场的分布。结果表明,球扁钢轧后冷却过程中球头心部冷却较慢,腹板冷却较快。950℃终轧后冷却150S时,球头心部、腹板温度差异约为120℃;对比分析了钒和V—N微合金化球扁钢球头/腹板部位组织、性能的差异。和钒钢相比,V—N球扁钢屈服强度显著提高,球头心部、腹板强度差异约为5~10MPa。V—N设计细化了球扁钢的显微组织,球头心部、腹板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仅相差1.24μm,低温韧性显著提高。球头心部较慢的冷却速度促进了钒的析出,细化了钒析出物的粒度,显著改善了球扁钢孔型轧制时不同部位冷却速度、变形量差异造成的截面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超塑性预处理在20Mn2钢晶粒超细化及强韧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毅  刘志义  李海 《钢铁》2003,38(6):46-49
在20Mn2钢中加入与其液态(1650℃)密度相同、且不溶于钢的ZrC粒子,使其成为钢在热轧时的形变核心和奥氏体及形变诱导铁素体的再结晶核心,显著细化钢的晶粒(1~2μm)。并综合引入形变强化、相变强化、第二相弥散强化效应及细晶强化效应,与20Mn2钢的常规淬火加低温回火态相比,在塑性指标不下降或略有升高的前提下,使钢的σb和σ0.2分别提高110.6%和16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