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智能化变电站试点工作的开展,对通信专业的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通信电源的设计与配置上.文章阐述了通信专用电源工作原理,介绍了目前浙江电力通信专用电源设计和配置原则,分析比较了站用直流电源和通信专用电源在技术指标、容量及影响面上的异同,指出在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电源设计和配置中应重点关注DC/DC模块接入方式、设备选择、容量设计等问题,并给出了典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变电站站用电源缺乏整合,难以系统管理。以阳江110 kV城西站为例,开发了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包括其一体化直流电源设计,一体化交流智能联动设计,一体化智能监控平台开发,以及一体化电源的统一组屏生产。这种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解决方案具有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和维护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钟涛 《电工技术》2014,(6):67-68
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系统将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进行统一设计、监控、生产、调试,实现站用电源安全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介绍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常规变电站站用电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站用电源自动化程度低、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困难、投资浪费等,针对这些问题问题,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技术方案,即采用网络通信、一体化监控、系统联动等方法实现站用电源网络智能化设计,并统一采集站用各子系统数据,通过一体化监控设备对整个站用电源系统进行管理,实现辅助系统的联动。并介绍了该方案在户县330 kV变电站及柳湾110 kV变电站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是基于系统技术,针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直流、逆变、通信电源整体,根据实际问题、发展现状提供的解决方案。建设成为智能型站用电源交直流一体化系统的站用电源系统,实现一体化监控。交直流一体化系统整体模块化具有较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宁晓光  惠炜 《电工技术》2020,(11):80-81
为了避免繁琐的计算过程影响蓄电池容量的选择,从而降低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的设计质量,通过分析现有电源容量计算过程,结合高级编程语言VB开发出一套综合站用负荷数据录入、各类型容量自动计算、蓄电池容量推荐功能的人机交互式计算软件,进一步提高了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容量选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曹程杰 《电工技术》2013,(11):16-18,28
阐述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组成单元的技术特征,并以某220kV智能变电站为例,介绍站用负荷的组成结构,计算出全站交直流负荷,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电力行业规程提出该220kv变电站一体化电源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存在的电源自动切换、启动、连续供电及安全可靠性等问题,通过对比常规变电站的电源系统,阐述了220kV综自站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主要特点,并阐述了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变电站应用一体化不间断电源的优劣及采用一体化电源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将直流电源、电力用交流和电力用逆变电源、通信用直流变换电源等装置组合为一体,共享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全站仅设1套直流操作电源蓄电池,取消UPS电源、通信电源蓄电池组,节约了投资及维护工作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并将原由不同供货商提供的通信规约不兼容的各电源系统统一为同一标准的产品。一体化电源优化了电源资源的配置,拥有广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站用交流系统主要为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提供交流电源,其安全可靠对保证站内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有重要意义。总结归纳了220 k V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供电范围,阐述了目前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典型接地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传统配置和一体化配置的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现有标准规范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剩余电流保护问题,分别就站用交流系统在单电源和双电源供电方式下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型式展开研究,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智能功率芯片SA866AE三相PWM波形发生器的功能、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在变频电源上的应用,提出高功率的变频电源设计方案,有效解决大功率IGBT的控制问题,并简化电路设计.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中存在大量重复繁琐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内嵌的VBA语言编程辅助设计低压配电系统的方法,将设计中重复繁琐的工作交由Excel完成.实例证明,使用Excel软件的命令函数能快速修改系统图,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分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式 ,简单介绍了一种开闭所配电自动化设计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满足开闭所的各种运行方式要求 ,做到功能完善节省投资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微机电量变送器如何精确测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 功率、频率、功率因素等六个电量及其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抗干 扰能力强、空间体积小、精度高和响应速度快是其主要特征,其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前农网的发展形势和电力系统应用软件(PAS)应用于农网的难点与特点,阐述了该软件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功能,其基于一体化支撑平台的设计适应了当今农网的发展趋势。举例介绍了该软件在农网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证实了该软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地区电网调度员潮流及无功综合优化在线应用软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区电网调度员潮流及无功综合优化的在线化应用软件包的设计思想、数学模型、功能及应用情况。在具备SCADA功能的地区调度部门开发使用调度员潮流及无功综合优化软件包,能高效经济地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使调度员从经验上升为分析型调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经济有效地监测管理风光互补电源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远程监测设计方法.利用虚拟仪器的DAQ技术完成本地服务器对风光互补电源主要元件的实时数据采集及显示界面功能,采用虚拟仪器的Web网络服务方式,客户端计算机就能够通过浏览器对电源运行的各项数据进行远程监测.实验证明此设计易于实现,操作简便,扩展性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电力系统可视化界面开发方法,使用MapInfo软件,设计绘制包括基础地理层、发电厂层、变电站层、220 kV输电线路层、500 kV输电线路层的GIS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MapX的电力系统GIS人机交互基本功能及高级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空间功能、查询功能、详细数据展示功能、专题图功能、鹰眼图功能、等高线图功能、3D可视化功能,高级功能包括关联多屏显示功能、自适应调节功能。在整个系统中,基本功能可以较为简单地进行实现;高级功能突破了简单的二次开发限制,针对性更强,且具备了更专业的人机交互功能。依据电力系统中不同的使用特点和需求,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其他高级功能。在对电网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维护时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及现代监测系统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模块,软件设计采用虚拟仪器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中相关参数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数据,并能进行图形化显示;系统采用网络技术,能够对现场计算机的远程访问,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最后,详细阐述了系统网络通信功能技术的实现,并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完成了监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ptimal design for simultaneously locating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 (UPFC) and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PSS). The parameters of their controllers are also tuned coordinately to enhance the power system stability. A 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blem is obtained for the design procedure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objective functions. A new population-based meta-heuristic algorithm, called water cycle algorithm (WCA) is u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best Pareto optimal set is also attained by defining this problem as a multi-objective function. The simulations results on IEEE 39-bus power system confirm the efficiency and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