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力变矩器叶栅系统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文章介绍了对液力变矩器工作轮的测绘,根据测量出叶片与内外环交线的坐标及叶片安放角度参数(叶片的进出口安放角),检查所生产的工作轮叶栅系统参数是否与设计图纸一致,对改进设计并提高液力变矩器的匹配性能提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液力变矩器工作轮叶片的进出口倾角决定了变矩器的性能,是变矩器最重要的结构参数之一。对一个性能已知的变矩器(例如通过试验),只有了解它的叶片进出口倾角之后,才能分析该变矩器的内部参数。  相似文献   

3.
双泵轮液力变矩器设计与特性计算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双泵轮液力变矩器设计计算中的若干问题,介绍了其在装载机上应用时,其有效直径的确定方法;用单泵轮液力变矩器改制双泵轮液力变矩器时,泵轮切割部位的计算方法及双泵轮液力变矩器原始特性和能容调节特性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有液力变矩器的液力计算方法都是以工作轮中间流线叶片的参数(半径、叶片角等)为依据进行计算的。工作轮中间流线叶片角对变矩器的性能影响很大。工作轮的叶片大都是空间曲面体形状,而且具有变厚度的流线型形状。直接测量中间流线叶片角是很困难的,因为中间流线的位置很难找,同时仅能测量到叶片表面的倾斜角,而不能测得设计计算所需的叶片骨线的倾斜角。本文提出测量叶片中间流线的形状,通过作展开图,确定叶片骨线入口角和出口角的测绘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厂生产的ZLM30型装载机的原液力变矩器,是参考6F-1307-4液力变矩器设计的。这种单相三工作轮正转变矩器,循环圆为“鸭蛋形”,工作轮叶片均为圆柱形,制造工艺性  相似文献   

6.
杨卓祥  梁万福 《工程机械》2013,44(5):44-50,8
液力变矩器泵轮作为工程机械中重要的动力源零件,需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由于泵轮叶片较薄,内外表面均为复杂的曲面结构,传统砂型铸造极易产生疏松、缩孔、冷隔、夹渣、浇不足等缺陷。为了提高生产率及质量,采用低压铸造工艺,并通过数值模拟来进行工艺验证,充分预测、防治多种铸造缺陷,进行泵轮低压铸造生产。采用AnyCasting铸造模拟软件,有效地对泵轮低压铸造充型、热传导、凝固过程和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泵轮低压铸造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制定液力变矩器泵轮低压铸造的生产流程,确定出泵轮低压铸造的最终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在液力变矩器的设计和测绘工作中,循环流道和叶片叶型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液力变矩器的发展是以叶轮叶片系统与液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作为基础的。目前在变矩器的理论计算中,广泛采用的还是一元束流理论。束流理论是建立在对变矩器的液流流动情况作了一系列基本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是:叶轮流道中的液流是以中间流线来代表的无限多流束组成;液流的  相似文献   

8.
为在W1001挖掘起重机上采用液力变矩器,我厂于64年和65年在兄弟单位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和长春汽车分公司设计处试验室的协作下进行了两次液力变矩器的试验室试验。用不同的泵轮出口叶片角和不同的导向轮出口叶片角共得到十组样品的外特性。于66年又装在  相似文献   

9.
液力变矩器在工程机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变矩器的拆装与维修比较困难。本文以双导轮综合式液力变矩器为例,介绍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变矩器工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和诊断维修方法。1双导轮综合式变矩器的工作原理该变矩器主要由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及导轮座等组成。工作过程中,液压油自变速器壳底部通过滤网被油泵吸人,然后流向泵轮。柴油机的动力通过相啮合的齿轮传给泵轮,泵轮的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部门正在研制一种新式的液力变矩器。它在结构上介乎于液力变矩器和液力偶合器之间。与液力偶合器相似的地方是,它没有内环,泵轮和涡轮均为径向直叶片,与液力变矩器相似的地方是,具有固定不动的导轮。其工作原理简图如图1。这种液力变矩器一般没有辅助系统,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ZL30和ZL20装载机需要,对D310双涡轮液力变矩器的泵轮和导轮的出口角做了一系列的改变试验,选择了相应的出口角度,达到降低能容,提高输出性能的目的。双涡轮滚力变矩器有一个轴流涡轮和一个向心涡轮。原始设计者为了提高变矩系数及传递能量的效率,把轴流涡轮的工作特性用在起动工况和低速工况。而在高速工况时只允许向  相似文献   

12.
怎样根据不同的发动机特性来选配液力变矩器?它们的特性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在机械中应用液力变矩器所首先遇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装有液力传动装置的工程机械日益增多,所采用的变矩器能否与国产内燃机相适应是值得考虑的。好的发动机配上好的变矩器,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因此,需要研究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特性。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初步讨论,以供参考。变矩器的穿透性变矩器泵轮扭矩 M_(1г)与涡轮扭矩 M_(2г)可分别由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13.
蔡全福  秦伟一 《工程机械》1995,26(11):23-25
1 前言 液力变矩器早期研制是凭经验,采用多种模型及试验筛选改进,最后定型。随着技术的发展、理论的建立,要求应用计算方法进行设计,使制出的产品试验性能与计算性能相一致。由于束流理论的一些假定与实际流动状况差别很大,一些损失按固定流道方法计算与旋转流道内流动不相符,加之参数众多,使计算变得困难、复杂,且实际试验性能与计算差别很大。因此,一般以计算作为初算,第一轮试制后再根据试验性能以一般理论为指导修改设计,几经修改才能定型。我所研制开发的TY220型液力变矩器,采用理论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液力变矩器工作轮几何参数对性能影响,尤其是在改变泵轮、涡轮叶栅的进出口角度差值,对提高液力变矩器性能参数的研究取得了进展。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改善和提高液力变矩器性能参数的原理、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液力变矩器逆向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刚 《工程机械》2002,33(12):25-27
用三坐标测量机对液力变矩器的叶片进行取点测量,然后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过程在三维软件UG下进行叶片的三维造型,再利用Solid Edge进行液力变矩器导轮、泵轮、涡轮的三维造型和装配。讨论了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造液力变矩器快速模具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和三维流场理论,应用3D软件Pro/E建立液力变矩器泵轮叶栅流道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FLUENT对YJ380型推土机、叉车用液力变矩器泵轮叶栅的内流场进行仿真计算与分析.计算了两种工况下泵轮叶栅流道流场的速度和压力分布,并研究了液力变矩器泵轮叶栅叶片出口角这一关键参数对泵轮转矩、变矩器的变矩系数、传动效率的影响.计算分析和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应用FLUENT软件进行液力变矩器内流场仿真分析具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概述双泵轮液力变矩器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变矩器,国内尚未应用,据了解国外也仅美国一家公司正式用于生产。它利用ω离合器控制外泵轮,外泵轮的能容值能随控制压力而变化,使装载机、铲运机等液力传动机械的发动机和液力变矩器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匹配,使发动机功率得到充分利用,延长轮胎寿命,提高机器的生产率,从而可以解决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合理匹配和功率分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可调变矩器作为电动铲运机的传动装置元件,与一般变矩器输入端(或输出端)接可调离合器的组合传动相比较,有较多的优点。本文简述了可调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对导轮叶片转动和调节伺服机构以及电动铲运机的超速保护装置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YJ350液力变矩器性能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型发动机对YJ350液力变矩器的匹配要求,对其进行改进.首先,修改循环圆参数,适当减小直径比和形状系数;其次,综合考虑叶片进出口角度对性能影响,对叶片进出口角度进行改进;最后采用基于二次函数环量分配的设计方法设计叶片.对新型YJ350液力变矩器三维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内部流动速度与压力数值解,基于流场数值解预测其性能.将新型YJ350液力变矩器预测性能与原变矩器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液力变矩器满足新的匹配要求且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建平 《工程机械》1996,27(3):17-20
本以减小工作轮中的冲击损失、摩擦损失、边界长增长及二次流损失为依据。提出了液力变矩器工作轮叶片形状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公式简洁、物理意义直观清晰,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李久强 《工程机械》1998,29(5):40-41
1前言1992年我处购进了两台俄罗斯产K-702装载机。该机变矩器是四元件单级三相变短器,可根据不同的工况实现两个导轮固定;或一个导轮固定,另一个导轮空转;以及两个导轮都空转等三种工作状态。变矩器内带有自动锁紧离合器,可以将泵轮和涡轮刚性地连接在一起,变成机械传动。因此,该变矩器在较大的传动比范围内效率较高。2变矩器工作原理柴油机将动力传递给变矩器泵轮,变矩器内的锁紧离合器压盘和主动磨擦片既能与泵轮相连一起旋转,又能轴向移动压紧从动摩擦片,实现自锁。涡轮通过内花键与涡轮轴相连,将动力传递给变速器。涡轮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