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冒烫异同说     
宋大胜 《四川烹饪》2005,(12):27-27
在成都尚未改造的小街巷里,人们仍能看到一些低档的小饭铺:只有一两个开间的低矮平房,简陋的桌凳,有的甚至还在烧蜂窝煤。菜的种类不多,几口特大号铝锅里边,装有土豆烧牛肉、雪豆炖猪蹄、土豆烧肥肠、莲藕炖排骨什么的。不过这类小饭铺通常都少不了一种特色莱:漏勺装入猪血旺、莴苣条、豆芽、白菜等,放进事先熬制好了的麻辣油汤里忽上忽下地烫一会儿,出锅翻入调好佐料的碗中。这种烹饪手法叫“冒”,无论“冒”的是何种原料.也不管它价格几何,都统称“冒菜”。这种既便捷又便宜的“冒菜”,被人们誉为“平民莱”。  相似文献   

2.
正去成都,是要吃冒菜的,嘴里咀嚼着略带骨头香味的冒菜,定会令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冒菜是成都非常有特色的小吃,是用中药和各种调料配出的汤汁烫熟的菜。其实这只是一种做法而已,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菜,就叫"冒菜"。冒菜的"冒"字用作动词,即将菜在锅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再舀一勺汤汁,其味道恰到好处。冒菜原料不限,很多食材皆可冒  相似文献   

3.
春浩兄的竹笋鸡馆子,位于成都东郊一陋巷,三个门面,五个员工,以经营竹笋鸡、竹笋兔为主,同时还兼营冒菜.虽说小餐馆已经开了8年,但生意却依旧火爆.每当我向朋友提起该店的情况时,就连一些资深的业界朋友也感到纳闷:一个门外汉搞餐饮,居然长盛不衰,他究竟拥有什么法宝?  相似文献   

4.
舒国重 《四川烹饪》2001,(12):33-34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年轻的厨师,长期在外地打工,平时就靠看《四川烹饪》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现在我有几个问题想向你们请教:什么叫烩饭﹖烩饭和烩面是不是一样的制法﹖烩饭可不可以作为一个主食品种经营﹖另外,你们能否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烩饭﹖辽宁鞍山市读者周国强答:所谓“烩饭”,其实就是在米饭中加入一些辅料如肉类、鸡蛋、蔬菜、咸菜等,再掺入鲜汤,加入调料,然后连烩带煮烹制出的一种饭肴。烩饭的制法和烩面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烩面中的面条或面块是生的下锅,而烩饭中的饭却是熟的下锅。过去烩饭在四川的家庭中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一个叫陈晓惠的女孩在北京听我讲课后,专程到成都来找我咨询。她来自川东农村,在北方开了家叫“小辣椒”的小餐馆,店里的“辣椒炒肉”卖火了十几年。我问她为什么做餐饮,她给我摆了一个故事:十来岁时,父母离开她出去打工,大冬天里她还穿着夏天的凉鞋。有一次她看到村上有人杀猪办坝坝宴,就想去吃这顿饭,于是跑到办席人家的厨房帮忙烧火,  相似文献   

6.
电爆葵花     
葵花籽,在我们辽西乡下,老百姓很少说它的大名,而都叫它的小名:“毛子嗑”,也有的嫌三个字叫着费事,索性就叫它“毛嗑”。据上岁数的人讲,当年老毛子(俄国人)特别喜欢吃这东西,走到哪都爱揣着点儿葵花籽吃,所以就叫毛子嗑。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确切,但打我记事起,就看见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7.
从小遵从“君子远庖厨”的古训,我拒绝下厨房。但吃起来却“当仁不让”,还时常对妻做的饭菜挑三剔四,说咸道淡的。 有一次,我嫌妻炸的花生米不酥,就“批评”了几句。谁知向来逆来顺受的妻一反常态,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地喝道“下顿饭你做好了,看你做的比我强!”我看妻动了真气,赶快笑道:“何必呢,我不过随便说说。”妻余怒未消:“你只会吃,不会做,不信试试!”她的话激起了我男子汉的勇气:“好,做就做,有什么了不起。” 那时还没有电饭堡,我用钢精锅做饭,由于米和水的比例以及火候没有掌握好,煮成了“三层饭”:上层是夹…  相似文献   

8.
汪继峰 《烹调知识》2004,(1):i040-i040
在韩国流行这样的一句话:“没有泡菜的饭不是给韩国人准备的。”的确,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泡菜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古至今,它都是韩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佐餐小菜。  相似文献   

9.
印象中,进小餐馆里喝点"跟斗酒",随便要一盘油炸花生米和一碟盐水毛豆之类的凉菜,这些花钱不多的饮食,却感觉吃起来滋润得很. 在成都,虽说小餐馆里的凉菜有不少,但是我最钟爱的却总是那几样.  相似文献   

10.
武汉人把吃早餐叫“过早”。在武汉看“过早”就如看一幅巨大的风俗画。 武汉人早晨起来,走上街头,遇到熟人的第一句话就是:“过早么?”如果对方已经吃过早餐就说,“过——了”,“过”字拖得很长,如果还没有吃早餐就说;“还冒——呢”,“冒”字拖得很长。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武汉市,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有好几百万人,但“过早”却很方便。一进入武汉市区,公路两旁、铁道两旁、轮船码头、大街小巷。乃至工厂、学校、机关、经营早点的餐馆、  相似文献   

11.
身为四川人,我虽并不生在成都,但最难忘的小吃却是成都的龙抄手。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孩童时,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上,品尝了一家叫“龙抄手”的小吃名店,从此就再也不能忘怀,一直把它封为四川小吃中的至尊极品.不遗余力地向所有路过成都的朋友推荐。  相似文献   

12.
俞菁 《烹调知识》2004,(9):45-45
我所说的“国饭”巴艾加(Paella)就是西班牙人很普遍食用的海鲜饭,因为西班牙人不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饭菜分开食用,吃“白米饭”,他们总是用米做成各种各样的巴艾加来享用。又因为巴艾加在西班牙流行甚广、“地位”甚高,且又是用米类制作出的,因此我称它为“西班牙国饭”一点不为过,“国饭”虽然是用米饭做成,不过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它仍是一道菜,是一道主食类菜肴。  相似文献   

13.
编辑老师:我去年有幸到四川旅游,并在四川乐山品尝到一款美味,名字好像叫“甜皮卤鸭”,它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回到江苏后,我曾到苏州、无锡等地寻找,可惜都没有这种“甜皮卤鸭”卖。我想自己动手做,可惜又做不来。前几天我在一位厨师那里偶然看到了一本《四川烹任》杂志,里面有一个栏目叫《烹任课堂》,专门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因此我特地写信来向贵刊求教,望贵刊能为我讲解一下“甜皮卤鸭”的制法。江苏常熟市杨园杨东新村王勇样答:“甜皮卤鸭”也叫“甜皮鸭”,是四川乐山地区的一道著名鸭肴,具有色泽棕红、皮酥略甜、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时常出差在外,自然也“杀”过不少地方的馆子。其它地方暂且不摆,单就我们成都而言,我觉得大多数馆子菜的色香味俱佳,但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道压轴菜——泡菜的花色品种实在太少。这对“宁可食无肉,不可无泡菜”的川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遍布成都的大小餐馆里,在食客——来价泡菜的“朝贺”声中,“上朝”的不是泡萝卜皮皮,就是泡莲花白帮帮,清一色的“单身贵族”。实在令人乏味。几年前,笔者曾在苏州观前街上号称“乾隆始创”的松鹤楼菜馆就过餐,那里的酱菜曾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当你饱尝松于东…  相似文献   

15.
秃秃麻失的“秃秃” 爱国将领杨虎臣是陕西人,当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时,他情不自禁地对夫人说:“快给我买顶新草帽,我要吃顿家乡饭,再买些酒菜,好好庆祝庆祝。”奇怪,吃家乡饭跟新草帽有何关系?原来他的家乡在蒲城,那儿的家乡饭叫麻食。  相似文献   

16.
开水白菜     
川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朋友从四川旅行归来,谈起天府之国的近事,当然以谈“吃”为重要内容。如成都的小吃以及“大吃”之类,这自然要引起我的怀旧之思。抗战中我曾旅居成都,但前后只有十天。当时是以一个穷学生的身份观光上国,论吃,也只能吃些“小吃”,如著名的麻婆豆腐就曾被它所辣翻,至今想起来犹有余悸。到燕京大学去看朋友,就路经挂着“不醉无归小酒家”匾额的饭店,风雅极了,但当时也只能“过房门而大嚼”,聊以快意而已。“姑姑筵”的“神话”也是那时听来的,确是让人神往,不过到底缺乏实践,因此那经验只能是不完全…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老师:我是《四川烹饪》的忠实读者,现在有一个问题向你们请教。我听说成都有许多卖“串串香”的店铺,你们能否告诉我“串串香”是什么品种?它有哪些种类?它和四川火锅有什么区别?“串串香”到底怎么制作?“串串香”又名“麻辣烫”,它实际上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人们往往又称它为小火锅。“串串香”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成都。那时重庆火锅刚进入成都餐饮市场不久,一些城镇待业人员为了生计,就在一些热闹的场所如商场、影剧院、录相厅等附近摆摊经营“串串香”。当时的“串串香”非常简单,经营者只需准备一…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编辑:我是一名银行员工,明年我行将进行减员,我准备买断工龄自谋职业。我们这里现在正流行中式快餐,对此我很感兴趣。我虽然以前就是一个烹饪爱好者,但对搞餐饮经营却是外行。不知你们能否对我的“项目”提点意见和建议,介绍一下经营中式快餐的有关问题。湖北丹江口市工商银行柳开钧一提起快餐,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店,想到炸鸡腿、汉堡包、炸薯条等西式快餐品种。但是,如果问到中式快餐,恐怕很多人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快餐”这个词本身就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方便快捷的食品;第二,…  相似文献   

19.
客家席袋饭     
参加工作后长期吃用铝制饭盒蒸的饭,我总觉得嚼不出什么滋味来,因而常常使我想起儿时在家乡最爱吃的“席袋饭”。 我的家乡是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儿时的我常跟着父亲出门“打担”,上山砍柴,下田割稻,总要带上母亲亲手给我们做的精巧、玲珑的“席袋饭”。吃了香气扑鼻的“席袋饭”,耐饥经饿,翻山越岭腿肚子也不转筋,干起活来有力气。 客家主食是稻米饭,其制作方法主要有“捞饭”、“洒饭”、“活饭”等。“洒饭”即客家“席袋饭”,就是用席草编织的袋状饭包,家乡人叫“饭  相似文献   

20.
猪头焖子     
李飞 《四川烹饪》2009,(4):49-49
东北有一款流行菜叫“猪头焖子”,它的特点是口感筋韧,肥而不腻,味道醇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