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噁唑环支链的苯氧型共聚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5-二硝基苯甲酰氯和邻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了含苯并噁唑基团的二胺,然后将其与二氨基二苯醚(ODA)和二苯醚四甲酸二酐(ODPA)进行常温共聚合成聚酰胺酸,最后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含苯并噁唑支链的可溶性聚酰亚胺(PI)。采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该PI的结构、热性能和在各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300℃热处理1h后,聚酰胺酸转化为酰亚胺化比较完全;引入苯并噁唑支链基团可以提高PI的耐热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300℃左右,初始热分解温度为552.5℃;该PI在强极性溶剂中溶解性能良好,但不溶于一般的极性溶剂中,说明其在提高加工性能的同时仍能保持耐一般溶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聚酰亚胺材(PI)料的耐热性能,以2,6-二(对氨基苯)苯并[1,2-d;5,4-d]二噁唑为单体,采用两步法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合成出了新型聚酰亚胺薄膜.采用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聚酰亚胺的预聚体-聚酰胺酸(PAA)的特性黏度达到1.18dL/g,玻璃化温度343℃,在空气中热失重温度为626℃,表现出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评价了聚酰亚胺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均不溶于常规的极性溶剂,甚至在浓硫酸中也不溶解.经红外光谱测定,聚酰胺酸基本转化成聚酰亚胺.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聚酰亚胺(PI)模塑料的耐高温性能,以2–(4–氨基苯基)–5–氨基苯并噁唑(BOA)和二氨基二苯醚作为混合二胺与均苯四甲酸酐合成聚酰胺酸树脂,随后通过热亚胺化法制备得到不同噁唑单元添加量的PI模塑粉。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模塑粉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在氮气和氧气氛围中的热失重行为。通过热模压方法制备得到含苯并噁唑结构的耐高温PI模塑料,对模塑料室温和430℃高温条件下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对其高温性能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两步法和热亚胺化法成功将噁唑基团引入到PI结构中;随着BOA引入量的增加,模塑粉耐热氧稳定性显著提升,模塑料室温拉伸性能有所下降,压缩性能提升,但430℃高温下拉伸性能和压缩性能均优于不含BOA的模塑料,且力学性能保持率显著提高;BOA的引入还提高了PI材料高温性能稳定性,显著降低线性热膨胀系数,含苯并噁唑结构的PI模塑料展现出优越的耐高温性。  相似文献   

4.
聚酰亚胺薄膜是由均苯四甲酸二酐与4,4'-二氨基二苯醚在强极性溶剂(二甲基乙酰胺)中,于低于50℃的条件下,合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再经高温(300~500℃)脱水酰亚胺化并加工成膜制得。1961年由美  相似文献   

5.
聚酰胺酸的合成及其酰亚胺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均苯四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合成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PAA)。研究了溶剂体系、反应温度、时间、投料比和总固含量等因素对所得聚酰胺酸特性黏度的影响。试制了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PI)薄膜,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6.
聚酰胺酸合成工艺与聚酰亚胺膜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晓辉 《应用化工》2004,33(6):33-36
聚酰亚胺是一类新型高性能的聚合物材料,是由聚酰胺酸脱水环化而成,因此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是获得高性能PI的前提。探讨了聚酰胺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合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苯四羧酸二酐与4,4' 二氨基二苯醚摩尔比为1.015~1.020∶1,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为3h,聚酰胺酸在N 甲基 2 吡咯烷酮中的特性粘度为0.62dL/g左右。采用热转化法将聚酰胺酸脱水环化制备成均苯型聚酰亚胺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等进行了表征,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65~385℃,拉伸强度达192.4MPa,表明得到的聚酰亚胺膜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均苯四甲酸二酐、4,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料,以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制得聚酰胺酸(PAA)纺丝液,采取干法纺丝制得PAA初生纤维,将PAA初生纤维经过300~380℃的热处理后,得到聚酰亚胺(PI)初生纤维,在400℃下对PI初生纤维进行热拉伸,最终得到PI纤维,研究了热处理温度、热拉伸倍数等对PI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比较了PI纤维与P84纤维和芳纶1313的性能。结果表明:在300~380℃的热处理温度下,随着温度升高,PI纤维的力学性能降低,最佳热处理温度为300℃时制得的PI初生纤维于400℃下进行热拉伸3.0倍,所得PI纤维的断裂强度为5.8 c N/dtex,初始模量为69.4c N/dtex,其力学性能优于P84纤维及芳纶1313;PI纤维在空气中失重5%和10%的温度分别为560,570℃,其起始分解温度高于P84纤维和芳纶1313,热性能更好;PI纤维经高温热拉伸,纤维内部分子链沿纤维轴向高度取向,表现出典型的取向诱导结晶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将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3,5-二氨苯甲酸(DABA)在少量非极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存在下进行共缩聚反应,快速而高效地合成了聚酰胺酸(PAA)和聚酰亚胺(PI)。采用特性粘数、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失重分析(TGA)对其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并测定了聚合物在多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溶液聚合能够提高PAA的特性粘数及产率,微波的引入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FT-IR表明,在1779cm-1、1723cm-1、1239cm-1和1378cm-1处观察到聚酰亚胺特征峰;TG表明,PI在氮气中10%热失重温度(Td10%)为576℃。  相似文献   

9.
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以均苯四甲酸酐和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为二酐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二胺单体,采用微波辐射低温溶液共缩聚,合成了聚酰胺酸(PAA)预聚体,然后亚胺化脱水、环化,生成共缩聚聚酰亚胺(PI)。通过红外光谱(FT-IR)、特性粘度[η]和热重分析(TG)等对聚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溶液聚合能够提高PAA的特性粘数及产率,微波的引入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FT-IR表明,在1 775 cm-1和1 724 cm-1处观察到聚酰亚胺特征峰;TG表明,PI的5%热失重温度(Td5%)为477℃,10%热失重温度(Td10%)为553℃。  相似文献   

10.
选用合适的单体芳香二酐二苯甲酮四酸二酐(BTDA)、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四羧酸二酐(BPADA)和芳香二胺3,3′,5,5′-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AMD)、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4,4′-二氨基二苯醚(ODA),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根据不同配比反应得到聚酰胺酸,用乙酸酐/三乙胺经化学亚胺化得到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将其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解配成一定固含量的胶液,涂覆铜箔烘干溶剂得到二层挠性覆铜板(2L—FCCL),然后将2L—FCCL高温压合制备双面挠性覆铜板,其剥离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3,3’-二氨基二苯砜(DDS)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作为共缩聚二胺单体,与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进行缩合聚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溶解性的共聚酰亚胺。采用升温红外光谱监控了聚酰胺酸热环化为聚酰亚胺的过程,对所得产物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二胺单体的组成对共聚酰亚胺的性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带柔性基团的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3,3’,4,4’-苯甲酮四酸二酐(BTDA)为单体用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PI),并在合成过程中,用溶胶凝胶法在中间产物聚酰胺酸中加入正硅酸四乙酯和钛酸丁酯,不添加水和偶联剂,制备出了PI/TiO2-SiO2复合材料。利用红外(IR)、X衍射(XRD)、热失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中纳米TiO2和SiO2在聚酰亚胺基体中有较好的分散,PI/TiO2-SiO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优于纯PI和PI/TiO2杂化膜。  相似文献   

13.
聚酰胺酸酰亚胺化条件及其对聚酰亚胺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苯四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合成了黏度为1.87 dL/g的聚酰胺酸(PAA)。对聚酰胺酸分别进行了热酰亚胺化和化学酰亚胺化处理,研究了完全酰亚胺化所需的条件以及不同酰亚胺化方式对聚酰亚胺(PI)纤维条断裂强度的影响;对PAA初生纤维条进行拉伸和酰亚胺化处理的顺序不同,所得到的聚酰亚胺(PI)纤维条的力学性能不同,采用先酰亚胺化再拉伸的方法能得到力学性能更优异的聚酰亚胺(PI)纤维条。  相似文献   

14.
采用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合成BAPP/ODA/BTDA型聚酰亚胺(PI)的前驱体聚酰胺酸(PAA)溶液,将该溶液涂覆于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ODA型PI基膜上,通过去溶剂和热亚胺化制备PI复合膜,将复合膜的热塑面与铜箔复合,热压制得二层挠性覆铜板(2L-FCCL)。研究了BAPP/ODA/BTDA型PI、BPDA/ODA型PI、PI复合膜及2L-FCCL的性能。结果表明:BAPP/ODA/BTDA型PI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8℃,耐热性能优异,PI复合膜在280℃,15MPa下与铜箔层压50~60min制得的2F-FCCL剥离强度大于0.8N/mm,且经360℃焊锡浴测试未分层、未起泡,耐热性能和剥离强度均满足工业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全涛  彭慧  易昌凤  徐祖顺 《粘接》2007,28(6):4-6,39
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选用3,3,′4,4′-二苯酮四羧酸二酐(BTDA)、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微波辐射低温溶液缩聚合成一种共缩聚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PAA),然后亚胺化脱水环化生成共缩聚聚酰亚胺(PI)。通过特性黏数([η])、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溶液聚合能够提高PAA的特性黏数及产率,微波的引入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IR表明,在1778 cm-1和1723 cm-1处观察到聚酰亚胺特征峰;TG表明,PI在氮气中535℃左右开始降解,10%热失重温度(Td10%)为587℃。  相似文献   

16.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ODP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酰胺酸(PAA)和聚酰亚胺(PI)非织造布,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PAA及PI非织造布的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研究了PI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300℃热亚胺化处理得到的PI非织造布,纤维平均直径减小到500nm以下,纤维的带状形貌与PAA明显不同,并且出现了收缩、弯曲等现象。静电纺丝法制得的PI非织造布的力学性能仍然比较优越。  相似文献   

17.
以联苯二酐与2,5-二(4-氨基苯基)嘧啶、4,4-二氨基二苯醚进行共聚,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酰胺酸(PAA)纺丝原液,采用湿法纺丝、热环化、热拉伸制备共聚聚酰亚胺(PI)纤维,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PI纤维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当热环化温度高于300℃时,PAA基本环化形成PI结构;在热拉伸作用下,PI纤维的凝聚态结构更加规整,且随拉伸倍数的提高,纤维的晶区取向度增加,同时伴随着力学性能的提升;当热拉伸倍数为2.00时,所得PI纤维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及拉伸模量分别可达到21.8 cN/dtex和642.7 cN/dtex。  相似文献   

18.
陶荣  林保平 《化工时刊》2009,23(5):23-28
以三苯胺为原料,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酯化和还原等反应合成了含三苯胺基团的二胺单体4-(3,5-二氨基苯甲酸甲酯基)三苯胺,然后使它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与2,2-双[4-(3,4-二羧酸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在N-甲基-2-吡咯烷酮溶剂中进行共聚合反应,经热环化脱水得到含三苯胺基团的聚酰亚胺。采用FTIR、1HNMR、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合成的聚酰亚胺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三苯胺基团聚酰亚胺呈现明显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为简化传统聚酰亚胺(PI)泡沫制备工艺,以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原料,合成聚酰胺酸(PAA)溶液,将三乙胺加入到处理后的PAA中,与水配成不同浓度的聚酰胺酸盐(PAS)溶液,采用冷冻干燥法,经冷冻干燥和高温亚胺化过程,得到PI泡沫,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考察了不同PAS浓度下PI泡沫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所制得的PI泡沫,其孔径大于5 nm,导热系数最低为0.08 W/(m·K),热分解5%时的温度在550℃左右,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320℃左右。这说明制得的PI泡沫材料的耐热性和耐高温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4-氨基-4’-苯基二苯醚和4-氨基-2’-苯基二苯醚与四氯苯醌反应,合成了两个新结构三苯二嗪荧光染料。在五种溶剂中测定了它们的吸收及荧光光谱,并讨论了溶剂极性对染料荧光光谱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