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冠英 《山西建筑》2011,37(12):176-177
采用TRT6000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对兴隆沟隧道进行地质超前预报,预报结论与实际开挖情况基本一致,为兴隆沟隧道的安全高效施工及重大安全事故的避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大长高风险隧道开挖工程中,往往伴随塌方、涌水和岩溶等不良地质危害,给隧道的施工带来巨大的人身及施工安全隐患。查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尤为重要。然而应用于隧道施工中的各种超前预报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单一方法预报存在各自局限性,在预报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和规模大小上往往与实际开挖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文章针对这种具有复杂地质条件的隧道,结合宜万铁路荣家湾隧道工程,采用以TSP和地质雷达技术结合,分别进行长、短距离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发挥地震方法和电磁方法的各自优势,成功地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岩溶,有效保障了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3.
首先,在简述地质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测线布置、探测方法和探测技术参数的确定原则进行介绍.其次,采用美国GSSI公司SIR-20型地质雷达在竹盖山隧道进行地质超前预报.通过对探测数据和地质雷达扫描图像的研究、分析、以及同隧道掌子面实际开挖地质情况的对照,说明地质雷达是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实用性强,对隧道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引水隧道具有地质复杂、线路长及埋藏深度大等特点,在引水隧道开挖过程中会遇到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等危险,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以大罗山引水隧道为例,采用隧道地震散射成像技术TST和地质雷达向掌子面探测区段发射地震波、电磁波信号,对接收的反射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译,对不良地质及岩体构造情况进行准确预报,并采用超前炮孔和超前钻探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超前地质预报结果与实际开挖情况较吻合,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能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并相互印证,大幅提高超前地质预报在引水隧道应用中的精度,为后期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工基础》2016,(1):32-35
在千枚岩隧道施工中,由于围岩软弱、破碎,在开挖过程中受扰动易出现失稳坍塌等地质灾害事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程质量,准确预报隧道地质情况,并做好防治预案,是控制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前提。结合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K181+273~K181+376段的TSP超前地质预报成果与实际开挖结果跟踪对比,分析了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变质岩区域隧道千枚岩段的应用状况,并且初步探讨了千枚岩隧道中的小型破碎带和千枚岩片理构造面对TSP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南峰隧道开挖为例,运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探测里程ZK3+660~ZK3+544范围内的地层情况。将探测结果与开挖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可以有效地探测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可以为隧道开挖提供参考。在隧道开挖中,超前地质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旭军  杨瑞  折帅 《建筑安全》2024,(3):60-63+67
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三维应力集中,单一的地质预报技术因其局限性难以精确指导施工,不能规避复杂应力环境隧道施工中的风险。以西固隧道1号斜井挑顶施工开挖段为例,先后采用掌子面地质素描、TSP、地质雷达等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预测了交叉处围岩邻近断层破碎带,且存在基岩裂隙水情况,表明开挖施工可能出现掉渣坍塌,突涌水现象,对隧洞安全开挖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现场开挖结果与综合预报分析结论吻合,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复杂地质、复杂应力环境下不仅可以弥补单一地质预报技术的不足,还能准确指导现场施工,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沈洪伟 《建筑安全》2023,(4):13-16+20
在我国西南地区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需要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来查清开挖工作面前方不良地质情况。结合四川某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宏观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法与超前地质钻孔法相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探明了隧道掌子面前方溶蚀管道、溶洞及隐伏含水体的空间位置分布情况,提高了地质预报精确度,降低了隧道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9.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对于预测围岩情况、指导隧道施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GPT技术的原理和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结合马留山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分析论证了GPT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应用的有效性,得出了马留山隧道左线ZK50+735~ZK50+935区段200m范围内的围岩属于中强风化砂岩,局部有渗水,稳定性和完整性稍差,属于IV级围岩,说明了GPT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保证隧道施工顺利安全施工的重要地质预报手段,展示出该系统在隧道施工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F2断层是雪峰山隧道通过区一条规模较大的断层带,在隧道施工中可能会对围岩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在隧道施工期间对其开展超前预报。在雪峰山隧道施工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对F2断层带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在超前地质预报中以地质分析为主线,运用TSP、洞壁应力测试、断层前兆预测法和断层错动机制解等多种方法开展综合预报。预报结果认为,ZK97+193~ZK97+220段已进入F2断层带的影响带,从ZK97+220开始已进入F2的边缘带,并预报ZK97+235桩号左右就进入F2的主干带。预报结果同实际开挖情况对比可知,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天河隧道是青海省共和至玉树公路上的一条在建隧道,隧址区位于三江源三河交汇处,属于高原高寒隧道。隧道进口段,进洞不久就遇到粉砂层不良地质体。给隧道顺利掘进带来很大难度,准确的地质预报是采取可靠措施的前提。论文采用地质雷达多测线探测,结合地质雷达数据分析和地质分析,给出较为精确的预报结论。后经开挖揭露表明预报结论准确,在雷达地质预报运用方法积累和为该隧道顺利开挖掘方面取得的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革森  杜宇飞 《山西建筑》2009,35(31):326-328
介绍了MMS-1声波反射法和GPR(地质雷达)的预报原理,采用MMS-1声波反射法和GPR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法对隧道前方地质情况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与开挖后实际地质情况对比分析证明,MMS-1声波反射法和GPR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法,能及时、准确的预报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对指导安全、高效施工和监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岩 《山西建筑》2014,(19):193-194
以RAMAC地质雷达在二峨山公路隧道中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为例,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与方法,并结合开挖掌子面的详细地质描述,准确预测了开挖前方围岩的节理破碎带和地下水发育区,为新奥法隧道施工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避免了隧道施工的盲目性,保障了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隧道在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溶洞、突水、坍塌等常见的地质灾害。为了将地质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施工前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十分必要的。介绍反射波法的原理和沪蓉西主干线扁担垭隧道现场实际应用情况,预报结果印证该方法能够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汪志成 《安徽建筑》2006,13(2):43-46
文章结合宜(昌)万(县)铁路八字岭隧道工程实例,介绍了TSP、地质雷达和超前水平钻孔3种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在地质不良的长大隧道开挖中的应用,指出了目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宜万线隧道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丽燕  王刚 《山西建筑》2014,(25):200-202
阐述了隧道地震勘探的基本工程原理和TSP203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在某隧道突水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某隧道进口段桩号ZK64+918处的超前地质预报结果与实际工程掌子面开挖揭露情况的对比,证明TSP对该处的超前突水预报是准确的,值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晓亮 《山西建筑》2011,37(1):155-157
针对厦深铁路下狮提隧道洞身穿越一断层破碎带时存在的安全隐患,介绍了该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支护、开挖、地下水的处理及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施工技术,为今后同类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地质雷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检测信号的HHT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工程建设因开挖而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目前普遍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如何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判释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信号的特点,采用HHT分析法提取原始图像各IMF分量的瞬时剖面图及其单道信号的瞬时幅值、瞬时相位、瞬时频率。结果表明,HHT分析法分解出的瞬时参数突显了原始信号的特征信息,能较好地定量识别不良地质体位置与形状,提高地质雷达原始图像解释的精度和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电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左清  廖声林 《山西建筑》2010,36(20):343-345
通过介绍高密度电法的原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高密度电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应用的基本思路及勘察成果作了探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高,其结果与开挖后揭露的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a Tunnel along the Bisko-Šestanovac section of the Zagreb-Split-Dubrovnik highway in Croati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rock mass during the excavation with a prediction model that preceded the excavation. From the engineering-geological viewpoint the rock mass in the tunnel was of a significantly higher quality than the prediction model.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feature of the Stra?ina Tunnel, with its right and left tunnel tube, is the passage of the right tunnel tube through a transgressive contact between Upper Cretaceous rudist limestones and Eocene foraminiferal limestones. Since this is the only tunnel in Croatia excavated through this particular transgressive contact, the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the transgression zone were up to now only assumed. Therefore, additional mineralogical, petrographical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and describe the transgression zon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the left tunnel tube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mentioned litostratigraphical Units is of the fault type. This paper also briefly deals with the significance and cause of the overprofile excavation during tunneling through strongly karstified carbonate rocks. Consequently,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overprofile during excavation since i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unneling c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