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破碎方法对大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法和低温润米粉碎制备大米粉,研究不同破碎方法对大米品质的影响。通过理化检测结合快速粘度分析仪、质构仪和光学显微镜测定大米粉理化指标、糊化特性、质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干法粉碎相比,珍桂、双桂、桂朝和越南香米四种大米经低温润米粉碎法粉碎后大米蛋白含量从原来的6.60%、6.09%、7.06%、6.86%显著增加为7.55%、6.67%、7.58%和9.05%(p<0.05);破损淀粉含量从原来的8.2%、7.9%、8.5%和7.2%显著减小为4%、3.8%、4.3%和3.3%(p<0.05);且低温润米粉碎大米粉具有糊化温度低、崩解值小、热糊稳定性好、凝胶硬度高等相对优异的糊化和质构特性值。此外,低温润米粉碎的大米粉颗粒形态在显微镜下表面相对平整,破坏程度低。  相似文献   

2.
原料粒度对米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粒度条件下米粉原料破损淀粉含量、糊化特性的变化以及粒度对米粉成品色泽、蒸煮损失率、碘蓝值、拉伸、咀嚼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米粉粒度的减小,破损淀粉含量升高,糊化温度降低,米粉成品蒸煮损失率和碘蓝值降低,拉伸力和咀嚼度指标升高.粒度在120目左右时,米粉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粮食与油脂》2016,(11):46-48
以3个不同品种的大米为原料,采用链霉蛋白酶酶法提取高纯度大米淀粉,并对大米淀粉的主要成分、酶解力、破损率、黏滞特性和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链霉蛋白酶酶法制备,可使不同品种大米淀粉的总淀粉含量均达到94%以上。不同品种大米淀粉的酶解力:吉粳88鄂糯9号金优207;颗粒破损率:鄂糯9号金优207吉粳88;凝胶硬度:金优207吉粳88鄂糯9号;凝胶黏度:鄂糯9号吉粳88金优207。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不同热处理对籼米籽粒及其半干粉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条件热处理籼米籽粒,分析米粒表观裂缝增加程度与其内部水分的关系,并进行半干法制粉(含水率为30%),测定不同热处理对大米粉微生物、破损淀粉及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米粒,表观裂缝开始明显增加时米粒内部水分均小于8%;3种热处理(60℃90 min,120℃15min及180℃1min)后的大米调制粉微生物被有效抑制,且超高温短时(120℃15min,180℃1min)抑菌效果优于低温长时(60℃90min),破损淀粉、白度及糊化特性与干磨粉差异显著(P0.05),更接近湿磨粉。通过测定米粒内部水分可判断米粒表观裂缝增加的程度,且热处理大米籽粒进行半干法制粉其粉质特性与湿磨粉相当。  相似文献   

5.
选用干法和湿法两种磨粉工艺研究磨粉技术对大米粉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大米粉的色泽、粒径分布、破损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等性质,结合米粉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质构和感官评价,筛选出较好的制粉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与干法工艺相比,湿法制粉大米粉破损淀粉含量有所下降,低至8%以下; L*值升高, b*值降低;粒径减小,其范围在53.8~112.1μm之间。就米粉糊化特性而言,湿法工艺糊化温度相对较高,达到79.85℃,但衰减值和回生值有所降低。两种工艺条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湿法工艺下β-转角含量高,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量低,β-折叠含量相差不大。感官评价发现,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的米粉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6.
加工方法对大米粉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方法对大米粉功能特性的影响刘亚伟不同品种的大米,其物理化学特性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与大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的组成不同有关。当把大米(碎米)加工成粉时,不同的加工方法对大米粉的功能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干法加工、湿法加工和水化处理对大米粉功...  相似文献   

7.
张亭亭  邢贝贝  赵强  熊华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1):158-165
为探讨婴幼儿米粉基料干法制造过程中挤压膨化处理对米粉特性的影响规律,对不同品种大米经挤压膨化得到米粉的理化和消化特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挤压膨化条件下,不同大米之间淀粉组成差异明显,导致膨化度、吸水指数和水溶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处理后由淀粉体外消化特性得出:早籼米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接近15%;糯米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最低,小于75%。蛋白质消化特性结果显示,糯米制品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和蛋白质总消化率均低于其它3种米粉,这可能是因糯米中蛋白质的结构和组成不同所致。研究结果为挤压膨化技术在米粉生产中的应用及对不同品种大米米粉的性能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半干法磨粉过程中润米时间对大米粉粉质特性及鲜米粉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了不同润米时间条件下的大米原料进行半干法磨粉并制备鲜米粉。以可以实现半干法磨粉的24 h润米时间作为阳性对照,分析和比较不同润米时间的大米粉粒径分布、破损淀粉含量、糊化特性等粉质特性以及鲜米粉的蒸煮损失、感官评价等制品品质特性,以确定获得同样效果的最短润米时间。研究结果显示:润米6 h后进行半干法磨粉可以获得与24 h润米时间同样的大米粉粒度分布、破损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和最低粘度等粘度特性。用此大米粉制备的鲜湿米粉产品,获得了理想的蒸煮损失率和可接受的感官评分值。以上结果表明,润米6 h是获得如润米24 h同样的大米粉及鲜湿米粉品质特征的理想润米时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高品质米粉原料配方和预处理条件展开探讨,系统地研究了大米特性指标与米粉理化指标之间即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特性及凝胶性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胶稠度可用来反映直链淀粉含量和凝胶性能,作为选取原料的主要指标,为米粉行业配料技术工艺提供依据。通过以胶稠度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比添加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酸变性木薯淀粉和马铃薯变性淀粉,得出选用添加4%的马铃薯变性淀粉最优配方。进一步研究米粉原料的粒度、加水量、浸泡时间对米粉品质的影响,得出最佳参数粒度通过80目筛,加水量小于40%,浸泡时间3 h。  相似文献   

10.
植物乳杆菌发酵大米粉及其淀粉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植物乳杆菌对整粒大米进行发酵,利用酶法分离淀粉,然后分别对大米粉及其淀粉的化学成分、糊化、凝胶及结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120h后,大米中蛋白质、脂肪及灰分含量分别降低40%、28%和65%,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由23.08%增至24.86%。发酵大米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和回生值降低,而峰值黏度和衰减值增大;峰值黏度和衰减值随发酵时间先增后减;发酵后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衰减值及回生值减小而峰值时间增大,发酵时间对其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影响较小,而对衰减值及回生值影响较大。发酵后大米粉及其淀粉凝胶的硬度、黏附性、胶着性和咀嚼性均增加。红外光谱和X-衍射分析发现,发酵后大米粉及其淀粉未产生新官能团,但其结晶区比例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米淀粉的氧化条件,包括反应的pH、催化剂硫酸铜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H2O2用量对氧化淀粉凝胶性的影响,采用TA-XT.plus物性仪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大米氧化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硬度和弹性进行测定.最终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大米氧化淀粉最适宜的条件为:反应pH值为8,CuSO4用量为淀粉干基的0.15%,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3 h,H2O2用量为淀粉干基的4%.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大米氧化淀粉凝胶硬度可达到1213.34 g,弹性可达到0.987.与大米原淀粉凝胶相比,其硬度和弹性分别提高了39.2%和10.5%.  相似文献   

12.
以7个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籼稻品种为材料,在相同栽培条件下比较了其稻米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凝胶特性和糊化特性差异,并对其加工米粉进行了感官品质评价,旨在为米粉加工选择优质稻米原料品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桂朝13稻米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高,凝胶黏附性小、弹性和回弹性较大,凝胶硬度、黏聚性、胶黏性和咀嚼度适中,大米粉糊化温度高,米糊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低,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加工米粉的感官品质最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米粉的感官品质主要受稻米粗脂肪含量、回生值和凝胶回弹性的影响。米粉加工原料除需选择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稻米外,还应选择粗脂肪含量高、凝胶回弹性大和糊化回生值低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湿热改性处理对大米粉性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与油脂》2016,(2):60-64
研究湿热改性处理前后大米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大米粉溶解度、膨胀度、糊化性质、凝胶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湿热改性处理后,大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明显增加;大米粉的溶解度、膨胀度均较湿热改性处理前有明显降低,且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差异越显著;快速黏度仪测量大米粉的起糊温度较处理前明显升高,而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生值都明显降低;质构仪测量大米粉的凝胶黏度较处理前有明显降低,而凝胶硬度有明显增强,凝胶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不同磨粉工艺对大米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半干法磨粉对大米粉粉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了不同仪器对调质大米进行半干法磨粉,分析和比较大米粉破损淀粉、粒径分布、微观结构、水合特性、DSC热特性、流变特性等粉质特性,以筛选出粉质特性接近湿磨粉的调质粉。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旋风磨和布勒磨进行半干法磨粉对粉质特性影响较显著,随着润米水分的增高,破损淀粉含量降低至5%以下,粒径减小,其中旋风30%的平均粒径达到54.83μm,粒径范围为12.96~104.70μm,淀粉颗粒形态完整,更接近湿磨粉,同时调质粉溶水率降低,DSC热特性中的糊化温度To、Tp降低,糊化范围Tr和糊化焓ΔH增大,流变特性中表征弹性特征的G′和表征黏性特征的G″的变化趋势也更接近于湿磨粉品质。结合磨粉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选择旋风磨,30%调质米进行半干法磨粉适用于米粉原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以5种品质差异较大的籼米为材料,采用湿法(水磨)和干法(超微粉碎)2种处理方式制备籼米凝胶,利用质构仪测定其压缩和剪切特性,探索湿法和干法2种制浆方式对籼米凝胶的压缩和剪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和干法2种制浆方式对籼米凝胶的压缩和剪切特性的影响因籼米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籼米凝胶,其压缩与剪切特性受制备工艺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利用湿法制备的籼米凝胶,其硬度、咀嚼性、黏性、回复性、剪切力以及剪切功明显高于干法;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籼米凝胶,其压缩特性受制浆方式的影响不大,而其剪切特性中的剪切功所受影响较为显著(P0.01),干法制备的籼米凝胶的剪切功明显高于湿法。在籼米凝胶制品的加工中,应根据籼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选择其制浆方式,以保证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9个品种的大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大米全粉、脱脂米粉和脱蛋白米粉的物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大米中蛋白质和脂肪对大米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米中的基本物质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脱脂、脱蛋白对大米粉的透光率有较明显的影响;脂肪和蛋白质在大米中抑制了淀粉凝沉的进行,脂肪的抑制效果更明显;蛋白质对大米淀粉的膨润力、溶解度有抑制作用,脂肪对膨润力、溶解度也有小幅度的抑制作用,但没有蛋白质的作用明显;蛋白质对大米淀粉热特性的影响较大,与糊化焓变值呈负相关关系,脂肪对大米淀粉热特性影响较小,与糊化焓变值呈正相关关系;蛋白质阻碍了大米淀粉回生的过程,而脂肪对大米淀粉回生的过程没有影响;不同来源的大米脱脂、脱蛋白处理对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谷朊粉对不同淀粉糊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谷朊粉对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大米粉的糊化特性、质构特性及回生性的影响。通过RVA数据分析表明,谷朊粉添加量为0%~25%时,淀粉的糊化温度没有显著变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随谷朊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通过TPA分析,淀粉凝胶的弹性无显著变化,硬度均呈现下降,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大米淀粉、大米粉的硬度分别下降了50.45%、6.58%、5.71%、54.97%、78.26%、59.90%。添加了谷朊粉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淀粉样品的硬度增加,回生性升高,其中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大米淀粉和大米粉的回生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7种大米粉(软米、香糯1号、辽河五、千米糯、辽粳294、371、稻花香)的特性与大米面包品质的关系,并分别建立了大米面包品质各指标与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大米面包是由经预糊化的大米粉和小麦粉混合后,采用一次发酵法制成,其中大米粉的添加量为20%。结果表明:香糯1号和软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面包的比容积,是最适宜制作大米面包的大米品种;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对大米面包品质影响最大(r=0.546 3);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3个因素对大米面包的比容积、硬度、负载、弹性、咀嚼性和感官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米粉原料的粗细度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确定米发糕的原料米粉粗细度的标准,以泰国香米米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不同粒径米粉的理化指标(水分含量、黏度、粒径、蛋白质含量)。使用粗细度不同的米粉原料采用相同的工艺制作成米发糕,研究米发糕成品的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米粉粒径减小,破损淀粉含量升高,峰值黏度降低。结合质构特性分析和感官评定的结果,当米粉粒度为120目时,米粉原料理化品质较优,制作的米发糕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张倩 《中国粮油学报》2019,34(10):23-28
对酶法及压热-酶法制备的大米抗性淀粉和淀粉凝胶的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及压热-酶法制备的大米抗性淀粉含水量从11.88%分别下降到4.05%和3.98%;大米淀粉凝胶水分含量也明显下降。酶法和压热-酶法制备的大米抗性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两种大米淀粉凝胶的溶解度随温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酶法制备的抗性淀粉的糊化黏度和回生值比压热-酶法大,而两种淀粉凝胶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均明显降低。压热-酶法制备的大米抗性淀粉和淀粉凝胶偏光十字较弱。两种淀粉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均显著增加,并且压热-酶法的硬度和弹性最大,但胶黏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