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现场调研及隧道监控量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通省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大变形问题,通过分析该隧道大变形破坏的特点,从围岩岩性条件、工程结构受力和施工因素等方面对该隧道的大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省隧道发生大变形的主导因素是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和软弱围岩,而施工开挖卸荷是产生大变形的诱因。结合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大变形段的治理措施,监控量测结果表明该治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某在建山岭隧道为工程背景,分析了洞口段初期支护产生过大变形的原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得到了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受力及变形状况,并提出了变形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洞口偏压段初期支护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弯曲变形;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深埋侧拱腰内边缘,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深埋侧的拱脚外边缘和浅埋侧的拱腰内边缘;通过有序减压卸载、增设临时斜撑、洞内注浆、及时成环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变形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质地形条件下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米家寨隧道是忻保高速公路中地质条件较差的隧道之一,具有明显的浅埋和偏压的特征。本文从米家寨隧道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出发,分析了隧道洞口段大变形的发生机理,并对围岩大变形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从后期的监控量测结果来看,该隧道大变形得到很好的控制,为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目前的资料提出了隧道洞口段岩质边坡容易滑坡的原因,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总结了隧道洞口段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鉴于数值分析在边坡稳定性方面的普遍应用,本文重点探讨了非连续变形理论(DDA)在隧道洞口段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利用DDA具体分析洞口段岩质边坡的方法,最后,本人针对DDA法应用于隧道洞口段岩质边坡稳定性这一设想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征,以贵州省晴隆-兴义高速公路登攀隧道为工程依托,对洞口段围岩变形展开研究,通过对现场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和数据处理,分析了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的时间与空间效应,进而对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监测断面围岩变形在开挖后历经8 d和27 m~30 m后稳定;山岭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周边收敛值在时间轴上规律性较差,但累计变形量较小,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有限;洞口段拱顶沉降与地表沉降时间历程曲线有明显的规律,但累计变形量、分布特征与围岩本身属性紧密相关,地域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建隧道工程中,洞口边坡失稳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边坡失稳破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质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宏微观变形,其影响因素也很复杂。位移是边坡变形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位移监测可为分析滑坡成因、预测滑坡及发展趋势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贾家山隧道洞口边坡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对贾家山隧道洞口边坡失稳破坏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性强降雨是贾家山隧道洞口边坡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核心土开挖和边拱施工对边坡失稳有一定的影响,其他施工工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半明半暗隧道洞口段力学特征分析与现场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结构复杂和荷载多变,不同条件下的半明半暗隧道洞口段在各施工阶段的力学行为差异很大,给施工和监控带来很大困难。根据洞口段结构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的比重不同,将半明半暗洞口分为受推型、受压型和推压组合型3类。应用有限元软件对3类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条件下半明半暗洞口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得到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受力变形特征,掌握各类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薄弱部位,并提出监测要点。根据研究得出的监测要点,对4处实体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 结构的实际位移和应力分布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2) 结构破坏部位和破坏形式与理论分析相符;(3) 根据相应结构类型的受力变形机制选取合理处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异常变形。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8.
唐浪洲 《四川建材》2020,(3):132-133
当地震发生时浅埋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易发生严重地震破坏,本文基于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震害形式和影响因素,展开了洞口软硬岩交界段震害机理的研究,得出结论:衬砌剪切破坏和边坡滑塌是其震害的最主要形式;对洞口软硬岩交界段震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地震本身、地形构造和隧道结构;洞口软硬岩交界段主要震害机理可阐释为围岩与隧道结构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地震波能量衰减理论。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结构抗减震技术理论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受浅埋、偏压、岩体破碎等因素影响,晏家隧道的洞口段施工尤为困难,为解决该隧道进洞难题,现场采用了"综合超前支护+CRD开挖工法+复杂初期支护"相结合的洞口段施工技术,结合现场严密监控量测,对地表沉降、拱顶沉降、洞内收敛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结果动态反馈给施工及设计进行修正,使隧道洞口段得以顺利成洞,表明该施工技术能够为公路隧道洞口段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舒林 《山西建筑》2007,33(20):317-318
结合工程概况,通过晴隆隧道左幅出口洞口段大变形的原因分析,阐述了对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处理和监控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以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古时候,支撑起一栋楼房的是木材,而木材与木材相连接固定的方法,就是榫卯.古时候的木匠,技艺精湛,手艺超群,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可以把楼房建造起来而不倒塌.一根根木材靠着木匠做出的榫卯搭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亭台楼阁.榫卯作为木材和木材之间的连接点、固定点,不仅扮演着结构的角色,也扮演着美观的角色.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优劣,榫卯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功能不容忽视,它不但能体现建筑的个性和特色,还能增添建筑的美观.文章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各个地方的榫卯,结合观察法、现场调研法、文献阅读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探讨榫卯的繁简、大小与构件的承重有何种关系,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毕业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