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俊杰  陈静艳 《山西建筑》2009,35(18):351-352
指出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形”,而对园林来说,主要是通过视觉来知觉客观的事物,尝试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角度,通过分析格式塔的性质在以我国传统山水画为对象实现我国园林景观再现的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园林景观的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阿恩海姆系统地建构了视觉动力理论。用这一理论解读建筑形态,可以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形态语言的感觉更加清晰化,使得人们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本文不仅沿用了这一理论,更是根据建筑形态的实际状态进行分析,用吸引力、排斥力、支持力、挤压力等对视觉动力进行分类,以解读人们在建筑审美活动时的知觉规律和心理本源。  相似文献   

3.
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与城市雕塑环境空间的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提出了我国当前城市雕塑摆放空间普遍设计水准不高的现状后,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阐释,运用其理论对城市雕塑环境空间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归纳出五个原则,并对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设计实践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4)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基于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的边缘性学科,其相关设计作品需要在满足信息传播这一功能需求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格式塔完形组织法则在形式上可以指导视觉传达设计的视知觉要素组织,以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达到传递诉求重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格式塔心理和美学理论来说明其在塑造建筑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对视知觉规律的设计性进行研究,探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设计美学的相似性关系与接近原则、图像的简化原理以及设计图像完形的倾向等,提出以格式塔理论作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新视角,以启发我们找寻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鹏华 《门窗》2012,(6):168-169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介绍,探讨与建筑形式,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上海棚户区外部空间改造过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试利用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从其几个重要的属性出发,对电影建筑空间的审美进行分析,通过其实例和理论依据在心理学层次上的研究分析和比较.达到从视知觉的角度上探索其审美实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建筑行业红利已过,中国建筑业已逐渐形成了“高专业技能”+“高学术素养”的高门槛行业壁垒,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得建筑设计想要“出圈”变得越发的困难。因此,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媒介为作品赋值乃至打造网红建筑,形成“网红+建筑”的模式可以提升建筑的知名度,从而发展新的建筑生产机制和盈利模式。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媒介为作品赋值乃至打造网红建筑,网红建筑是一把双刃剑,若是一味简单迎合流量的需求,就会出现“照骗”或是昙花一现的现象。通过梳理网红经济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大众心理,解读其作用于建筑学的特点,网红建筑产生的源由,辨析网红建筑与网红建筑打卡地的区别,阐述网红建筑打卡地概念和特点。分析网红建筑打卡地在建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现有研究,在保持其物性深度的同时,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当下网红建筑打卡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杨自香  邵杰 《建造师》2010,(9):212-214
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且深刻持久。“读图时代”要求人们对图形的理解能力越来越高。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视觉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人们的视觉思维、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成为人们所努力的方向。在研究视觉文化和视觉思维的众多理论中,格式塔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本文正是基于对视觉文化、视觉思维的理解,试图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去解释视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黄莺  万敏 《华中建筑》2006,24(6):44-47
该文结合近几年象征和隐喻手法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实例,通过对具象与抽象、本体与喻体及喻义等几方面的阐述,论述了象征与隐喻在建筑作品中的意义以及其对现代建筑形式产生的美学价值,并指出象征与隐喻诱发的审美情感,才能使建筑形式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杨达 《华中建筑》2008,26(6):189-193
该文主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江南私家园林,解读这一特殊建筑景观形式中的主要特点,并尝试从心物场的格式塔完形特征,将园林最初的设计使用到今天的观赏感知的过程统一在一个框架里解说。同时,对造园者和观园者在园林艺术中所代表的不同角色来分析,阐述他们的内在联系和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艺术创作中的虚实关系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景 《南方建筑》2005,(6):92-94
建筑艺术创作中虚实的品质具有相关性的特点,虚实之妙,存乎一心,建筑艺术创作应该相题而作,不必厚此薄彼;虚实的美学结构具有相生、相融性特点,虚实结合并非徒具外形的机械拼凑,而是审美内质的交融。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只有正确分析虚与实的个性特征并且加以应用,才能创作出美感效能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黄杏玲  王宇 《华中建筑》2003,21(4):110-111
当今的建筑教育仍遵从功能主义的指导思想,忽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创作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已明显滞后于当今建筑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建筑类型学在建筑设计中厂泛的影响以及其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特点,提出在建筑设计教学中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形式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从视知觉动力角度分析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美学呈现,本质上是一个外在异形形态的表达与内在心理认知的衡量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界事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形成某种情绪特征,体现着人类的感情、思维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并最终形成相应的审美衡量标准。这为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美学体验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审美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顾孟潮 《华中建筑》2006,24(10):13-14
从解读建筑理论的定义与概念、建筑理论的框架及建筑理论的创新等问题入手,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剖析了中国建筑的一些哲理观,指出这些哲理观对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启林 《华中建筑》2004,22(3):16-17
对《华中建筑》自1983年创刊以来的20年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及该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从总体上进行了评述。认为,《华中建筑》历年来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四点,即:①始终坚持对“中国特色”建筑道路的探索,②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水平,③始终坚持创新活力,与时俱进,④始终坚持与广大读者和作者保持诚挚平实的联系,是居国内建筑领域前列的高水平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