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包括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等,为防洪抗旱斗争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水利建设本身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包括流域区域经济信息、生态环境信息、气候气象信息、地球物理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因此,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王世民 《治淮》2009,(9):13-14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水利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部门的任务已不单单是防汛、抗旱与抢险,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度与合理利用。当前兴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已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包括数据采集、闸门控制以及视频监视等。但在全国水利系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病险水库以及重要闸坝的信息化手段十分落后,一直靠人工方式采集数据,下达调度指令。  相似文献   

3.
朱志坤 《河北水利》2005,(12):29-29
水利部门肩负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更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姜涛 《水利天地》2001,(9):10-11
新世纪,水利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的计划纲要》,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到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志染问题。由此可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治水的战略目标。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只有加快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信息化的形势 当今世界,信…  相似文献   

5.
石萍 《水利天地》2012,(6):17-19
信息化之路是全球策略,可以称之为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另一场革命。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单单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一个更重要的标志即是以科学、系统、完备的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高科技、高尖端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水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裴培 《中国水利》2007,(14):84-85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综合治理,实现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是水利信息化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廖伟 《河北水利》2008,(2):9-10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资源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是水利管理向现代化跨越不可缺少的过程。加强水利信息化进程,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是新世纪水利行业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面对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水利行业的需要,淮委启动了数字化淮河和“金水工程”,开始了流域水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其中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数字  相似文献   

9.
廖伟 《河北水利》2007,(10):12-13
我省水利通信事业自1978年起步,历经了29个春秋.29年来,凝结了水利通信工作者心血的水利通信事业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信息化等各项水利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水利通信发展面临着公网规模不断扩大、水利总体形势深刻变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形势,对此,应认真研究如何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以推进新形势下的水利通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承德市水资源、水利产业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承德市水利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提出了未来承德水利发展的四条对策:一是注重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二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三是合理利用与开发水能水资源;四是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如何利用信息化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使用水资源所进行的工程,计算机及IT技术的迅速发展壮大为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简单介绍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何利用IT技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治淮》2003,(2):44-45
一、问题的提出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化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水利现代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这一重大治水思路转变的技术基础。 作为水利信息化基础的网络建设,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水利网络建设中,因为许多水利系统管理单  相似文献   

13.
李金涓 《治淮》2014,(9):40-41
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是在水利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水情、灾情、水环境和水利工程等信息,直接服务于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利管理水平。作为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实时监测、预报和分析水情、灾情、水环境,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水利人面临的又一项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4.
胡国星 《治淮》2003,(1):30-3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水利部提出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紧密结合新时期水利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急后缓,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5.
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从而提高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从水利信息化的角度分析,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自动化系统是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只有实现了水利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传输、存贮和处理,才能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聚集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因此,水利自动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设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推进流域水利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太湖流域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围绕信息化建设在防洪与水资源调度中的重要性、面临的良好机遇和任务,提出了近期信息化工作重点——建没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大力推进流域水利信息化,促进流域水利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专业支撑软件研发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的建设为背景,阐述了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专业支撑软件研发应用的现状和进展,提出我国水利信息学的研究方向,依据现代软件工程开发管理模式,结合应用实例论述了我国水利专业支撑型应用软件的开发模式和体系结构,强调重视水利信息学的研究、专业支撑软件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水利及信息技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略,也是今后水利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就江苏而言,过去的传统水利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问题,这在生产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为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水利没有很好地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  相似文献   

19.
介绍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特点,分析其在水资源评价、水环境、水旱灾害、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监测及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现状,对遥感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指出提高遥感数据质量、建设面向水利应用的遥感数据获取系统、发展定量遥感和应用集成等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雪琴 《江苏水利》2004,(11):47-48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水利行业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已将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水利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时监控、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建设水利系统专用广域网络,建立通用数据库,开发各类专业系统(如防汛指挥系统、水质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