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琼 《粉煤灰》2014,(2):24-25
受烧结黏土砖含量较高的影响,建筑垃圾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再生利用途径受到限制。目前的再生利用途径局限于基坑回填、路基填料等。当回收的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集料用于混凝土或砂浆时,应将废烧结黏土砖碾磨成微粉,提高其活性,才可作为拌制混凝土或砂浆的掺合料使用,从面提高建筑垃圾利用附加值。这样做拓展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再生细集料混凝土研究及其合理利用可以解决废弃混凝土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城市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本文以普通混凝土为基准混凝土,根据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再生细集料粒径(0-5mm、0.16-5mm、0.36-5mm)、掺量以及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工作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波 《硅酸盐通报》2014,33(11):2913-2917
通过对废弃混凝土、废弃砖等建筑垃圾进行破碎、筛分等处理,可制备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这种废弃物综合利用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利用废弃混凝土、废弃砖等建筑垃圾制备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在墙体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为科学开发与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微粉掺量、矿物掺合料复掺作用、引气剂含量等因素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电镜扫描、压汞法、Rapid Air等手段来分析混凝土微观结构变化与其抗冻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冻性能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逐步提高,当水胶比为0.35,混凝土中单掺30%再生微粉时,其抗冻次数可...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产生的细粉(粒径0.15 mm)经过合理的粉磨处理制得再生微粉,将再生微粉替代10%~60%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制备泡沫混凝土,探索再生微粉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微粉可替代部分水泥制备A04密度等级的泡沫混凝土,替代量不同,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再生微粉是废弃混凝土颗粒整形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粉状颗粒,其对环境以及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本文研究其基本性能,并将其作为矿物掺合料制备混凝土,研究再生微粉不同掺量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使得混凝土的需水量增大,因此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产生不利影响;对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再生微粉的掺量为10%以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减小幅度较小,当掺量较大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圆环试验方法研究了再生微粉掺合料对混凝土收缩开裂趋势的影响,并测定了再生微粉混凝土早期干燥收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圆环试验能给混凝土提供了完全的、均匀的约束,能合理评价混凝土抵抗自收缩和干燥收缩综合作用开裂的能力。再生微粉掺合料能明显降低混凝土收缩开裂趋势及干燥收缩性能;且微粉细度越大,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收缩抗裂性能越好。试验结合SEM试验结果,分析了再生微粉掺合料减小水泥基材料收缩开裂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包含废弃混凝土、砖混及装修垃圾在内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具有吸水率高、压碎值大等缺陷,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资源化利用的难点。本文从分别从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方面总结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强化再生骨料的几种途径与机理。通过分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利用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再生骨料高值化研究与应用的方向,为处理建筑再生骨料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砖混建筑垃圾及其分离得到的废旧砖和废旧混凝土的易磨性,分析球磨时间对废旧砖粉、废旧混凝土粉比表面积及活性指数的影响,以及单掺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微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砖混建筑垃圾具有较高的易磨性,球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废旧砖粉的比表面积和28d活性指数高于废旧混凝土粉。未经分离的砖混建筑垃圾粉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废旧砖粉或废旧混凝土粉,不宜将砖混分离后制备建筑垃圾再生微粉。  相似文献   

10.
再生混凝土能够将废弃混凝土重复利用,不仅可以消化掉大量的建筑垃圾,还可以节约天然骨料,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本文结合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介绍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已有的研究现状提出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发展中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技术上是一种前沿的制备技术,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难处理的问题,还为废旧纤维循坏利用提出了新思路,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概述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配制原则,总结了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具体分析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2.
废弃混凝土的循环再生利用,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再生微粉的活性激发是提高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效率的关键,相关研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了再生微粉的特性以及化学激活、热激活、机械激活等再生微粉的主要激活方式,并对各种激活方式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最后探讨了当前再生微粉激活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再生微粉的高效利用与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集料,主要研究再生集料的性能及其对再生混凝土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粗、细集料颗粒级配集配基本合理,符合连续级配要求;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的各项性能均优于废弃砖;再生混凝土制品的抗压强度随再生集料中碎砖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细集料含量增大,再生混凝土砖强度提高;再生混凝土砖抗压强度随再生集料吸水率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开辟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研究建筑垃圾磨细粉作水泥、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建筑垃圾磨细粉对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了提高建筑垃圾磨细粉在水泥中的掺量.同时研究了碱性激发剂对其的激发作用。结果表明,碱性激发剂对建筑垃圾磨细粉的激发效果早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城市垃圾熔渣细骨料以及废弃混凝土粗骨料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本文着眼于城市垃圾熔渣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试验以100%再生粗骨料以及垃圾熔渣细骨料替代天然碎石和砂子制备再生混凝土.探讨了城市垃圾熔渣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之一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冻融循环试验用混凝土以水灰比0.45、0.65为变动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垃圾熔渣再生混凝土(简称RS混凝土)试件的冻融循环抵抗性与粗、细骨料置换率为0%的普通混凝土(简称NN混凝土)试件相比,水灰比0.45、0.65时的耐久性指数分别降低7.9%和13.3%,但都能满足评价冻融循环抵抗性的最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后制成再生集料。通过试验,研究以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为被稳定材料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验证将再生集料使用在路面基层材料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康晓明  李滢  樊耀虎 《硅酸盐通报》2019,38(4):1135-113
再生微粉是一种粒径小于0.16 mm,颗粒形状不规则,且SiO2、CaO、Fe2 O3及Al2 O3等氧化物含量较高的废弃混凝土粉末.本试验以砂浆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为指标,研究了Ca(OH)2、Na2SiO3·9H2O化学激发剂以及600℃、800℃热处理等不同激发方式对再生微粉活性的激发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微粉是一种"惰性物质",未经处理前不适合替代水泥.化学激发剂及热处理均可激发再生微粉的活性,激发后的再生微粉可以作为掺合料部分替代水泥.在28 d龄期时,800℃的热活化效果最好,Ca(OH)2的激发效果次之,600℃的热活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废弃混凝土的妥善处置是城镇固体垃圾处理的重要议题,将废弃混凝土进行有效回收并作为再生混凝土再利用被认为是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将水射流引入旧建筑物拆除和废弃混凝土回收领域,研究了水射流拆除旧建筑物回收再生混凝土构件和水射流致裂混凝土回收再生粗骨料的应用潜力,分析了断面粗糙度对于新老混凝土界面连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射流拆除后再生混凝土的剩余强度保留在91%到98%,表明水射流拆除对于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再生混凝土的断面粗糙度保持在1.10~1.31,水射流拆除造成的粗糙表面对于新老混凝土界面的粘结非常有利。水射流冲击下,粗骨料和砂浆能够有效分离,再生粗骨料的附着砂浆含量低于10%。  相似文献   

19.
矿渣微粉-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矿渣微粉-粉煤灰复合作为掺合料,取代水泥量50%配制C30混凝土,并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优于基准混凝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发展现状,对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现阶段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未来发展前景,以促进绿色混凝土的发展。据此,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可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得更多的生态效益,以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