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含氮量较高的氮化钒铁而言,其熔点高达1 450~1 650 ℃,给测定碳和硫的含量带来难题。利用钒铁标准物质建立校准曲线,钒铁标准物质进行校准验证,设定分析时间为50 s,以0.4 g纯铁和1.4 g钨粒为助熔剂进行助熔,建立了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氮化钒铁中碳和硫的分析方法。方法中碳和硫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 1%和0.001 3%,方法测定下限分别为0.003 5%和0.004 2%。由于缺乏氮化钒铁标准物质,取一定量的钒铁标准物质,分别与氮化硅铁标准物质混合,参照FeV45N10、FeV55N11氮化钒铁的成分配比配制氮化钒铁合成样品1#和2#,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测定,所得测定值和理论值基本一致。实验方法测定氮化钒铁样品中碳含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8)在1.2 %~3.0%之间,硫在2.2%~4.2%之间。  相似文献   

2.
《铁合金》2016,(6)
相比于氮化钒,使用较少量的氮化钒铁能更好地增加钢的强度和韧性。介绍了固相渗氮、熔体渗氮和自蔓延高温合成制备氮化钒铁的新进展,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Si3N4、TiN及含氮50钒铁的燃烧合成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试验表明:氮的渗透率是影响合成过程及燃烧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文中通过对单位时间内氮气的消耗量变化的计算,较真实的展示了氮化合成反应的全过程.试验同时表明尽管被氮化元素的特征对氮化过程有较大影响,但调整合成条件同样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类似氮化物的生产及进一步深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前,氮化钒铁的生产以及产品检测还没有统一标准。承钢是中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承接了编制氮化钒铁国家标准的任务。结合氮化钒铁产品标准的编制,提出了对氮化钒铁中各元素检测方法的研究内容,研究了氮化钒铁产品成分含量检测的9种方法,并对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铁合金》2017,(3)
介绍了以Fe V80细粉和Fe V50细粉为原料通过自蔓延反应法获得氮化钒铁的制取工艺,研究了钒铁细粉粒度、钒铁细粉中氧含量以及氮气压力在反应过程中对产品的影响,确定了SHS法制取氮化钒铁的工艺。  相似文献   

6.
承钢冶炼三级钢试验了钒铁、氮化钒和氮化钒铁3种不同的钒合金,钢筋性能均满足用户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其成分控制,认为对于钒吸收率,氮化钒铁最高、氮化钒次之、钒铁最低。对比其钢筋性能,在碳当量相同时,认为加氮化钒的钢筋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高,氮化钒铁次之,钒铁最低,对低成本冶炼三级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钒铁的磨粉工艺,通过进行钒铁磨粉后粘结剂的选择研究,筛选出了一种既能粘结又对钒铁产品无害的粘结剂,同时设计了一种用于钒铁压饼的锭模;通过多炉次氮化实验,探索了氮化时间与钒氮合金含氮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适合FeV50细粉的氮化温度为1 250~1 300℃,适合FeV80细粉的氮化温度为1 350~1 400℃,氮化时间约1 h,得到的FeV50试验产品氮含量超过5%,FeV80试验产品氮含量超过12%。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抗震钢筋HRB400E的生产工艺流程、V65氮化钒铁的理化指标以及V65氮化钒铁在承钢抗震钢筋HRB400E中的应用情况。试验了钒、氮在LF精炼炉的吸收率及钢筋的力学性能,探讨了V65氮化钒铁合金化的强化机理,为含钒高强钢筋合金化方面大力推广高品位氮化钒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分析,XRD,SEM等检测手段,对闪速燃烧工艺制备的氮化钒铁中铁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FeV80为原料,高温下进行氮化反应,FeV80颗粒的钒原子氮化形成氮化钒包覆层,随着氮化反应的进行,氮化钒含量和铁含量相对增多,钒的氮化难度逐渐增大。实验产品中,铁主要以Fe形势存在,不均匀分布于氮化钒颗粒内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氮化钒铁和钒氮合金对HRB500E钢筋的强化作用和实际生产实践,通过实际生产表明氮化钒铁较钒氮合金对钢筋额力学性能强化效果更好,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计算成本,根据性价比选择使用更为合适的合金种类,从而实现HRB500E低合金成本生产。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氮化钒铁及氮化钒制备情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含钒氮低合金钢的发展 ,在查阅主要文献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氮化钒铁及氮化钒制备的工艺方法、条件及产品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氮化钒铁及氮化钡制备情况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国会  梁连科 《铁合金》2000,31(1):44-47
为推动含钒氮低合金钢的发展,在查阅主要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氮化钒铁及氮化钡制备的工艺方法,条件及产品情况。  相似文献   

13.
自蔓延燃烧合成技术是依靠反应自身放热来合成材料的新技术,不需外加热源,设备简单,工序简洁。承德锦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此技术成功开发了氮化钒铁、氮化钒硅铁、氮化铌铁等专利产品。本文在常规自蔓延燃烧合成技术基础上,通过优化原料配比、原料粒度级配、氮气压力和稀释剂配加量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了高氮氮化钒铌铁新型合金FeV30Nb4N14。该合金N/(V+Nb)比值达到0.4以上,微合金化过程能充分发挥钒的析出强化和铌的细晶强化作用。使用该合金制备的微合金化钢筋HRB600E的抗拉强度800~855 MPa、延伸率16%~18%、正反弯性能均合格,力学性能符合抗震要求;晶粒度等级达到10.5级以上;V平均含量为0.105%,比常规钒氮合金+铌铁复合微合金化工艺的0.140%降低了0.035个百分点,节约钒消耗25%,吨钢成本降低50.5元,为钢企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氮化硅铁是近年来高温材料领域的新型复相材料,主要由氮化硅和硅铁合金组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氮化硅铁作为高炉用炮泥材料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但其制备成本过高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研究室利用闪速燃烧合成技术实现了氮化硅铁高性价比的大规模产业化制备,大大推动了氮化硅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在铁钩浇注料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文介绍了氮化硅铁的制备、结构及性能,分析了闪速燃烧合成氮化硅铁的工艺原理,总结了氮化硅铁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使用性能,以及目前的应用状况,并展望了氮化硅铁材料的研究方向及其潜在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使用氮化钒铁合金生产4批159炉高强度钢筋的工业试验结果,基本工艺为100 t氧气转炉冶炼→165 mm×165 mm方坯连铸→热连轧(Φ20~32 mm),试验中以使用钒铁或氮化钒合金化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1)使用氮化钒铁合金化成分控制稳定;(2)使用氮化钒铁合金化钒的收得率高于使用钒铁或氮化钒;(3)钢中钒含量、钒的加入量对钢材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性非常明显,所得定量经验式可用于合金成分设计参考;(4)使用氮化钒铁合金化完全可满足HRB400~500高强度钢筋的生产,有降低合金用量和合金化成本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硝酸铝、葡萄糖为原料,用碳热还原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研究尿素对前驱物及其氮化反应产物的组成和显微形貌的影响,发现尿素不仅可以影响前驱物的组成和显微形貌,还对氮化反应产物的显微形貌有重要影响。在溶液里添加尿素后,它与硝酸铝发生了低温燃烧合成反应,生成了比表面积高的泡沫状前驱物,该过程中碳由于燃烧损失较大,在没有添加尿素的溶液中,没有燃烧反应发生,碳的损失小,生成的前驱物团聚现象严重,比表面积低,两种前驱物保留了前驱物的形貌特征,对于不添加尿素合成的前驱物,在其氮化反应后所生成的氮化铝粉末板结严重;而添加尿素合成的前驱物的氮化反应产物是由球形颗粒组成的软团聚体。利用XRD,SEM等分析方法对粉末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铁合金》2014,(6)
以三氧化二钒、铁粉为原料,石墨粉为还原剂,利用推板窑制备氮化钒铁。研究物料配比、混合物成型压力、氮化温度、氮化时间、氮气的流量等对氮化钒铁中氮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配碳比(C/O)为0.65~0.7,铁粉20%~60%,混合物成型压力为9 MP,氮化温度1 450~1 500℃,氮化时间120~140 min,氮气流量2.5~3 L/min,产物钒含量40%~65%,氮含量12%~14%,密度3.5 g/cm~3。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制备的氮化钒铁氮含量高、密度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级钢冶炼过程的跟踪和对比,分析氮化钒铁、氮化钒和钒铁三种钒合金化时,钒的成分控制、Ф32螺钢筋性能分析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冶炼三级钢钒合金化的合理利用,也为成功开发四级钢筋奠定了基础,达到进一步提高承钢螺纹钢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钒合金行业在破碎包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出粉末,回炉处理存在钒损和加工成本增加的情况,而氮化钒铁原材料都需要粉末化处理。本文将钒合金粉末筛分球磨后,在推板窑内直接氮化,通过研究同一推板窑内,钒合金粉末粒度、布料厚度、钒合金粉末配比对氮化效果的影响,进而产出氮化钒铁。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还可提高钒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简单介绍多孔材料的用途及制备工艺;引述了燃烧合成概念及其优点;着重描述燃烧合成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多孔陶瓷和泡沫铝的方法及进展;并对燃烧合成制备多孔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描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