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某350MW机组燃用烟煤的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输煤皮带预混的方式进行了不同比例的褐煤掺烧试验,分析了不同比例褐煤掺烧工况下制粉系统和燃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特性.结果表明:(1)掺烧扎煤后制粉系统所需的干燥出力大幅增加,单台炉掺烧比例最高不应超过50%;(2)随着扎煤掺烧比例的增大,再热汽温上升趋势较为明显,锅炉排烟温度、灰渣可燃物含量上升,锅炉效率降低,当掺烧扎煤比例达3/8时,锅炉效率降低约1.2百分点;(3)随着扎煤掺烧比例的增加NOx排放浓度不断降低,当掺烧扎煤比例达3/8时,NOx排放浓度降低约24.7%;(4)当扎煤与大友煤掺烧时,掺烧比例低于3/8不会加剧锅炉燃烧器区域以及高温对流受热面区域的结焦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新投产的2台国产300MW循环流化床(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对混煤掺烧,钙硫摩尔比以及负荷变化对脱硫效率、SO2和NOx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混煤掺烧中,随着煤质热值的降低,锅炉热效率呈降低趋势;随着钙硫摩尔比的提高,脱硫效率呈增大趋势,但钙硫摩尔比超过3.0后,脱硫效率变化不大,同时SO2呈降低趋势,NOx排放浓度呈增大趋势;锅炉在80%负荷时,锅炉热效率最高,随着负荷的降低,SO2和NOx排放浓度均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电厂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进行了掺烧霍林河地区褐煤试验,分析了不同掺烧比例下,磨煤机和机组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掺烧褐煤比例的增加,磨煤机最大出力逐渐降低,掺烧30%时磨煤机最大出力为91.1t/h,100%褐煤时为46.2 t/h;掺烧比例为30%时,6台磨全部运行时机组才能带满负荷,掺烧比例大于30%时,机组最大出力将受到影响,最佳掺烧比例为30%;在最佳掺烧比例下,与设计煤质相比,锅炉热效率下降0.6个百分点;通过燃烧调整试验,锅炉效率提高0.25个百分点,NOx排放浓度为308.4 mg/Nm3。  相似文献   

4.
蒋国平 《华中电力》2010,23(3):39-42
某300MW燃煤锅炉掺烧稻壳采用冷风输送;为了减小冷风输送稻壳对锅炉效率的影响,计算了稻壳分别采用不同送风温度、不同掺烧比例时对锅炉效率、排烟温度、水蒸气容积份额、飞灰浓度等方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稻壳掺烧比例的增加,锅炉效率下降,排烟温度升高;当稻壳掺烧比例为20%,20℃冷风输送稻壳时,排烟温度升高27.1℃,锅炉效率下降1.65%;当稻壳掺烧比例为20%,200℃热风输送稻壳时,排烟温度升高21.3℃,锅炉效率下降1.3%。  相似文献   

5.
当前准葛尔2号烟煤(设计煤种)供应紧张,为了缓解煤源问题,某电厂2×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决定掺烧霍林河褐煤。通过神华煤与霍林河褐煤的不同掺烧比例试验,研究不同掺烧比例对锅炉效率和机组最大出力的影响。燃烧优化试验表明:额定负荷下,当烟气中含氧量在3.22%时,锅炉效率最高。空气分级燃烧试验表明:考虑锅炉效率和NOx排放浓度,神华煤掺烧30%霍林河褐煤的额定负荷下,燃尽风挡板开度应为-10%,并对掺烧褐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具体建议和措施。通过合理混配、掺烧和燃烧优化调整,极大地缓解了因掺烧褐煤引起的经济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某厂掺烧褐煤的试验,优化了锅炉的运行方式,为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掺烧,对排烟温度、灰渣可燃物含量、锅炉热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掺烧褐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系统的调整,但从生产管理、安全和技术控制、成本效益和设备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综合效果远远超过采用单纯优质煤燃烧供应的方法,其综合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掺烧劣质煤对锅炉的影响,对某厂贫煤锅炉进行了掺烧高硫劣质煤试验。通过观测燃烧贫煤、掺烧20%、40%、60%及80%高硫劣质煤后锅炉各项运行参数,分析了相应工况下锅炉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环保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掺烧劣质煤后,烟气中SO_2浓度升高,而NO_x浓度随劣质煤掺烧比例增大而降低;掺烧后锅炉排烟温度降低,排烟热损失下降,同时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大,所以锅炉整体效率变化不大。掺烧40%高硫劣质煤后,通过燃烧调整,能够保证锅炉主要运行参数在安全范围内波动,未发生低温腐蚀现象,磨煤机出力也能够达到满负荷下要求,炉膛结焦不严重,劣质煤掺烧比例40%时供电成本最小,说明该配煤方案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维火焰炉和着火试验炉对神混煤与重庆能源投资集团高硫煤(能投煤)进行试验室掺烧试验,研究了掺烧比例、煤粉细度和运行氧量对混煤着火温度、燃尽率、结渣性能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能投煤掺烧比例的提高,混煤的着火温度提高,燃尽性能变差,结渣倾向降低,NOx、SO2排放质量浓度显著升高。在某电站锅炉现场掺烧过程中锅炉效率、结渣特性变化不大,NOx排放质量浓度略有升高,SO2生成质量浓度大幅升高,运行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9.
我国淮东煤和油页岩储量丰富,但在燃用淮东煤和开发油页岩时均遇到阻碍,二者互补掺烧有望取得良好效果。对此,在100 MW机组上进行了油页岩掺烧准东煤的试验研究,从燃料特性、煤粉细度及均匀性、烟气温度变化、炉内沾污结渣情况、热损失与热效率等方面对系统掺烧后锅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掺烧油页岩并大幅提高准东煤燃用比例后,煤粉颗粒细度稍有增大,均匀性变差;排烟温度呈波动性降低趋势,炉内沾污和结渣情况不明显,飞灰可燃物质量分数大幅降低,锅炉热效率最大提高约1%。  相似文献   

10.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生活垃圾技术的研究进展。采取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生活垃圾时燃烧曲线与煤单独燃烧时相似,垃圾掺入后锅炉床温有所降低、锅炉热效率下降。对于垃圾而言,燃烧更加充分,大大减少二■英的生成,烟气中SO2和NOx的含量也低于煤单独燃烧时的污染物浓度排放。垃圾掺烧对燃煤灰渣特性影响很小,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均低于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中的限定值。实际掺烧过程中应控制好掺烧比例及烟气中污染物特别是二■英和酸性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劣质烟煤锅炉掺烧褐煤制粉系统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浑江发电公司1 025t/h劣质烟煤锅炉大比例掺烧褐煤产生的问题,在制粉系统增设了中温烟气惰化与干燥系统,在热风送粉系统增设调温风系统,在粉仓增设充氮气系统,将双通道煤粉燃烧器改为水平浓淡燃烧器。改造后掺烧50%褐煤锅炉运行安全稳定,每年可节约燃料费5 36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常用的煤和煤灰中元素检测的消解方法如溶解法、熔融法和燃烧法的基本原理及在煤炭检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微波消解技术用于煤元素检测的研究进展。相比于传统的溶解法、熔融法和燃烧法,微波消解技术对样品的消解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可一次处理多个样品,使检测效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磨煤机的三维几何模型进行了拉格朗日离散相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粒径、旋转分离器不同转速下煤粉颗粒的运动规律。研究了磨煤机内煤颗粒粒径和旋转分离器喉口尺寸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指出通过放大旋转分离器喉口尺寸,在不增加磨煤机压力损失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煤粉分离效率及改善煤粉的细度分布。  相似文献   

14.
贫煤与无烟煤混煤一维燃烧硫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电厂常用煤种贫煤与无烟煤组成的混煤作为试验煤种,在一维煤粉燃烧试验台上研究了贫煤与无烟煤混煤的燃尽及其SO2和H2S气体沿炉膛释放特性。试验表明,贫煤与无烟煤混煤的硫析出特性与各组分单煤的煤质特性、燃烧特性及掺配比密切相关。随煤质特性和掺配比变化,SO2浓度基本介于各组分单煤之间。H2S析出规律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西山烟煤与阳泉无烟煤及其混煤的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天平和一维火焰炉对单一煤及其混煤的着火、燃烧、燃尽以及结渣特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分析了挥发分合量及掺配比对混煤燃烧性能的影响,提出等效挥发分值可作为混煤燃烧时确定运行参数的重要依据。根据试验结果,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判,确定了混煤的最佳掺配比,为混煤的合理燃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煤种对超细煤粉再燃还原NO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三种煤质差异较大的超细煤粉作为再燃燃料,用N2、O2、CO2、NO配制模拟烟气,在立式管式携带炉中,研究了煤种对再燃降低NO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挥发分越大的煤种再燃还原NO效率越高;对于煤质差异较大,尤其是挥发分含量差别较大的超细煤粉,其含N量对再燃还原NO效率的影响将被挥发分的影响所掩蔽.  相似文献   

17.
干煤粉加压气化工艺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干煤粉加压激冷气化工艺特点,介绍了煤给料顺序控制、负荷控制、气体组分氧煤比控制、气化炉压力调节阀控制、火炬阀控制,以及煤烧嘴的氧气、蒸汽、煤粉流量和煤粉速率的控制。同时,还给出气化炉减温水、除渣、湿洗等系统控制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颗粒物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分别采集,共分为13级.试验研究了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颗粒粒径分布和元素构成.结果显示: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μm和4.3μm左右;随着燃烧温度的提高,PM10(10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增加很大;在[N2]:[O2]=1:1条件下燃烧与在空气条件下生成的PM10变化很大.文中分别对PM1.0(1.0μm以下颗粒物)和PM1.0+(1.0μm以上颗粒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XRF分析得知,峰值在0.1μm左右的颗粒其主要是硫酸盐类,SiO2和Al2O3在粒径为4.3μm左右的峰值中含量很大,表明后一个峰值主要是硅铝酸盐类.  相似文献   

19.
上湾煤表面含氧基团较多,亲水性强,对成浆不利.利用煤焦油对上湾煤进行改性,即在上湾煤磨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煤焦油,使得疏水的煤焦油对上湾煤表面富含亲水性基团的部分进行覆盖.通过接触角试验发现,经过改性的上湾煤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在一定浓度下表观黏度下降,最大成浆浓度达到62%以上.  相似文献   

20.
结合神华煤的煤质特性以及实际燃烧情况,论述了神华煤在提高电厂经济运行指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阐述了其灰熔点低、易结渣的特性,提出了采用较低的炉膛热负荷、提高一次风速和煤粉细度、改变磨煤机运行方式,以及炉膛吹灰等防止锅炉结渣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