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谷氨酸是味精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从发酸液中提取谷氨酸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提取收率、味精质量及味精生产的效益。谷氨酸结晶形态一般可分为α型和β型两种。α-谷氨酸(α—GA)是生产味精的理想结晶,光泽度好、颗粒状、纯度高、质量重,谷氨酸含量高达  相似文献   

2.
味精生产中,结晶过程是非常重要韵环节。制晶体味精操作适当,则可使味精正常长大,几何形状好,提高成品率,避免重复结晶,缩短生产周期。本文总结了开发99%晶体味精新产品浓缩操作的实践经验,愿提供点滴体会,以供参考。一、品种1.晶种质量晶种质量差,晶种本身大小不齐,晶不结实。晶种分筛不净、夹带细晶会造成结晶味精晶形不齐有大小头等异常情况。晶种是制造好的结晶味精的关键,要选择整齐结实、大小均匀的好结晶作晶种。  相似文献   

3.
味精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硫化碱的使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精生产过程中一般都用硫化碱除铁,但是,硫化碱所用比例没有严格规定,所以,经常会造成结晶料液中残存有大量的硫化碱,导致成品味精中带有大量的硫离子,严重影响味精的质量,用此种方法可以控制硫化碱使用量,减少结晶料液中硫化碱的残存量,从而提高成品味精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味精的精制生产过程中,味精中并晶问题是困扰生产的核心问题。“并晶”是味精在生产中,由于工艺控制不到位,结晶出的味精表面附有母液,在分离、烘干时,几个大小不一的味精颗粒黏在一起,黏结较大的被分筛成次品,影响单罐产量;较小的成为“并晶”的成品味精。大部分并晶在包装后会自然分离,但是产品的碎晶、粉末较多,而且,结晶目数越大,产生并晶的比例越大。严重影响味精质量,我们通过多年跟踪摸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影响味精产生并晶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并晶问题的一些措施,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5.
塔板式混合冷凝器的工艺计算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容器中形成真空的方法很多,味精的结晶在真空容器结晶罐中进行。60~70年代味精生产行业大都采用型机械真空泵抽真空系统装置进行结晶味精生产,它可以形成较高的真空度,但水在低压下蒸发时,水蒸汽的比容很大,使用机……  相似文献   

6.
味精精制的过程是脱色浓缩结晶的过程。而对于整个过程来说,味精料液的除杂以及结晶料液质量的好坏对味精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味精发黄和异味和与杂质杂菌管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天津味精厂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有职工700多人。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丰富的生产经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稳步发展,是轻工业部生产味精的骨干厂家之一。可比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味精行业先进水平。 “红玫瑰”牌味精是这个厂的名牌产品。含量99%的结晶味精荣获国家金质奖,含量  相似文献   

8.
味精,又称味素,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已成为食品、菜肴不可缺少的调味佳品。近几年来味精产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1986年我国味精产量已达7万多吨,除内销外,还远销国外。我厂生产的西湖牌99°结晶味精,在1986年11月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曾获得金奖,这与味精的优质是分不开的。味精质量除了内在质量—谷氨酸钠含量、含水量、氯化物、透光率及食品卫生指标—砷、铅、铁、锌等重金属含量符合要求外,外观质量也是一个极重要的指标,影响到感观和消费心理,当然也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好的结晶味精洁白如玉,光亮度好,晶型整齐,大小均匀,惹人喜爱。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辅材料的关系或操  相似文献   

9.
袁品坦 《发酵科技通讯》2001,30(4):24-27,30
浓缩结晶是味精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程序。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如何严格控制和优化浓缩结晶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味精结晶的收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味精生产主要是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制成葡萄糖,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谷氨酸,经等电、中和、提纯、浓缩结晶等工序,加工成味精。生产过程中,提取工段要使用硫酸、氨水、烧碱和纯碱等化工药品,对生产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有些工序要求温度较高,更是加重了设备的腐蚀。目前我国味精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产量大,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味精工业结晶过程的实际情况,以高效节能、强化传质为目的而设计的新型双效结晶罐,应用二次蒸汽较小的有效温差(△tm=15℃)作用下能正常沸腾、良好循环,进行大颗粒味精的结晶操作,使结晶工序每t成品耗汽2.4t/t,节能约50%,成品节能效益达400元/t。  相似文献   

12.
味精提取分粗提取和精提取两部分,精提取在很大程度上受粗提取效果的制约,而味精的前体物质是谷氨酸,故而谷氨酸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味精的品质好坏。目前,谷氨酸温敏型菌种在味精行业已得到普遍应用,发酵产酸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此菌种在发酵过程中接种量大,流加糖多,培养基蛋白类配料增加,导致发酵液中蛋白类杂质增加,进而导致谷氨酸收率偏低,目前只有89%左右,且增加后续精制难度。为提高粗提取收率,改善产品质量,首先在等电结晶前对谷氨酸发酵液用碟片式离心机和超滤膜两种设备组合去除蛋白类杂质,然后在谷氨酸转晶前添加活性炭吸附杂质。结果表明:在谷氨酸结晶前增加去除蛋白的方法,可以使谷氨酸纯度提高0.6%,味精纯度提高0.4%,谷氨酸提取收率提高1.5%,味精精制收率提高1.3%,达到了优化味精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谷氨酸转晶工艺替代传统的结晶工艺可提高味精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谷氨酸转晶后结晶工艺,实现味精降耗增效、提高生产产能。  相似文献   

14.
王睿  王倩  赵轩  林樟楠  丛威 《中国酿造》2022,41(10):213
该研究建立了抑制型离子色谱法测定味精生产中10种有机酸的方法。对味精实际生产中不同工段样品中的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进一步就味精生产中焦谷氨酸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采用Organic acids-250/7.8有机酸柱和抑制型电导检测器,当淋洗液为1.0 mmol/L硫酸和7%乙腈、柱温为20 ℃、流速为0.3 mL/min时,能将柠檬酸、酒石酸、丙二酸、苹果酸、琥珀酸、乳酸、富马酸、甲酸、乙酸和焦谷氨酸在35 min内分离和定量。10种有机酸在对应线性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可达0.99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RSD)<1%,回收率为92.1%~106.2%,满足实际样品的分析。焦谷氨酸产生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谷氨酸转晶过程和味精结晶过程产生量最多,谷氨酸损失率达7.6%。该方法为味精生产中有机酸的监控和产品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工业实际,对大颗粒味精的连续结晶操作进行理论模型与运行工艺的可行性研究。试运行结果表明:20m^3内循环罐及工艺比通常间歇结晶,大颗粒味精除种产量637kg/h,成品产量660kg/h,耗汽4.5t/T成品,同比成品产量提高37%,较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在国内首次实现大颗粒味精连续结晶的工业试运行生产。  相似文献   

16.
张立德 《发酵科技通讯》2004,33(2):14-14,11
在味精生产中,谷氨酸(指α-型谷氨酸)是生产的主要原料。但在谷氨酸发酵中,由于设备条件和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常发酵液,该发酵液在等电点提取中,若不采取措施和精心操作,往往会形成β-型谷氨酸(俗称轻夫酸)结晶,不但不能直接利用,反而会使味精生产工艺复杂化和影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味精工厂精制车间冷凝真空系统冷却水用水方式,从味精结晶工艺的特点出发,探讨味精生产车间冷凝真空系统节水和分析其节能减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味精,白色颗粒状晶体,与硫酸镁晶体极其相似,肉眼很难辨别。利用微波加热使硫酸镁晶体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粉末,与味精颗粒得以区分。此外,硫酸镁在失去结晶水的同时,其溶于自身结晶水中,而使大部分硫酸镁和少部分味精颗粒聚集在器皿底部,从而得以判断味精中是否有硫酸镁存在。  相似文献   

19.
味精是发酵工业的典型产品之一,生产工序复杂,工艺参数要求严格。目前国内味精生产的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但是味精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原料能源消耗大、设备利用率低,产品收率不稳定。尤其是发酵过程的总体自动化技术落后,使味精生产的主要工序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本文简要阐述了味精自动化生产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部分味精市场对细长味精的喜好,文章主要从晶种和结晶操作的角度作了一些尝试和论述,并对细长的晶体味精作了符合实际的生产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