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酱油感官指标中色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色素的形成分酶褐变和非酶褐变,迈拉德反应为非酶褐变的主要反应。酱油的色主要是发酵过程中本身的产生的,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添加的焦糖色,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原料、温度、水分等因素的控制及焦糖色质量的把关,达到酱油色泽红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1 类黑素的形成与基本性质传统发酵食品酱的颜色一般呈红褐色或黑褐色.食品褐色的形成分为植物组织内产生的酶性褐变和非酶性褐变,酱在长时间发酵贮藏或加热烹调时的褐变属非酶性褐变.褐色物质(又称类黑素)主要由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而产生,类黑素生成过程很复  相似文献   

3.
酱油发酵,就是将成曲拌上一定的盐水,装入发酵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将酱醅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有机物的过程。发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酱油的质量和原料全氨利用率,而影响发酵的因素又诸多。譬如,酱醅含盐量,盐份过低,就会产生酸败现象;而盐份过高,又会抑制发酵的进行,从而影响酱油氨基酸含量及酱油的风味。究其影响程  相似文献   

4.
六十五、试述酱油色素形成的途径,怎样提高酱油的色泽? (一) 酱油色素的形成途径(1)酱油的色素主要是由非酶褐变反应形成的。在酿造过程中原料成分经过制曲、发酵,由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将淀粉水解成糖类。糖类与氨基酸结合发生迈拉德反应(也称为羰基胺反应)。褐变形成色素的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时间越长,色泽越深。在少量水存在的条件下羰基胺才能形成。在羰基胺反应中,氨基酸起双重作用,它既是反应物之一胺基,又起催化剂酸的作用。初期反应是等分子的加成反应,其消耗比率表明了反应进程情况。在褐变初期产生的色素大都是些小的聚合胶体,由于进一步脱水改变了反应物的浓度,使得颜色由黄变红再到棕色。(2)酶褐变反应主要是氨基酸在有氧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酱油感官指标中色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酱油色素的形成分酶褐变和非酶褐变,迈拉德反应为非酶褐变的主要反应,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添加的焦糖色,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原料,温度,水分等因素的控制及焦糖色质量的把关,达到酱油色泽红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酿造酱油是原料在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复杂的酶作用下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来完成的。而这一系列生化反应中温度是很重要的。温度不但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影响酱醅发酵质量,酱醅发酵时温度太高会出现焦糊味,酱醅色泽变深,造成成品及味色泽较差。温度太低,酱醅发酵周期变长,容易生长杂菌和大量霉菌、再生菌丝,使酱醅酸败变质,造成淋油困难和产量降低。因而酿造酱  相似文献   

7.
文摘     
酱油中的氧化褐变王瑞山,天津调味品,1988,4,P37—49 酱油中的色泽是由香、味的优劣决定它的价值,好的酱油经过加热以后呈明亮、鲜红褐色为最佳。酱油在密封条件下呈稳定状态,一旦与空气接触就发生氧化褐变,最后变为黑色。事实上,随着酱油色泽的加深,香、味确已发生质的变化。长期以来,从事酱油色泽研究的利技人员发表过多篇此方面的论述,本文对以稳定酱油色泽为目的检查氧化褐变的物质原因及结构作一研讨。酱香酵母的分离和鉴定周鑫平,天津调味品,1988.4.P1—11 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由于酱醪的泥浆态和高食盐含量,酱醪发酵需要半年以上。低盐固态酱油虽  相似文献   

8.
酱油发黑为一种不正常现象,本文从原料配比,酱醪发酵红色素形成机理等方面剖析了酱油烧菜色泽发黑的原因。建议在制酱油过程中将原料蛋白质和淀粉质合理调配好,不能采用高温进行酱醅发酵,更不能使用炭化物质多的酱色,同时低质酱油不能再酿造。  相似文献   

9.
在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工艺中,采用大型发酵罐替代传统发酵池是酱油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然而发酵池酿造酱油比发酵罐酿造酱油酱香更为浓郁,推测这与不同酱醅接触光照、空气的表面积差异有关。因此,本研究对比了不同酱醅层的香气物质组成和浓度。结果发现,发酵池酱油部分优势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如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苯乙醇,苯乙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和愈创木酚在表层酱醅含量高于下层酱醅,而发酵罐酱油的优势香气物质1-辛烯-3-醇和3-甲硫基丙醛在下层酱醅含量高于表层酱醅,这些物质差异的一致性表明酱醅表面积会影响酱油香气物质形成,而表层酱醅美拉德反应程度更强烈、下层酱醅酵母菌和乳酸菌更加活跃是引起表层酱醅和下层酱醅香气物质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6 多功能发酵的原理 酿造酱油多功能发酵的原理是利用曲霉、酵母及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酶类,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水解为糖类,进而形成色、香、味俱佳,五味调和、营养丰富的酱油。6.1 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6.1.1 蛋白质水解及其注意事项 在整个酱醅发酵过程中,以蛋白质的水解较难,时间也较长。蛋白质水解是依靠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从酶的作用机制看,蛋白酶切断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它可以从长链的内部切断肽链,形成分子量较小的■和胨,也可从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枸杞酒发酵过程中和陈酿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总酚、黄酮、10种单体酚、VC和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五羟甲基糠醛(5-HMF)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应时期的褐变度变化,找到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单体酚芦丁、绿原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在发酵液中含量较多,对褐变度影响较大。同时,VC氧化降解以及糖与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也参与了褐变。结论为发酵过程中酶促褐变与非酶促褐变同时存在,酚类物质同时参与酶促和非酶促褐变反应,这是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325 浸泡酱醅时间要充分、适当在发酵过程中,原料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受蛋白酶和淀粉酶系的作用,其最终产物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也生成了大量的中间产物,如、胨、肽、糊精等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在酱醅浸泡过程中,酱醅中所含糖、盐等小分子物质能够较快地溶出,进入?..  相似文献   

13.
发酵是借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所分泌的酶,将不同的物质进行分解和合成,生成积累特定的代谢产物的过程。酱油酿造的发酵是将成曲拌入一定量的盐水后,再装入缸、桶或池子等容器内,进行保温或不保温发酵,利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把酱醅中的物料主要是蛋白质和淀粉质等成份,经过蛋白酶分解作用,淀粉糖化作用,酒精发酵作用、酸类发酵作用,酱醪合  相似文献   

14.
酱油色泽的生成与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油的色泽主要是来自氨基化合物和糖(特别是戊糖)的褐变反应。褐变反应可分为非酶的褐变反应和酶的褐变反应;非酶褐变反应又有非氧化加热褐变反应(非氧化褐变)及氧化褐变反应之分。根据目  相似文献   

15.
加强发酵管理,提高酱油质量和原料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酱油酿造过程有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滤油及加热配制等五个主要工序,对产品质量和原料利用率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发酵过程是利用米曲霉、酵母及细菌等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即将原料内各种成分经过蛋白质分解作用、淀粉糖化作用、酒精发酵作用,酸类发酵作用及酱醅(或酱醪)成熟作用,积累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并使所产生的鲜味、甜味、酒味、酸味、苦味、涩味成分和盐水中的咸味成分相化合和结合,逐渐变成极其复杂的具有特殊色、香、味、体的酱油.酿制酱油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的不同,以及所采用发酵方法的各异,成品的质  相似文献   

16.
低盐固态发酵移池淋油工艺生产酱油在北方应用较广泛,此工艺为酱醅发酵成熟后,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将酱醅移入淋油池而进行浸泡与提取工作。由于在此工艺中,将酱醅发酵过程中所形成的发酵状态破坏以至造成淋油困难,发酵中分解的有效成份提不出来,从而影响了酱油质量影响了原料利用率。因此我们根据生产中常出现的情况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在制曲和发酵均正  相似文献   

17.
传统酿造酱及酱油中酶系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酱及酱油是我国传统发酵的豆制品,一直是人们的佐餐佳品.传统酱及酱油是通过天然接菌,自然发酵34个月而形成的,微生物及其酶系在酱曲培养和酱醪发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酱曲中鉴定出的主要微生物是真菌,如米曲霉、酱油曲霉等,这些霉菌能够利用淀粉、多糖、单糖、有机酸、乙醇等作为碳源,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作为氮源,同时霉菌的生长代谢能够分泌多种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水解酶和其他的酶类.在酱醪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酶能够分解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形成小分子化合物,例如氨基酸、有机酸和其他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赋予了酱及酱油特有的风味、营养和质地.本文简要叙述了酱及酱油在发酵过程中的酶的种类,来源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酱油生产过程中的酱醅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多种不同性质的酶催化不同物质进行分解变化的过程。优制曲含有大量的酶,可直接催化原料分解(成曲菌丝体不耐盐,当成曲拌入盐水后菌体即逐渐发生自溶)在制曲过程中霉菌繁殖越多越旺盛,产酶也就越多,在发酵过程中原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白酒浸泡鲜枸杞后使得鲜枸杞内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被抑制,从而降低枸杞发酵过程中酶促褐变的发生速率,另外Vc参与POD酶的反应过程,能够降低POD酶对枸杞酒中酚类物质的氧化,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减缓褐变发生速率。鲜枸杞打浆后白酒浸泡关键技术:浓醪使用63%vol白酒浸泡,料酒质量比按1∶1.2~1.5,浸泡时间为72 h,浸泡过程中每隔4 h进行一次搅拌,综上工艺和技术得到结果是:将鲜枸杞使用63%vol白酒浸泡后在发酵得到酒体褐变度明显低于常规直接发酵后酒体褐变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的新工艺是利用新鲜酱渣,代替了酱醅面层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氧化层,提高原料全氮利用率与出品率。经过五次试验与大批量生产表明:原料全氮利用率提高到82%左右,出品率提高了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