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油气形成研究较多,而针对北部的马海气田研究相对较少,根据马海气田天然气的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以及构造发育史指出,马海构造的油气是一期充注的。第一期的油因保存条件差而散失;马海构造只捕获到第二期来自伊北凹陷的高演化天然气。马海气田和南八仙油气田为同一成因类型,南八仙油气田天然气属于高-过成熟煤成气,与伊北凹陷下侏罗统烃源岩有关。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勘探成果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方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区的勘探成果及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与演化特征、成藏类型等)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侏罗系生油凹陷,具有油气源多、储层厚度大、油气运移距离远、圈闭发育和油藏分布多的特点。对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的3大古凸起区是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有效勘探面积 2 4× 10 4 km2 ,最大沉积厚度 15 0 0 0m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勘探程度低 ,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 ,发育 3套烃源岩 (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 ) ,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 ,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 ;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 2套烃源岩 (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 ) ,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 ,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 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 ;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陆相断陷盆地,深部层系勘探程度低,丰深1、丰深斜101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为对象,在烃源岩分析基础上,结合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深层勘探潜力方向。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及孔店组构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孔二段、沙四下亚段发育的盐湖(咸化)环境烃源岩具有排烃时期早、排烃时间长、效率高、生排烃周期长的特点,为深层油气成藏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油源条件;咸化湖泊的多类型沉积体经历了酸-碱交替的成岩流体环境,形成了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的优质储层,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深层油气成藏系统的油气藏分布与断陷盆地结构、沉积储层发育和成藏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自源型"及"他源型"油气成藏模式有序分布;缓坡带红层和滩坝砂岩及陡坡带砂砾岩等不同类型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
渤海L油田位于渤南潜山带中部,属于受构造控制的下古生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潜山油田,具有含油气层位多、厚度大、储层分布广的特点。在系统分析供烃条件、构造成因、优质储层主控因素、成藏模式等关键成藏因素基础上,阐述了渤海南部古潜山L油田成藏条件,探讨了潜山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渤海L油田烃源来自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供烃条件优越,油气沿断层及不整合面运移至圈闭;上寒武-下奥陶统储层受控于古地貌及沉积相带,物性较好的云坪沉积发育于古地貌岩溶缓坡单元,呈环带状分布,是油气聚集的天然场所。  相似文献   

8.
油源对比表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南翼油气主要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重新评价四棵树凹陷油气资源潜量对认识四棵树凹陷及周边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露头剖面、地震、钻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及车排子凸起侏罗纪古地貌进行恢复,明确了四棵树凹陷与沙湾凹陷在侏罗纪为相对独立的沉积单元,在四棵树凹陷内发育3个洼陷带,是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通过露头样品、岩心、岩屑等进行烃源岩指标分析,结合地震资料,落实了有效烃源岩发育范围。利用压差法模型计算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油气资源量达到2.8×108 t,为四棵树凹陷及周边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车排子地区(简称红车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来自于沙湾凹陷的3套烃源岩、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挤压和拉张两个阶段,在考虑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综合储层、盖层、圈闭等多个因素,将红车地区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P-C(!)含油气系统,P-P、T、J(!)含油气系统,P、J-N(!)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等对伊宁凹陷古气候进行分析,结合微量元素特征推断古环境,证实了伊宁凹陷中二叠世为炎热干燥的咸水沉积环境,具备形成含膏岩层的地质条件,并在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中发现了一套厚约50 m的含膏岩层,对伊宁凹陷的油气成藏形成良好的保存条件。含膏岩层下伏地层发育一套以浮游生物和藻类来源为主的较好烃源岩,具备大量生烃的地质条件;同时,含膏岩层对油气具有良好的封盖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含膏岩层下伏地层是油气生成、运聚、成藏的有利层系,也是伊宁凹陷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  相似文献   

11.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地质特征及运聚成藏机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海气田包括马海构造顶部浅层构造气藏和其西南翼深层地层超覆气藏2个不同层位、不同特征、不同类型、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气藏。气源均来自40~50km以外的伊北凹陷。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长距离垂向、横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它们经历了不同的气藏形成与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从而形成了马海浅层构造气藏的“构造力驱动、断裂-输导层输导、次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和马海深层地层超覆气藏的“浮力驱动、断裂-不整合输导、原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最后运用这2种机理模式预测了柴达木盆地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3.
根据烃源岩发育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两个子系统。以含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研究为基础,分别探讨了上三叠统含气系统和侏罗系含油系统的成藏条件、主控要素和油气富集规律。上三叠统含气系统成藏主控因素为强充注的气源、燕山期古隆起和断裂裂缝,晚侏罗—早白垩世是气藏的主要形成期。侏罗系含油系统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川中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油源区、古隆起、断裂或裂缝、有效储集体展布四个因素控制,主要形成裂缝—岩性油藏;巴中—平昌地区主要受生烃中心和裂缝的控制,形成岩性—裂缝油藏为主;在大巴山前缘成藏主控因素为断裂、有效储集砂体和保存条件,形成裂缝—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在金马-鸭子河地区油气勘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燕山期构造演化、地震相展布以及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聚源-崇火燕山中晚期古隆起的存在,以及该区沙溪庙油气成藏的四个有利条件为:①燕山中晚期适时古隆起形成的早期圈闭;②充足的须家河组及气源及良好的扇三角洲储盖组合;③构造、岩性对早期圈闭的保存作用;④喜山期断裂、 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性的改善作用。由此最终确立了聚源-崇火山地区沙溪庙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燕山中晚期适时古隆起形成的早期圈闭,为-岩性-(古)构造复合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5.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 分别对应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期、志留系注气为主期、二叠系注气为主期和油气再分配期。同时,根据储层沥青在镜下的光学特征和在各类孔隙中的分布形态的观察,可定性确定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存在多期注入和叠加的历史,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曾经存在一个来自志留系烃源的印支期古油气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马海地区油气全烃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天然气组成、油气碳同位素、原油轻烃、中分子量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的研究,阐明了柴北缘马海地区油气的全烃地球化学特征,区分了不同油气的成因类型和可能来源。指出南八仙油气田和马海气田天然气为同一成因类型,南八仙油气田天然气属于高-过成熟煤成气,与伊北凹陷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有关,而马北构造主要为高成熟早期腐殖型有机质成因为主的湿气,与尕丘凹陷和尕西次凹侏罗系腐殖型烃源岩有关;南八仙油气田原油主要属于煤成油,马北构造油则主要属于混合偏腐泥型成因油。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索湾凸起是在石炭纪“基底”隆起的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大型隆起构造,构造发育经历了六个阶段:石炭纪隆起雏形期;二叠纪隆起发育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早期稳定埋藏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压扭改造期;白垩纪—古近纪稳定埋藏与调整时期;新近纪以来的隆起定型期。现今石炭系顶界面为一沿北西西向分布的特大型背斜构造,上覆二叠系—侏罗系为继承性披覆背斜,由下向上背斜面积和圈闭幅度逐渐变小,下侏罗统地层界面仅为低幅度背斜圈闭,侏罗系顶界面及其以上地层披覆背斜消失,整个莫索湾地区过渡为向南倾的单斜构造。石炭系古隆起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没有遭受过破坏,石炭系顶背斜圈闭面积和闭合幅度呈逐渐增大趋势,古隆起主体部位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迁移。莫索湾凸起构造演化特点有利于石炭—三叠系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因此,莫索湾凸起深层石炭—三叠系背斜圈闭,特别是石炭系特大型背斜圈闭具有十分重要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8.
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带油气来源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酒西盆地自从发现鸭儿块、老君庙、石油沟及柳沟庄等油气田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油气来自青南凹陷。经过对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山前推覆体构造、已发现油气储量占油气资源的比例及近几年油气勘探进展的分析,认为老君庙与石油沟的油气中的较大部分应是山前推覆体之下掩埋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所生成。图3表1参18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成藏特点和勘探思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克拉通(内)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领域。中国的克拉通破碎性强,经历了多次开合构造旋回并受到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决定了该类盆地油气藏一般有多期多源生烃、晚期定型或成藏的特点.形成原生、准原生和次生油藏的复杂空间组合。其主要成藏控制因素为生烃坳陷、古隆起和古斜坡、不整合和岩溶作用、断裂和裂缝系统、后期保存状况等。适于该类盆地的勘探思路为:确定有效烃源岩,强调古隆起和晚期改造的不同作用,强调对次生储集空间的研究,明确岩性油气藏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位.自觉地从次生油气藏向近源层逼近,同时还必须形成与之配套的技术工艺体系。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