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类社会迈向新世纪之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开创了新纪元—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从1G、2G过渡到3G的通信技术,就是不断采用频谱利用率更高、业务能力更强的技术的过程。开启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的大门是GPRS技术,本文首先通过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简史,导出GSM系统的分组移动数据通信即GPRS,从而简介GPRS技术。其次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达到的通信目标,GPRS是如  相似文献   

2.
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2G和3G共存的移动网络时代,移动运营商为节约资源,提升网络的覆盖速度,采用了Fractional功能,通常的方式是利用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下达指令ADD FRALNK,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承载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业务能利用创建电路仿真业务以满足,文章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下达ADD UDTCES指令,且选用华为无线网络控制器,分析了2G/3G共传输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3.
孙宇辉 《移动通信》2003,27(7):80-81
1 前言 移动通信已经经历了两代的发展,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经成熟并准备开始商用,3G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语音服务、移动数据服务和移动多媒体服务,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充分满足人们对通信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1引言一直以来移动通信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众多人的目光。尽管也遇到了资金、牌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却丝毫阻挡不了3G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的步伐。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之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同时也将是具有价格优势的移动话音业务平台。运营商将通过第三代移动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激动人心的个性化移动服务,为电信应用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通信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因此,3G已经成为移动通信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于远程通讯的需求不断增加,移动增值业务不断增多,第三代通信系统(3G)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与此同时,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研究已完全展开。4G是将前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诸多优点集中于一体,是通信产业发展,也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通信需要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对第四代通信系统的五大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1引言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当前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光明的热点技术之一,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同时也将是具有价格优势的移动话音业务平台。运营商通过第三代移动网络将为用户提供更多、更精彩的个性化移动服务,为电信应用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3G的发展引起了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的极大关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视它的经济价值。面对3G诱人的巨大商机,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几乎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3G的研发和网络建设。20…  相似文献   

7.
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了三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然而,由于3G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特别是3G沿用了2G网络为中心的结构,移动终端不能够智能化。因此,世界通信业界的专家们已将目光更远的放向了“后3G技术”(IMT-2000Beyond),于是在3G尚未商用化之时,4G就出现了,并大有取代3G之势头。  相似文献   

8.
移动通信是近代交通运输、通信技术、微电子与微处理器技术高速发展的综合产物,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移动通信作为当今三大通信产业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移动通信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正在产生革命性的飞跃,从模拟到数字,从数字到新一代系统,各种新技术,如TD-MA、CDMA层出不穷,第一代、第二代移动技术已趋完善,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亦将面世。  相似文献   

9.
3G与无线局域网的比较分析及其融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因特网的兴起和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时包括GSM/CDMA在内的移动技术也蓬勃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领域考虑最多的就是将无线移动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合二为一,于是出现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无线局域网技术。本文将重点介绍无线局域网技术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将两者快速融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通信领域,目前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向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接入,从而能向用户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除了3G以外,从2G向3G演进的2.5G、2.75G移动通信技术也能向用户提供一定的宽带接入能力。由此,作者也把包括2.5G、2.75G、3G在内的能向用户提供一定宽带接入能力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归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被开发出来的,它革除了第一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弊端,实现了同一时间提供语音数据综合服务与移动多媒体服务。文章主要阐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含义及3G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了3G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超过人们的预料。1999年,移动通信产品在通信设备市场中所占份额已超过50%。目前,该比例还在逐渐增加。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被称作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3G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所组成:将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满足城市和偏远地区各种用户密度需求,支持高速移动环境,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先进移动通信网,基本满足个人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韩苏丹 《电信快报》2014,(2):39-41,48
移动通信技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在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代移动通信,融合了数字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基于第二代技术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提供语音及各种多媒体服务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文章从4G移动通信技术的产生、概念及发展现状入手,分析4G的网络体系结构及技术要求,深入探讨4G的关键技术,对4G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杜锦辉 《信息通信》2013,(6):238-239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使用的通信技术已经是第三代移动通信(3G),3G通信技术在之前的通信技术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种类的宽带信息业务,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由于3G技术的宽带业务是基于上代网络,所以其智能化局限性较明显。故在3G时代还未完成之时,全球通信行业都已开始了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张志强 《世界电信》2004,17(10):39-42,52
加入WTO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市场的开放程度.电信领域用时还正在经历由第二代通信系统向第三代通信系统(3G)演进的革命。我国的电信业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进行制度框架上的重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产业化问题既包含了对于技术选择的要求,同时也对原有竞争方式与格局有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和比较前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接着提出第四代通信技术(简称4G)的概念,并从网络结构,接入网系统和软件等三个方面对4G移动通信系统做系统分析,最后,对4G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特点、后续演进及其全球竞争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GSM、CDMA技术,以TD-SCDMA、WCDMA、CDMA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无论是在通信质量还是在业务扩展以及高速移动通信能力上,其面向IP的通信方式,实现了移动终端与因特网的高速互联,在网络融合的技术演进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而三大3G技术标准,及其后续演进技术,为了占得先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竞争。本文就3G时代采用的各主流技术标准、特征逐一阐述分析,并对相应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格局及未来走向做全景扫描。基于目前的竞争格局、技术特点,对未来B3G乃至4G时代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预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由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第四代通信技术。第四代通信技术是在3G技术不能不能支持较高通信率、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速率任务和不能更好满足不同业务环境无缝漫游情况下研制的。4G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满足人们需求。本文主要从4G技术含义及特点、4G技术分析等方面出发,对现代化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信需求与日俱增,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通信质量方面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更强大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应运而生。3G与2G最主要的差别是可以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提供各种数据和图像业务。本文根据3G通信系统之一的TD-SCDMA的关键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服务,提出了TD-SCDMA网络规划及其室外信号覆盖问题的优化方案,同时考虑节省投资、加快网络建设速度。并通过对具体优化案例的测试和分析,验证了方案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