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随着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工业化思想为基础的“新建筑运动”而产生的现代建筑。自传人并出现在中国大地之13起,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中断了。“这个中断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的开始,中国建筑新生命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现代建筑+日本人的美意识:安藤忠雄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东 《华中建筑》1994,12(4):5-5,8
现代建筑+日本人的美意识──安藤忠雄的启示吴耀东安藤忠雄现在很“红”,自1979年因“住吉的长屋”获日本建筑学会赏以来,到现在不过15个年头,近年又连获大奖,欧洲人更是把安藤视为日本建筑界的掌上明珠。那么,安藤何以被如此广泛地接受呢?其实,每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3.
吴良镛 《建筑》1999,(8):6-11,12
编者按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即“21世纪的建筑学”。站在千年的门槛之上,回顾20世纪的建设历程,遥看21世纪的建筑学,建筑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作精辟的主旨报告《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现我刊全文刊登,以飨读者。中国《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回顾、总结过去有助于认识真理,激励将来。如今,我们即将跨越千年的门槛,进入新世纪,尽管一时我们还难以做一个广阔深远的“千年反思”,但是对近百年来建筑的发展作一番探索,以清醒地认识过去和当…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是20世纪初在欧洲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现代建筑成为国际式风格,而且影响到全世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的厌恶而产生的,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原则,开创了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崔彤 《世界建筑》2003,(12):93-94
在21世纪,至少可以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一个相对公证的评判,其原因包括我们在不断摆脱国际评论家“干扰”之后,在建筑体验中可以获得真实印象,进口“原装”的建筑并不像原装汽车那样容易感知,也不象绘画,电影,音乐之类感受真切,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另类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21世纪将出现的“另类建筑”作了预见,重点阐述了“另类建筑的非实体化“建造”方式,绿色功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以及革命性的超验建筑美学,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所引发的建筑的本质,人的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前言: 当前不少文物建筑待复原。由于发展旅游等需要,不少古旧建筑待整修。古旧建筑整修的准则是:“整旧如旧”以维持历史原貌.对当年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及用料做法的研究,已成为建筑学科的内容。在大学办成专业、培养人才。对维修中不少国家立法规定:不得以现代材料取代,即使对频临倒塌而必需用高分子材料或金属件锚固时,一般不得外露。如确难以避免时,必需“新旧分明”,例如西方国家的古典建筑,缺乏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大门外走廊,亦只能用轻快透明或张拉膜结构加建。以免“视觉误导”,本文仅以不完整资料,为有志广读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继1996年建筑学报2、3期所刊本人“关于建筑学的未来几点思考”的系列论文之二,主旨为1999年国际建协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建筑学”大会的5个子议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建筑与文化”、“建筑教育”(不包括“建筑师的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思潮作简要的回顾与前瞻,意在为我参与者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西方建筑》一书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焕加先生在教学之余所作的13篇教学札记,内容包括近代建筑革命、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结构、当代西方建筑审美意识的变异、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文章,全书对现代西方建筑发展演变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下面就(论现代西方建筑卜书中有关现代西方建筑发展演变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一简要的概述。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20世纪前半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代和30年代,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  相似文献   

10.
建筑创作的非建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世纪世界建筑进展的标志之一体现于建筑的“真实性”和“建筑性”遭到一系列破坏 心态悲剧常常表现于怀疑本体的哲学及方法的支撑力度。于是,我们制造各种经典人物经典理论,试图维持一种建筑创作的神话。 这个时代科学和建筑的进化往往在人们不及想象和预料的极短周期便将各种“经典人物”和“经典理论”纷纷淘汰。所谓永恒的“经典”已经成为空间文明高速公路上一个个过去的“路标”,而现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无论我们如何怀旧、感叹、惋惜或茫然,总之,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一切都在重建的时代、也正在经历一个不断遭到破…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新的建筑创作流派,这些流派突破了之前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并批判了现代建筑只注重技术而忽视人的感情需要、割断历史而忽视与环境相结合的现状。于是,进入当代的欧洲建筑舞台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局面。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开始,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鼓噪中,商业文化首次取得了建筑理论的话语权,如果说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驱者们高扬以建筑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旗帜,那么当代的建筑先锋们则乐此不疲地赶赴消费时代的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3.
付强  张颖宁 《中州建设》2007,(11):26-26
当我们审视现代建筑发展的时候,无疑会注意到今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玻璃盒子”。当人们对现代建筑中涉及此种外在形式的建筑物及其思想理论作进一步剖析的时候,它的产生、演变的过程,正像其晶莹剔透的外表一样,映照出并正在映照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阐述“玻璃盒子”广泛运用现象下的内在本质,揭示现代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此文根据1999年北京UIA大会学术主题“21世纪的建筑学”,对其四个分题“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科技”、“建筑与城市”的内容,提出12点需要侧重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提出了这12点和合关系的内容,阐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和合观。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建筑观与建筑教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针对“建筑与人口”、“建筑与建设用地”、“建筑教育与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今天建筑发展及建筑教育的现实出发,提出了21世纪人口巨额增加需要建筑飞跃发展,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向及21世纪建筑教育观。阐述了12点未来的建筑发展的趋向,和探求未来建筑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应注意的6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活动。它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1917年到20世纪中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风格派”起源到包豪斯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有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刘溪  施勇  陆晓东 《山西建筑》2006,32(8):45-46
阐述了“灰空间”这一概念,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廊等“灰空间”,探讨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意义,通过实例分析了“灰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利用“灰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