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2.
谢浩 《建筑》2001,(11):57-58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则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我国的佛寺大都修筑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它记载着封建文化发展和佛教盛衰的历史,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之间,其中有些已成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我国佛寺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能看到的大都是明清建筑,布局普遍采用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  相似文献   

3.
佛教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佛教建筑文化。其中佛寺山门牌坊又是佛教建筑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论文以建筑语言系统解读佛寺山门牌坊建筑,多角度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义理。从研究佛寺山门牌坊建筑的历史沿革切入,紧接着以柱式、面阔、檐层、屋顶形式以及结构型式来阐述其多种分类,最后从形体语种、色彩语种、肌理语种讨论了佛寺山门牌坊形态语系,从佛寺空间序幕前导、彰显佛寺宗教门第以及衬托佛寺主体殿堂三块内容探讨其空间语意。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传佛教建筑概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伯安 《华中建筑》1993,11(3):22-27,63
我国云南傣族、瓦族、布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历史上普遍信奉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历史上有三个特点:①自上而下推行;②具有全民性;③有些地区带有村寨佛教共同体性质。这三个特点在我国傣族地区佛寺建筑型制上例如它同村寨的地缘关系,同佛寺总体布局,个体结构和装饰图案的法缘关系方面,都有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的氛围。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汉地的发展是从城市出发的,城市佛寺以其独特的宗教意义、文化意义影响着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佛寺园林有着影响城市绿地规划、促进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研究西安汉传佛教城市佛寺园林植物设计,发现不同建筑布局及空间布局下的佛寺园林植物设计特征及规律,为城市环境中汉传佛教佛寺园林植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44-49
佛寺佛塔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记载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探访临沧市辖区内主要佛寺佛塔的基础上,从文化学、历史系的角度研究和探寻,从佛寺佛塔的建筑与文化勾画出了佛教传入临沧地区的历史,掘示了佛教文化对临沧历史的影响,展现了临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历史,从而掘示了临沧与周边国家源远流长友好往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佛寺的文化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  郑洁平 《山西建筑》2007,33(18):7-8
指出作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语汇,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从佛寺的由来,儒家和道教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世俗观念的融入以及佛塔的演变几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佛寺的文化进行了阐述,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佛寺文化。  相似文献   

11.
徐寅岚  王春 《园林》2013,(6):66-70
寺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类,专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绿化环境。佛教自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2 000多年的本土化历史。从最初的古印度式佛寺到后来的中国式佛寺,其建筑布局、绿化配置、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佛寺园林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断突破成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完成了"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伟大历程。发展到今天,中国的佛寺园林仍然在推陈出新,正在进行着"本土文化世界化"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黄南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下)覃力,扬昌鸣,张斗,张威三、黄南地区藏传佛寺的建筑布局黄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建筑布局处理上,与内地的寺院差异较大,不象汉寺那样有严整的空间序列,而多为自由发展式的布局。象西藏桑那寺那样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格局和象萨迦南...  相似文献   

13.
佛教寺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它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论文主要对新建仿古佛寺的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进行探讨,分别对不同的朝代风格、不同的地域风貌、不同的材料建造等的营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都城的佛寺建筑是佛教兴盛的重要表现。本文根据史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为考察对象,从宗教、政治和经济诸角度去探析成就佛寺兴盛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崖佛寺是指石窟寺发展的晚期,直接在天然崖壁上雕凿佛像而不开洞窟(即摩崖造像),并依山靠崖修建木构建筑而形成的佛教寺庙。 石窟寺最早产生于印度,是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古印度石窟寺主要有毗诃罗窟和支提窟两种空间型制。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木构建筑体系的影响。加之宗教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16.
佛寺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类型,自西汉末年传入,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化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文中通过阐述佛教在我国及四川的发展概况,以成都市现存佛教寺院为例,总结了川西清代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为今后修复或新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佛寺在我国普遍存在,许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寺庙也闻名遐迩。中国传统的佛寺建筑,大都为宫殿式的,或追求堂皇华美,或追求庄重森严,与现代建筑无法相融。佛教虽是出世的,但仍想通过入世的方式融入民众,现代佛寺的出现正是建立在这样的需求基础上。在古代,本就有舍宅为寺的传统,因此现代佛寺正需要去掉疏离与陌生感,从而使寺院成为世俗场所。同时,也能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来体现佛经禅理,建筑景观与宗  相似文献   

18.
佛寺建筑在国内已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寺院建筑。生态佛寺建筑是佛学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契合的结果。生态佛寺建筑设计,需要一个设计目标。在设计内容中,需要研究佛寺建筑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以及文化的相融和共生;研究佛寺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内容;研究适宜的经济建设和运营方式;研究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体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佛教从两汉之际开始传人中国,佛教之于我国虽是舶来品,发展却盛于其发源地印度。佛教流派按区域分为以下三派: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我国主要的佛教派别是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其建筑形式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佛教建筑的演变已经挣脱了原有的桎梏,已经不能用原有的形制来看待现有的佛教建筑.其建造工艺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迟群  许政 《华中建筑》2014,(3):149-153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条路线发展,官方佛寺承袭印度规制而大众佛寺则模仿官方佛寺由本土居住建筑改造而来。随着佛殿地位提高,"前塔后殿"式布局成主流。在唐代佛教教义中国化成熟的基础上,佛寺布局两条发展路线合二为一,并向以佛殿为中心定制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