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7)
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式进行改革,提高训练质量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代工程训练面临的重要课题。采用项目化教学思路,以各行业中的典型产品或零件设计、制造、生产中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制造系统辅助及测试装置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开发等问题解决为项目训练课题,培养应用型本科系统化思维和集成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3)
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3D打印技术作为先进制造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正在迅速崛起,也为传统加工方法锦上添花。探讨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理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引起了国内的学术界和有关制造业的工程技术界的关注与思考。作者指出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衰退,敦促美国首先提出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先进制造模式的关系,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发展前沿,并提出了在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1智能制造发展背景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包括: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力图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  相似文献   

5.
郝刚立 《山西建筑》2008,34(8):216-217
首先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发展,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体系结构,包括: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制造工艺技术群和支撑技术群,以促进先进技术的发展,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论断和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绘就了我国阶段性发展方略,即以"中国制造"提升大国地位,以"中国品牌"增强大国影响。本文认为,政府审计需要及时跟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好中国制造和品牌战略优化升级。审计思维需要三个维度更新,即处理好严格执法与鼓励创新的关系,以"三个区分开"鼓励领导干部敢担当有作为,并落实政策跟踪审计思维;审计方法需要从两个广度拓展,即以战略管理分析和大数据先行为手段,精确定位,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本文认为,智能制造是以"中国制造2025"为基础的企业创新的战略体现。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在企业的生产流程与经营活动方面具有高度的重合性,智能化成本管理是一种智能制造与成本管理相互融合的创新机制。智能制造借助于"互联网+"和"绿色环保"等手段实现智能管理,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升。在智能制造环境下,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转变,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等,将成为智能化成本管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能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制造业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绿色制造和先进制造是各国科学家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再制造作为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制造业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面临着重大变革,为促进国内制造业的繁荣发展,2015年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力求将我国打造成为制造强国。从本质上看,制造业变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评,并通过三种不同的效率模型对符合数据包络分析法要求的企业进行次序排名,最后得出结论并给予建议,以期为各企业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制造业亟需的从事研发、转化、生产、管理的人才予以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要真正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为前提,只有注重产学研规划引领,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推进应用型科研发展,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应用型科研及成果转化过程有机融合,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