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沉积砂体,通过三角洲水槽模拟实验,探讨实验条件下河口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河口坝发育主要受底形坡度、物源供给、流量大小、构造沉降及沉积水深等五个主要因素控制。其中,底形坡度主要影响河口坝砂内部形态保存状况,物源供给是形成河口坝的物质基础,流量大小影响河口坝发育速率,构造沉降控制河口坝平面分布和垂向叠置情况,沉积水深决定河口坝厚度。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基于沉积模拟的河口坝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应用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原理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为例,结合工区构造沉积背景,开展水槽模拟实验,对实验区河口坝构型进行解剖。首先参照河流相构型界面划分方案划分出水槽模拟实验条件下可识别的3、4、5级沉积界面,在此基础上识别出4级构型界面所限定的单一河口坝砂体构型单元,从剖面和平面上对单一河口坝进行了识别,定量分析了河口坝的宽厚比,研究可以为井下河口坝构型的解剖提供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二维水沙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某堵坝至潮汐河口4 km之间河道10年内的淤积情况,得到了不同断面的淤积高程,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相吻合.结果表明:河道整体淤积速度先快后慢,淤积厚度由堵坝位置向河口递增.  相似文献   

4.
1855年以来黄河泥沙输移系统的泥沙淤积分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黄河上中游来沙量以及对下游和河口泥沙沉积量的估算 ,建立了 1 85 5年至 1 968年间黄河的泥沙平衡。结果显示 ,这期间上中游来沙为 1 878× 1 0 8t,其中淤积在下游的泥沙占 62 %,三角洲淤积占 3 2 %;下游淤积量随着大堤修建、大堤防洪能力提高、以及近期修建水库及引水引沙等人类活动的变化相应发生变化 ;三角洲淤积约有 60 9×1 0 8t,占河口来沙的比例为 84%。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近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13年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三角洲近岸底质与同步悬沙资料为依据,探讨三角洲沿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底质和悬沙都由砂、粉砂和黏土3种组分组成,悬沙中的粉砂和黏土含量较底质高,而砂组分反之;悬沙与底质组分的差值可作为岸滩冲淤的判据;按Shepard分类,黄河三角洲近岸共有6种沉积物类型,通过现行河口与老河口的沉积类型比较显示,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属侵蚀性沉积物类型;砂-粉砂-黏土、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则属淤积性沉积物类型。研究发现,近岸沉积物蕴含多种信息,主要反映在颗粒级配频率曲线中,可从曲线的形态类型提取。  相似文献   

6.
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且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对该类砂体形成、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中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模拟原型,应用沉积模拟实验技术,论述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探讨了影响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及演变的控制因素,揭示了平缓构造背...  相似文献   

7.
油田深度开发要求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提高模型精度,发展和完善已有建模方法,设计与开发新的建模方法成为储层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以荆州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坝为例,进行了河口坝界面储层建模方法研究。通过观察水槽实验的河口坝形态和不同期次的河口坝单元相互叠置关系,再结合河口坝几何形态数据,建立了河口坝关键界面数学函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河口坝界面建模算法,并实现了河口坝及其界面空间再现,为后续储层物性建模提供了界面框架。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珠江洲头咀河段过江隧道工程极限冲刷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网河河道的泥沙来源既有上游不同径流挟带的陆域来沙,也有潮流所挟带的海域泥沙,河道水动力和冲淤特性极为复杂。以广州出海水道上段(广州-黄埔段)为例,在分析河道不同径潮组合下河道水动力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工程所在河道的极限冲刷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对于三角洲复杂网河河道,认识不同的径流条件下河道的水动力特点是研究河道冲淤特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80年代黄河口河道冲淤变化及延伸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黄河河口段来水来沙偏枯,水沙年内更集中汛期,加上清水沟单股行河,使得河口段至今仍能维持良好的河道。影响河口河道好坏的因素,除淤积延伸长度外,还应包括河槽形态、水沙过程、河口疏浚等。在平、枯水年,只要汛期有大洪峰,使河道“洪冲枯淤”,河口就可能维持良好河道,部分消除河口淤积延伸对近口段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对红卫无坝渠首改建成有坝渠首的取水防沙效果进行验证和设计优化,研究表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河势规划及建坝对河道的影响,正确处理引水冲沙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控制主流,既便于取水、宣泄洪水和泥沙,又减轻坝上游的淤积。  相似文献   

11.
基于 MIKE21 FM 的南渡江河口段行洪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预测并分析滨江西带状公园建设后对南渡江河口段行洪能力的影响,基于MIKE21FM水动力模块,建立了南渡江河口段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型。首先结合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对河口段河道、滩地糙率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将公园模型概化为局部阻力修正和局部地形修正两种方式,然后分别模拟计算三种潮洪组合工况下河口段水面线和流场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概化方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公园建设后河道地形和糙率发生变化,导致水面线壅高和主流流速加大。阻力修正法计算的水面线壅高值稍偏大,但仍低于左右岸防洪堤设计水位,没有降低南渡江河口段防洪能力。司马坡岛附近局部出现高流速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信丰县嘉定镇西河出口段防洪工程为背景,针对其西河严家坝至河口段河道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的实际情况,提出水下砂枕治理措施应用的可行性,在阐述工艺技术原理及砂枕受力稳定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要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水下充灌砂枕的筑坝新工艺能大大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所用材料节能环保,加固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以保障黄河河口区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河口及近海鱼类需水及河道泥沙输送为目标,针对不同需水目标的特点,基于生境模拟模型、函数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别计算入海径流过程对三角洲湿地及河口区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来沙系数对河道输沙的影响,遵循消耗性需水的加和性原则与非消耗性需水的最大性原则,提出满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由宝宏  王春华 《人民黄河》2007,29(10):34-35
对1996年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情况的分析表明,近10年利津站进入中(枯)水枯沙系列,且水沙条件不利。进一步分析显示,河口河道主槽冲刷、同流量水位下降、平滩流量增大,说明同期河道冲淤变化是受来水来沙变化、清8改汊、调水调沙和河口挖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继续开展调水调沙和挖河疏浚,改善河道边界条件,维持并增大河口河道排洪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二维连接的河口冲淤数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口,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动力因素极为复杂。对于多沙河口,其冲淤演变规律更为复杂,河口的范围包括河口段河道,入海口及口外邻近海域。本建立的适用于河口三部分水域的一、二维连续的冲淤数学模型,其中上能反映多沙河口冲淤演变频繁的现象。通过数模计算探讨了黄河口入海水沙与潮流、风吹流及波浪相互作用下的输沙规律,并实际计算了黄河口的冲淤地形及规划方案中各条流路河口的淤积范围等。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其范围为东经118°10′~119°15′,北纬37°15′~38°10′,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黄河口可分为三部分,即河口段、三角洲和滨海区。河口段是受周期性溯源堆积和溯源冲刷影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口咸潮防控对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在来水偏枯、河道下切、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珠江河口咸潮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通过分析珠江河口咸情新形势和新问题,针对流域、三角洲、河口,提出了建立特枯年份压咸流量保障应急方案、完善珠江河口本地供水体系、三角洲联围闸泵群"引、换、蓄、补"水量调度调蓄淡水,重视河口治理、研发河口阻咸技术、加强咸潮监测预警预报的对策,建立统筹流域、三角洲、河口的珠江河口咸潮"上补、中蓄、下阻"综合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河口海岸潮流速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在水流加减速作用、水流密度和悬沙浓度造成的水流分层、地形变化、风、波浪、底沙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外河口海岸潮流速分布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潮流速分布模式及修正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潮汐水流垂向结构的研究关键是潮流剪切应力垂线分布公式的合理性;对潮流速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西江和北江洪水在思贤滘交汇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西江马口站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的改变将引起下游各河道潮位的变化。该文通过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口站、三水站分流比的变化,北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潮位的变化值远大于西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的潮位变化值,据此可提出防洪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