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灌溉方式下番茄根系层土壤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根区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本文通过2年试验,研究了温室种植番茄利用无压灌溉、滴灌和沟灌方式番茄根区土壤温度的变化特性。试验设置了3个无压灌溉处理、滴灌和沟灌处理,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根区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相同土层深度,无压灌溉比沟灌和滴灌温度高。0~25cm土层日平均温度,无压灌溉处理比沟灌高1.02—1.05℃,比滴灌高0.72—0.85℃;土壤温度最大差值发生在15cm土层。根区土壤温度日振幅变化,无压灌溉表现的更明显,无压灌溉比沟灌和滴灌高5.4%一10%,而且土壤温度日振幅和土壤深度之间可以用指数关系描述。研究成果为无压灌溉在温室番茄冬季生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沟灌、滴灌和膜下滴灌这三种灌溉方式对高寒地区温室番茄植株生物性状、病情指数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沟灌和滴灌相比,采用膜下滴灌灌溉方式更有利于早春温室番茄的生长。膜下滴灌处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有效降低早春温室番茄的病情指数,可以显著提高早春温室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3.
探索干旱区制种玉米的优良灌溉方式。以制种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种灌溉模式,并于2022年在民勤县开展了畦灌、滴灌、常规沟灌、交替沟灌4种灌溉方式下制种玉米的大田试验,在民勤县制种玉米种植上采取交替隔沟沟灌可显著提高制种玉米的生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膜交替沟灌对比全膜畦灌产量提高12.2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5.35%,对比膜下滴灌产量提高了产量提高14.23%、水分利用效率也只降低了0.8%,对比全膜沟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92%、产量增加17.57%。干旱区制种玉米采用交替灌溉的灌溉模式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蔬菜园区经验水肥管理制度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作物水肥利用效率,探讨了滴灌和膜下沟灌两种灌水技术下,节水减氮对番茄根区深层渗漏量、番茄耗水量、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60%~80%园区经验灌水量的条件下,番茄耗水量降低了17%~4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59%,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50%园区经验施氮量的条件下,番茄增产9%~17%、氮肥利用效率提高12%~35%;滴灌与膜下沟灌相比,春夏茬各试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值分别提高6.9%、8.4%和8.2%,秋冬茬分别提高4.1%、4.9%和5.3%。综合分析表明,与园区经验水氮用量相比,80%的经验灌水量、50%的经验施氮量不会显著降低产量,但可以显著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滴灌与膜下沟灌相比能减少深层渗漏量,减少水肥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盐碱地大棚蔬菜的灌水方式,以番茄和茄子为试材,在大棚中采用膜下滴灌和沟灌两种灌水方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盐碱地番茄和茄子株高、叶片数、产量、灌水利用效率及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番茄和茄子的株高与沟灌相比均有显著提高。与沟灌相比,膜下滴灌番茄和茄子分别节水64.2%和45.3%,分别增产5.5 t/hm~2和2.7 t/hm~2。膜下滴灌番茄的灌水利用效率比沟灌番茄高出11.9 kg/m~3,膜下滴灌茄子比沟灌茄子高出3.1 kg/m~3。膜下滴灌的土壤电导率高于沟灌,且各土层间土壤电导率差异较小。综上所述,膜下滴灌可以起到节水灌溉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灌水利用效率,值得在盐碱地大棚蔬菜的种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温室番茄膜下滴灌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 开展温室番茄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通过不同水分条件对番茄生理指标、 耗水量及产量影响试验, 试验表明, 温室番茄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番茄生长, 采用膜下滴灌灌溉技术, 番茄田间持水率灌溉下限: 苗期控制在50%~60%, 开发座果期控制在70%~80%, 成熟采摘期控制在60%~70%, 番茄生育期需水量354.3mm, 苗期、 开花座果期、 成熟采摘期日均耗水量分别为1.54mm、 3.31mm、 2.54mm. 试验结果可为温室番茄生产提供灌溉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西北干旱区温室番茄节水高效灌溉模式,采用熵值模型对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与膜下沟灌番茄产量、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番茄前期产量、后期产量、二类果产量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这4项指标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番茄苗期较正常灌水量应减少2/3,开花和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与采收期应保持正常灌水量。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分析和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滴灌、喷灌、微喷灌和小白龙节水灌溉方式及其灌水量(45 mm、90 mm、135 mm)开展大田试验,并分别在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之前进行灌水。结果表明:在小麦收获时,土壤的储水量表示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耗水量最少的为滴灌和微喷灌;小麦的千粒重伴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滴灌方式下,小麦的穗长、穗粒数表现较好。因此,灌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并且水分利用效率会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其中在采取滴灌(135 mm)的时候,小麦的产量最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以滴灌(45 mm)最高。因此四种节水灌溉方式下,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小麦增产和节水。  相似文献   

9.
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水分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夏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控制下限越高,耗水量越大;一体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全生育期耗水量均低于相同水分处理的常规沟灌种植模式,蓄水保墒效果较好;不同沟灌方式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一体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增产明显,平均增产率达8.6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0.23~0.36kg/m3;过低或过高的水分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4,(6):104-106
通过微型蒸渗器和土壤烘干称重法测定了不同滴灌定额条件下玉米耗水规律、农田灌溉水消耗、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的优越性,分析了滴灌玉米耗水规律、棵间蒸发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膜下滴灌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景电高扬程提水灌区,玉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减少作物生育期耗水量及棵间土壤蒸发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适宜的滴灌定额可减少玉米耗水量150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经济效益提高10.4%。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水源、基础设施条件适度开展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下枣树根系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钻取样和扫描分析法,对干旱区两年的滴灌和沟灌两种灌溉方式下的枣树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滴灌处理的总根长、吸收根根长、根尖数、分叉数以及根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比沟灌提高了15.4%、13.9%、24.8%、39.7%、29.9%和47%,说明滴灌使根系增多,从而提高了枣树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并用指数函数建立了枣树有效根长密度分布的二维模型,为干旱区枣树的滴灌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滴灌和微喷对核桃耗水量、产量及坚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相同的灌溉制度,研究了滴灌和微喷两种灌溉方式对成龄核桃树耗水量、产量及坚果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滴灌条件下核桃树在萌芽及开花期、果实膨大期、硬核期及成熟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分别为2.9 mm、3.97 mm5、.55 mm及3.39 mm,微喷核桃树的耗水规律与滴灌略有不同,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稍大;两者的累积耗水量相同。②滴灌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微喷高,滴灌的产量比微喷高15%。③两种灌溉方式下,滴灌核桃蛋白质含量、出仁率均较微喷高,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设施延迟栽培条件下具有3年树龄的美国红提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滴灌灌溉制度进行试验,对其耗水特性、生长发育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设施葡萄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加显著增大,总灌水量相同情况下,生育期前期灌水定额越小耗水量越少;萌芽期不同灌水定额对葡萄新梢生长影响不显著,抽蔓期水分亏缺对叶面积指数影响明显;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减小;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灌水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加;着色成熟期进行一定程度水分调控,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显著影响设施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14.
覆膜滴灌下枸杞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枸杞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照处理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下枸杞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枸杞覆膜滴灌生育期内耗水量相比传统畦灌平均减少了34%,生育期内灌溉定额相比传统畦灌平均节约了52%。当覆膜滴灌枸杞耗水量为612 mm时,枸杞的水分效率和干果产量达到最优组合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7,(4):137-139
2011—2013年在山西省临汾市灌溉试验站进行冬小麦灌溉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延迟灌水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旨在优化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通过对冬小麦产量及生育期耗水量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水时间的延后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会产生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冬小麦总耗水量、水分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提出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的最佳灌水方式:丰水年份拔节水延后20 d灌溉,干旱年份灌浆水延后20 d灌溉,可获得适宜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农业灌溉水分利用率低,盲目施用氮肥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研究了3种膜下滴灌措施及沟灌对土壤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于0~60 cm深度,与番茄根系所在层吻合度较高,有利于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滴灌条件下土壤中NO_3-N含量随时间变化小,沟灌条件下土壤中NO_3-N含量随时间变化大;土水势为-30 k Pa滴灌措施下0~40 cm深度范围内NO_3-N含量高,40 cm以下NO_3-N含量低,土水势为-50 k Pa、-20 k Pa这两种滴灌措施下NO_3-N随深度分布规律不明显;土水势为-30 k Pa滴灌措施下对作物根系层NO_3-N的吸收及防止NO_3-N的深层流失效果最好.因此,采用土水势为-30 k Pa的膜下滴灌灌溉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及肥料利用效率,可以减小氮肥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石羊河流域地下咸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西北干旱区的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咸水灌溉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率和制种玉米产量指标,研究咸水灌溉对制种玉米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水量条件下,不同灌水矿化度对制种玉米的耗水量影响不明显;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制种玉米的产量逐渐降低,3 g/L的微咸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减产幅度在20%以下,而9 g/L的高矿化度的咸水灌溉减产幅度在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与产量类似的规律.因此,在研究区短时期采用3 g/L以下的微咸水进行灌溉,对制种玉米减产幅度、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膜下微喷作为微灌技术的一种,具有流量大、灌水速度快、抗堵塞性好、管理方便等优点。本文将膜下微喷技术用于温室芹菜灌溉,从耗水量、作物生长形状及产量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与沟灌进行对比,说明膜下微喷的节水增产效果显著,为膜下微喷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膜下微喷灌溉可降低芹菜整个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提高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地区开展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水量的夏玉米田间试验,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夏玉米产量,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水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2012年是丰水年份,在相同土层各灌水处理之间的土壤水分分布差异性较小;各灌水处理耗水总量随着灌水量的减小而减小,但在丰水年份均能满足夏玉米需水的需要,各灌水处理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蓄水供水基本平衡;各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减小而增大,30豫( ET0-P)的灌水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研究区种植夏玉米若采用30豫( ET0-P)的滴灌灌水方式进行灌溉,耗水量为368.5 mm,灌水量仅为42.9 mm,夏玉米减产幅度较低,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灌溉技术下,耗水量大小为湿润灌溉<浅湿灌溉<常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大小为湿润灌溉最高,浅湿灌溉次之,常规灌溉最小,方差分析表明,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湿润、浅湿、常规灌溉差异显著;净效益大小为湿润灌溉>浅湿灌溉>常规灌溉,差异显著;与常规相比,湿润灌溉和浅湿灌溉的净收益分别提高了16.7%和1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